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KE 现场 | 无调之川

AIKE 艾可画廊 2022-12-25


AIKE群展项目《无调之川》正在进行中,分别呈现胡昀、施政、苏畅、万杨、王一、陶轶、于吉、高入云和王长存的创作,展览将进行至6月30日。


本次展览是对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抽象性在东方语境下的探讨,“无调之川”通过当代绘画、雕塑、装置、观念摄影和传统民艺之间建立起一条理解抽象艺术本质的线索。同时,揭示了传统民艺的精神脉络在新一代艺术家作品中的复兴。这是AIKE首次把当代艺术之与东方传统民艺在展览中结合呈现。



抽象艺术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审美与智性上的创造,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空间来反映一个形而上的世界。被现代主义所定义后的抽象艺术自二十世纪初才为世人所认知,但其实在人类早期文明、少数民族以及部落文化中早已有对于视觉形式抽象的实践。本次展览意图在于引领人们进入一场对于非现实世界的探险,在其中我们将受到过去与未来交错的启迪;这也是一次对于时代的洞见,在徒步于山川、穿梭于湖海之时,我们正接近于无限的神秘。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胡昀


1986 年出生于上海,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贝尔格莱德和上海。胡昀的作品包括绘画、水彩、行为、录像和装置。他着迷于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定位,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中探讨过去与现在,个体与公共密不可分的联系。胡昀擅长于调动来自不同人和历史的经验,将以往生产过的材料纳入进来,因此,无法孤立地去看待胡昀的每一件作品,每一个项目都享有共同的话题,他们都是有所预设、彼此关联的。胡昀痴迷于博物馆用以将观众带回某个特定语境的方式,在他的装置作品中,他通过模仿博物馆的展示技巧,来促使人们反思展品与自身之间的联系。


胡昀参加了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2016)第四届广州三年展(2012)以及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2012);他的作品也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及广州时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他的个展包括“我们从未离开过”,西安OCAT,西安,2017;“叙事病”,AIKE,上海,2016;“轻拿轻放”,AIKE,上海,2013;“我们的祖先”,歌德开放空间,上海,2012;“自然的图像”,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2010。




施政


1990年出生于江苏,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和芝加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家,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电子音乐、Audio-Visual装置以及现场演出。其作品往往通过电脑技术尽可能地扩大观众视听通感体验,在其中声音与影像是一体存在的两面,缺一不可。系列作品Nimbus(2015-)用截然不同的观看视角去描绘一个被光所赋形的云气。施政在集中创作个人作品的同时,也和其领域内的优秀艺术家进行合作。2013年他与能火、王志鹏、翁巍共同成立媒体艺术小组RMBit(人民比特),结合当下的社交媒体现象进行创作。他和能火也是Audio-Visual演出团体OSCOpen Super Control)的成员。


其个人与合作作品也曾多次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媒体艺术节中,他参加的展览与演出经验包含:“新艺术史: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中国,2019;“交叉域”,中日当代艺术新锐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中国,2018;“物是人非”,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中国,2018;“漫游-往复”,AIKE,上海,中国,2018;“旋梯”, AIKE,上海,中国,2018;“.zip未来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来馆”,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7;“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终端站”,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2016;“East Asia Moving”screening,伦敦当代艺术中心,伦敦,英国,2016;“ UTOPIA & BEYOND ”,Castello di Rivara,都灵,意大利,2016;“非现象-叙事的运动”当代艺术展,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中国,2015;“The Lumen Prize”,线上展览,伦敦,英国,2015;“声音分裂”展演系列,深圳OCAT美术馆,深圳,中国,2015;“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林兹,奥地利,2015;“中国声音艺术大展”,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 香港,中国,2014等。




苏畅


1985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苏畅是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雕塑艺术家。他通过简单而有力的形式,不断探索和讨论日常与感知的边界。对于雕塑语言的兴趣使得他通过在工作室的不断实践,驱使自己去塑造通过外部世界所瞬间感受到的真实。他的作品拥有丰富的视觉和哲学源泉,但他并不直接引用,尝试通过使用普通日常的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消化并生产新的可能的语言。


