【解局】老朋友,不一般
“巴西正在回归国际舞台并参与世界重要决策。”结束访华行程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巴西总统卢拉把自己上海之行的Vlog发上了社交平台,并说了这么一句话。
有镜头拍到,刚刚病愈的卢拉下飞机时手背上还贴着扎针用的胶布。在中国的4天里,卢拉“很拼”。此番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合作,看点也相当多。
巴西总统卢拉(图源:新华社)
一
本来卢拉定的是3月底来华,但因肺炎推迟行程,病愈便即刻动身。从推迟访问到重新宣布确定时间,中间不过2周。
从访华阵容上就能看出卢拉对此访的重视。财政部长、农业部长、环境部长悉数在列;随访国会议员,从最初宣布的27人增至39人;还有200多名企业家及提前抵华的农业企业代表。
为何如此重视?前两天岛叔的文章中说到,可以从经济和地缘政治两个角度观察外国政要这波密集访华潮。卢拉此访也是如此。
首先是经济——巴西国内寄望于中巴合作能帮助巴西实现“再工业化”。在巴西的商场里,家用电器、手机等大多不是本土品牌;巴西虽是世界最大咖啡生产国,但缺乏国际咖啡品牌。他们迫切希望改变依赖出口主要大宗商品的现状,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产业升级,而中国在生物技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双方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方也表示,愿积极探讨共建“一带一路”同巴西“再工业化”的战略对接。
卢拉此访,中巴签署了15项双边协议,预计将为巴西带来约100亿美元投资;除了传统农业合作,协议广泛覆盖信息通信、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中巴关系有望进入“政经双热”新周期。
更重要的还有卢拉的“振臂一呼”——访华前,巴西政府就宣布,将在巴中双边贸易中采用本币结算。在上海新开发银行总部,卢拉再次呼吁金砖国家使用本币结算。这几乎是喊出了新兴经济体“苦美元霸权久矣”的心声。
地缘政治方面,中巴发布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一致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此前,巴西回避了以美国为首开展的对俄制裁,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向乌克兰运送武器的要求。卢拉还提议,由巴西、中国、印度、印尼等未被直接牵扯进战争的国家组成“促和小组”,调停俄乌局势。
看得出,卢拉是从大势、大国的角度看问题、提倡议的。
卢拉总统与罗塞夫行长在新开发银行总部。图源:新开发银行微信号
二
今年2月,重新担任总统没多久,卢拉访问了白宫,巴西访美代表团规模小于访华代表团,待了1天。
那次访美也很难称得上愉快:比如巴西看重、美方早有承诺的“亚马孙基金”,美国仅愿提供5000万美元用于雨林保护,远低于德国的2亿欧元和挪威的5.7亿美元。《圣保罗页报》称,巴西为此“不悦”,也有媒体说“卢拉不会屈服于拜登的每一个愿望”“需要平等,而非受制于美”。
事实也是如此。巴西不仅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而且在对待中企华为的立场上,巴西坚持独立判断。一到上海,卢拉就参观了华为的创新中心。
有外媒说“这将引起美国不满”。但巴西外长明确表示,巴西不会在美国与华为的斗争中站队。今年以来,巴西加快了5G网络布局,当地运营商早已开始使用华为5G技术进行试验,华为在巴西的订单大幅增加。
卢拉的首席特别顾问阿莫林说得更直白:“那次访问(美国)就是纯政治性的,其实我们就没谈太多东西,跟这次访问中国很不一样,而且我们和美国在好多国际事务上的观点也都不一样。我觉得我们和中国合作范围更广,尤其是可以在建立一个没有霸权的世界这方面展开合作。”
早在本世纪初,卢拉就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他一贯主张全球主义、多边主义,认为提升国际参与是延伸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新任期伊始,他与前任的作风就大不相同,已先后访问阿根廷、乌拉圭、美国、中国,推动巴西重新走上多边、务实、平衡的外交之路。
4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图为会谈前,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卢拉举行欢迎仪式。图源:新华社
三
“巴西正在回归国际舞台”。
今年,卢拉与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发表声明,表示愿重新激活南美洲国家联盟;本月,巴西宣布重返阔别4年的这一联盟——它本就是2004年时任巴西总统卢拉推动成立的。
作为拉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巴西的外交举措将推动拉美成为世界格局重要一极。
中国和巴西分别是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似的定位,接近的理念,给双方“牵手”创造了更多条件。
比如,两国同属金砖国家,这一合作机制联通亚非拉,代表了新兴经济体寻求匹配话语权、促使国际秩序公平合理的诉求;金砖国家推动的新开发银行,尊重借款国主权独立和发展需求,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话语权,为的是削弱发达国家金融霸权、使发展中国家有更多战略自主权;尤其是伴随近两年新开发银行的扩容,更能使之扮演好全球性多边开发银行的角色。
正如卢拉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我不想成为领导者,也不追求对任何人的霸权,我唯一想要的就是建立一种新的全球治理模式。”
二年级辍学、8岁上街卖东西、擦过皮鞋、做过钳工、在事故中失去了左手小指……作为一个在极端贫困家庭成长起来的平民传奇,卢拉说自己成为总统的原因只有一个——“改善最贫困人口的生活”。
用卢拉的话讲,他“知道贫穷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也见证过巴西工资收入比中国高、巴西经济看起来比中国强的时候”。那时,没有人相信中国会在半个世纪内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大国。
相比之下,卢拉的愿景相当朴实:“如果在2026年任期结束时,每个巴西人都能享用上早餐、午餐和晚餐,我就完成了人生的使命。”
要达成这样的使命,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也需要中国这样讲求平等、注重务实的朋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两个新兴市场大国的牵手意味深远——不仅标示着中巴友谊绵长,更彰显造福世界的决心;不仅是两个大国的心愿,更是发展中国家的担当。
真正的多边主义就当如此。
文/时元皓(人民日报拉美中心分社记者)
编辑/绫波、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