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档案冲动|刘呗宁:档案之文,骨痂之纹

刘呗宁 艾可画廊
2024-09-02

在展览的开头,我希望先论述关于“档案”的两种本质。这个论述使用了动物骨骼作为媒介,一方面因为骨骼作为文明史最初的基础材料,承载了文字刻划;另一方面,也希望回顾“文献”的词源,即追摹事物的纹理,以及对超越性存在的牲祭和言说。
刘呗宁,《缝合,态势》,2022,骨,尺寸可变
在白色台面上的是冰河时代剑齿虎的一截肋骨,骨色深沉。稍加留意就会看到骨骼上的一处异常凸起,那是骨折留下的痕迹。而今,我们已无法还原这一头史前的巨兽是在何种状况下受伤,又是如何雌伏隐匿,等待裂痕的自愈,观者只能通过骨痂处纤维状的纹理来想象万年前的这一次断裂、增生与修复。对我而言,这是关于档案本质的一个绝佳譬喻。档案之文与骨痂之纹一样,其实非关某个事实顺理成章的记叙,反而,有档案之处暗示了事实的断裂之处。档案非事实,而是建立事实之合理性。档案的作用其实是为复杂、矛盾、混沌的记忆冲突设计出逻各斯,通过语法、修辞的提炼,从而将事件转化为确凿之文献,通过文字对分裂的真实进行“缝合”。档案并非事实本身,而是一种外化的缝合物。我们也可以看到,越丰厚致密的文献之下,往往越是埋藏着更深的差异性甚至伤痛——文字和仪式是一种历史的自愈术。换言之,档案文献即是时间的骨痂。
刘呗宁,《缝合,态势》,2022,骨,尺寸可变
在黑色的台面上是一段白色的鹿角末端。角的几个尖梢被雕刻上了微小的手指甲,这让它看上去像是一只苍白小手,指尖朝着斜上方探出,似乎在触摸和包裹那一片虚空。鹿角与文献,除了作为有具体功能的“增生”以外,也满足了审美的欲求——档案癖。档案之为物,非但为了记录事件的既有内容,更是为了建立其“态势”,甚至勾引出这个“态势”本身的美感。归档而可堪稽案,其过程中的梳理与选择已经重新书写了被归档的对象,档案行为便不仅对“过往”负责。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既定事物,我们不仅通过反复回忆来改变记忆,也通过将主观的记忆外化为客观的持存之物,将其“体外化”,从而赋予它可观看和可交换的特性,是为档案。生物学上,记忆的功用为个体提供了趋利避害经验积累的可能,是微观层面上的免疫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外化和延伸。而另立于个体生物记忆之外的档案又组织起了自治的记忆宫殿,这个外化的器官业已孳生出浓密的经验网络,作为“过度免疫”的现代性问题至今仍然在不断吞噬关于它的日新月异的解决方案。
自述/刘呗宁


刘呗宁,《缝合,态势》,2022,骨,尺寸可变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刘呗宁,生于1991年,先后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与纽约Pratt Institute纯艺术系研究生院,现于中国美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除了持续的艺术创作,刘呗宁也自2010年起开始策展,并于2019年起在清影艺术空间展开一系列的展览策划工作。

 

他在作品中尝试剥除事物上暂时附着的时间属性,从而达到一种包含流动感的静穆之境。以绘画和写作为基础手法,刘呗宁借用⽔、⽯头、尘埃、星球、⻣骼、⼭水、手机屏幕、飞鸟与船只等等形象,他通过对现成影像和物品的编辑来组织空间装置,描摹寂静而丰硕图景。


相关阅读

FOR MORE READINGS

                           

AIKE|展览“档案冲动:反叙事和反记忆的操练”将于9月2日开幕

AIKE 现场 | 档案冲动:反叙事和反记忆的操练

AIKE 导览|档案冲动:反叙事和反记忆的操练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艾可画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