他的近期个展包括“一个临时空间”,四方当代美术馆项目空间,上海,中国,2018;“出口”,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2018;“呼吸”,AIKE,上海,中国,2017;“小径”,东画廊,上海,中国,2015。曾参加的群展包括“EXIT PLAN”,SNAP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9;“秘径通幽“,Peres Projects,柏林,德国,2019;“Why White”,小美术馆,上海,中国,2018;“原素”,复星基金会ANNEX艺术空间,上海,中国,2018;“旋梯”,AIKE,上海,中国,2018;“上海星空II“,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2017;“铭印现象”,AIKE,上海,中国,2017等。




万杨


1983年出生于湖南,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万杨的创作通过人与计算机、绘画与数字图像之间的交互合作关系拓展了抽象绘画的疆界。在《金属》系列绘画中,万杨首先运用模拟现实笔刷的方式在3D软件中创造模型,然后交由计算机把它处理成以色块为单位的矢量图像,再参照这一蓝图以精细、繁复、耗时的工序逐一把几十种色阶以及无数细密的矢量线条和不规则块面在画布上逐一绘制。丰富的音乐素养使得万杨的抽象绘画以韵律、节奏、重复、渐变、展开,这些音符形式的美感而得以绵延和深化。


他的近期个展包括“钅”,AIKE,上海,中国,2016;“衍生物”,Connoiseur Art Gallery and Connoisseur Contemporary,香港,中国,2008。他参与的群展包括“原素”,ANNEX艺术空间,复星基金会,上海,中国,2018;“旋梯”,AIKE,上海,中国,2018;“待定”,Jewelvary Art & Boutique,上海,中国,2015;“真相部II:再造界域”,博而励画廊,北京,中国,2014;“Sichuan Hot! 中国重庆新绘画展”,昆士兰艺术学院,格里菲斯大学,布里斯班,澳大利亚;巴塞尔,瑞士;迈阿密,美国,2009;“口传于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艺术双年展,贵阳,中国,2007;“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南京,中国,2005。




王一


1991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并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通过使用尽可能简单、直接的表现方法去编织出一个复杂的平面,王一的抽象绘画作品是在追求画面中的永恒与冷静的同时,对某一特定空间解构和重建的探索,这一特定的空间一度可以辨识,而今却变得模糊不清。从早期的具象走向冷抽象,被充满规则的细节所渗透的极简主义贯穿了王一近期的作品。他试图用理性的手法,以层层叠加的色层结构去呈现现实生活的结构,表达经验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一与全的关系。当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他人和社会的时候,在这种更加庞大复杂的结构面前,作为个体所含的一切特性、努力或者独立的愿望,也只能消失在这巨大的信息的奔流中不复存在的现实。


他的近期个展包括“一切现象都是几何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2018;“一日光”王一个展,AIKE,上海,中国,2016。“空镜”王一个人项目,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AIKE,台北,中国,2015。“无物”,J:GALLERY,上海,中国,2015。他参与的群展包括“表里”,Hdm Gallery,北京,中国,2018;“旋梯”,AIKE,上海,中国,2018;“在日落后发生...”,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艺术亭台,上海,中国,2017;“绘画的力量——80后艺术家提名展”,蜂巢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6。





陶轶


1978出生于上海,2005年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陶轶从爵士音乐中汲取养分,用洒脱地即兴与自律的控制来构造灵性的抽象语言。


他的近期个展包括“本色少年”陶轶个展,Tong Gallery+Projects,北京,中国,2017;“自在”陶轶个展,Tong Gallery+Projects,北京,中国,2015;“庄严的饰物”陶轶作品展,天线空间,上海,中国,2013;“双重独奏” 绘画与音乐作品展(与照骏园),搞艺术画廊,上海,中国,2011。曾参加过的群展包括“EXIT PLAN”,SNAP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9;“偶然数”,AIKE,上海,中国,2018;“重写的平面”,“不可思议”艺术门,上海,中国,2017;“每日形式”,Bank,上海,中国,2016;“向前进-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民生美术馆,上海,中国,2013;“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北京,中国,2012。




