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丽乡村”,快来看看有你家吗?

2016-06-24 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

自治区“访惠聚”活动开展已经两年多了,新疆千千万万的干部们扑下身子,扎根基层,了解群众冷暖、基层实际情况,也通过努力,让村里的老百姓慢慢过上了好日子。这两年多,基层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访惠聚”典型,那些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赞誉。


由自治区“访惠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最后一公里》协办的以“访惠聚'之星、第一书记风采、草根宣讲达人、精准扶贫案例、美丽乡村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五个100”新作为展示活动启动已经推出。

今天《最后一公里》推出——"美丽乡村故事"第二期。下面就跟着公里君一起来看看,在住村工作组的努力下,这些地方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改变~


1
协依坦库勒村: 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是一个美丽和谐的小村庄。它是喀什地区的“文明村”、巴楚县的“民族团结进步村”、“五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十强村’”……这里就是喀什地区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协依坦库勒村。


协依坦库勒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汉合居村,全村237户739人,维吾尔族占大多数,还有汉族、回族和瑶族。

民族团结一家亲


说起协依坦库勒村的民族团结,82岁的王开文老人滔滔不绝:“我刚来村里时,在老书记阿布杜瓦依提·玉斯英家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耕生产时,老书记把最好的小麦种子和农具都借给了我。几十年过去了,不止我俩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和老邻居,我们的儿孙辈也从小一起长大,我的儿子、女儿还有孙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维语!”


“今年2月我3岁的孙子不慎被滚烫的油烫伤,是自治区畜牧厅住喀什地区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协依坦库勒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替我通过微信群向社会求助,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到全国各地的捐款5万多元!是不同民族的好人挽救了我孙子的生命……”村民热合木·艾麦提流着眼泪说。


一桩桩一件件,在协依坦库勒村,村民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守望相助让所有人都成为了一家人。



天天上演“欢乐颂”


帅小伙艾麦提·依明和漂亮姑娘开丽比努尔∙艾尼瓦尔的婚礼在新建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去年的棉花和粮食种植补贴村里已经公示了;富民安居房的最新补贴标准出来了……这几年,村里的好事一件接着一件。


“我家新搬的富民安居房有1亩半地,进门葡萄架,前院小菜园,中院小果园,后院小棚圈。” 看着工作组和村委会帮忙规划的院子里长势良好的蔬菜,村民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说,“我家5口人,每月买菜得花一百多元。现在院子弄好了,5月份院子里种的水萝卜、油白菜就开始吃了,买菜的钱省下来不说,连着赶了两个巴扎天,还卖出了100多元钱。等到西红柿、辣子、茄子和恰玛古成熟,这季蔬菜怎么也可以卖个1000多块钱吧。前两天村委会和工作组又培训了肉羊和种鸽养殖技术,我要抓紧时间盖暖圈、搭鸽笼,利用现有庭院搞牛羊育肥、养鸽子。”


村里的喜事多,老百姓的欢乐多,多亏有个为民办实事的好班子。在协依坦库勒村老百姓的心中,住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就是他们的主心骨,村委会大院是他们的好去处,村里的党员是他们的致富带头人,村里的公开栏是村民的“政策明白墙”。



脱贫致富小康梦


协依坦库勒村有9000亩地,一直以种植棉花为主。工作组到来后,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种植和养殖,开辟增收渠道。经过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努力,今年4月以来,村养殖基地陆续入圈了1000只生产母羊,村民可通过轮流到养殖基地以干代训,通过畜牧专家手把手的教授,逐步掌握养殖实用技术。


等村民学会了养殖技术,村养殖基地只留200只羊,其他的将交给村民养殖。不到2个月时间,村里已有200多位村民自发来到这里干起了“义务工”,精心照顾刚入圈的1000只生产母羊。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多了:蔬菜大棚也全面完工;村民们种了甜瓜、红枣等经济作物,村里配套新盖了蔬果保鲜库;3000亩的高产棉田实现统一耕种、统一灌溉、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摘,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8%。


走在如今的协依坦库勒村,美丽的村庄和热情健谈的各族村民使人心情开朗。工作组帮助村庄按下了建设的快进键,村民们说,我们离小康生活的目标越来越近了。(自治区畜牧厅住巴楚县恰尔巴格乡协依坦库勒村工作组 供稿)


2
阔纳巴扎村:“旧巴扎”换新颜      

昔日的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阔纳巴扎村,没有小桥流水,有的是残桥污水;没有古朴的民居,有的是杂乱的农舍;没有整齐的街道,有的是乱哄哄的街市;还有因为打不开销路,守着自家的优良土特产一筹莫展的村民……


而现在的阔那巴扎村,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特别是在疏勒县科技局、旅游局、县团委联合工作组住村以来,这里的村庄变靓了、人的精气神变爽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变鼓了。

像磁石一样吸引村民的心


阔纳巴扎村曾经连续6年都是基层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村。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下大力气筑牢基层基础工作,努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成为工作组帮助阔纳巴扎村的着力点。


2014年以来,工作组配合镇上整合村社资源、健全制度,推行“村社联建”工作机制。采取辖区事务联管,维稳机制联抓,文体活动联办等措施,实现管理服务上的全覆盖。


在新建的村社办公楼,设置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解决了有人干事、有地议事的问题。保证村社干部和工作组成员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开展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解决服务群众能力差、掌握情况不及时的问题。