于吉


于吉1985出生于上海,2011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维也纳。她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亦涉及行为及影像。于吉近阶段的很多创作由特定地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展开,介入田野考察以及身体性干预。

 

于吉的作品曾在多个艺术机构展出,包括巴黎东京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2016年她曾受邀参加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以及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7年入围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2019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她的近期个展包括“Prec(ar)ious Collectives”, 由K11艺术基金会与巴黎东京宫策划,雅典,希腊,2017;“黑山”,北京公社,北京,中国,2016;“采硫日记·上”,安卓艺术空间,台北,台湾,2016;“念念不忘”,C-Space,北京,中国,2014;“切肤”,安卓艺术空间,台北,台湾,2013;“不是青苔”,吉门营房,新加坡,2012;“青苔”,视界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2;“我独自站立”,C-Space,北京,中国,2011。她参与的群展包括“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意大利,2019;“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北戴河,中国,2018;“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艺术家作品展,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2017;“铭记印象”,AIKE,上海,中国,2017;“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PSA,上海,中国,2016;“零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2016;“我们”,chi K11美术馆,上海,中国,2015;“中国内部-巨人之内”,巴黎东京宫项目,chi K11美术馆,上海,中国,2015;“天人之际Ⅱ:上海星空”,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2015;“中国内部-巨人之内”,巴黎东京宫项目,K11 Pop-up 空间,香港,中国,2015。




高入云


1988年出生于上海,201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他的艺术媒介多表现于装置、绘画、摄影等。高入云运用机械运动技法,没有任何意指的形态和节奏,来规避主观性与情感,使得观者在面对作品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消除对作品的敏感,从而进入一个可供沉思的场域,进而达到无阻无限的平稳路径。高入云的黑色线条沿着特定的轨迹和节奏,接近继而疏离。周而复始的运动,在观者的视觉记忆中留下了有几何形态的线条勾勒出的永远无法定格的时间和空间。高入云运用了无限趋近于零的运动状态,编写着包含结构、功能、数字、空间、运动等看似数学的物件


他的个展包括“无限节奏”,爱马仕之家,上海,中国,2017;“趋近于零”,M艺术空间,上海,中国,2014。参加过的部分群展包括“漫游-往复”,AIKE,上海,中国,2018;“内宇宙”,杨画廊,北京,中国,2016;“暗示之轮:隐喻的年代”,盒子艺术空间,深圳,中国,2016;“∞Ω ——绝对无限的游戏”,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中国,2015;“时间的裂缝”,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2014;“再生与轮回”,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美国,2011等。







王长存


1981年出生于大庆市,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杭州。作为国内实验电子音乐及电脑编程作曲领域的最早探索者之一,王长存以 AYRTBH 为名创作跨越多个艺术领域的大量作品。王长存用可视化声音编程软件Max/MSP像搭积木一样地编写音乐,与其说他是创作者,不如说他更接近乐器演奏者的角色。通过对生活片段中声音素材的采样、分化或音色变化,构建出了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声音空间。


他的近期演出与展览包括“拔掉楔子”,七木空间,北京,中国,2019;逻辑的感觉OCAT,上海,中国,2018;偶然数AIKE,上海,中国,2018电子羊2048”,杭州、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成都,2018“Play Rec 周年MAO Electronic Studio,上海,中国,2018“Google 北京 AI 峰会,北京,中国,2018NOIShanghai,上海,中国,2018The CentaursALL Club,上海,中国,2018




正在展出



 胡昀  施政  苏畅  万杨  王一

   陶轶  于吉  高入云  王长存

无调之川

2019. 5. 18 - 6. 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