如今的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疏勒镇阔纳巴扎村有1405户5554人,绝大部分是维吾尔族。这里的汉族村民家里,都有一口一年只用一两次的大锅,因为这里每年春节邻里串门拜年很普遍。每到春节,汉族村民就会早早的准备好一锅清炖羊肉,等着大家的到来。


在住村工作组的组织下,村里年青人的交流交往活动也频频不断。技术培训、体育比赛、家庭运动会,让年青人在团队精神中培养着团结互助。


现在阔那巴扎村民汉结对实现了全覆盖,村民几乎都掌握了两三项致富技能和维汉两种语言。村民们都说现在沟通情感更方便了,心贴得更近了。


像泉水一样长流不息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阔那巴扎村成立了“刺绣协会”、“地毯编织协会”、“干果协会”、“养殖协会”等四大协会,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提高村民的就业渠道和就业增收的能力。


同时联系县工业园了解用工需求,使不便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2015年村民劳务输出1100人次,人均收入比2014年增加20%。


今年阔纳巴扎村又搭上互联网快车,开创了疏勒县电商平台的先河。现在,3000平方米的阔那巴扎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正在装修。目前已和一家服装企业签订入住合同,能为村民提供100到150个就业岗位,并提供免费培训。(疏勒县科技局、旅游局、团委住疏勒县疏勒镇阔纳巴扎村工作组  供稿)


3
阿合奇村:传承中发展的美丽村庄       

走在S306国道的克州阿合奇县境内,一排排已挂新绿的大果沙棘,和一个蓝天树影下的美丽村庄映入眼帘,这就是哈拉奇乡阿合奇村。


这个美丽的小村,吸引着各路摄影爱好者:2015年中央电视台《走进新疆》栏目在村里拍摄《玛纳斯》,2016年,新疆电视台在村里拍摄“诺如孜节”庆典活动,并在汉语频道、哈萨克语频道展现了阿合奇村的美丽景色和悠久历史。


对阿合奇村来说,不止有自然美景、千年文明,还有新时代的新成就。

民主管理  村庄秩序美


在阿合奇县发改委、食药局、国税局住村工作组的协助下,阿合奇村“两委”班子抓住规范管理,注重廉政文化建设,做好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先认真执行“三务公开”制度,其次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同时把健全村民理财制度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经济增长  村庄发展美 


近年来,阿合奇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牧民多样化发展,引导帮助农牧民种植沙棘、小麦、大麦、胡麻等作物,尤其是沙棘,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种植。


如今,沙棘产业不仅成为村民致富的“钥匙”,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鼓足了干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又一渠道。


在住村工作组的帮助下,阿合奇村建立了牛羊养殖核心群,60多岁的阿曼吐∙马坎老人在第一次的分红中,就获得了1000元。定居兴牧和富民安居小区的庭院经济,也成为了村民的一个增收点。



传承发展  村庄人文美


阿合奇村有685户2814人,绝大多数是柯尔克孜族。传承和发扬柯尔克孜族传统文化,是阿合奇村的文化建设重点。柯尔克孜族的刺绣、服饰,打髀石、赛马、叼羊,还有库木孜的琴声,都在诠释着柯尔克孜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阿合奇村的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现代文化引领和思想道德建设。在阿合奇村的村规民约中,规定了“好婆媳”、“好儿女”、“好邻居”、“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评选。村里还开设了“道德讲堂”,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广泛播撒道德种子,潜移默化地感染村民。 (阿合奇县发改委、食药局、国税局住阿合奇县哈拉奇乡阿合奇村联合工作组  供稿


4
杨家庄村: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在塔城地区沙湾县大泉乡杨家庄村里,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蒙古族等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在塔城地区工商局住杨家庄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的带领下,1160名各族村民互帮互助,共同绘制了一幅和谐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杨家庄村先后获得国家级文明村镇先进示范村”、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级文明村”;地区级先进党支部”、地区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班子强了村民富了


在住村工作组的协助下,村“两委”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强力打造美丽、和谐、进步新农村。


先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形成调整结构促农民增收,构建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格局,使全村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5%,种植业标准率达到100%,畜牧业标准化饲养比率提高到80%,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5656元。


目前,全村完成1.5万亩土地整合,机采棉种植面积达到100%,棉花单产达到400公斤以上。



文明新风处处彰显


“杨家庄村各位父老乡亲们,大家好!大喇叭广播现在开始广播了,今天为大家播报的是范金保和玉山拜克哥俩好的事儿。”每天早晨11:30分,大喇叭悠扬的声音准时响起,不论是张宝廷和库拉西·赛力尕子团结互助的事儿,还是邢玉梅照顾高度残疾卧床18年的丈夫的事儿都会讲。


在身边人物的带动下,各民族村民开展了“手拉手、兄弟情”结对帮扶活动,为帮扶对象解决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好村民”、“好家庭”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民族团结好巷道”的评选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民生工程普惠百姓


近年来,该村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全村富民安居、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逐步完成。先后投资近110万元,建设村级阵地及其配套设施,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远程教育接收站,灯光球场,休闲广场,并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周围栽植风景树、草坪,凉亭,安置群众健身器材等。投入160万元将全村道路铺设油路,申请惠民生项目资金50万元,安装127太阳能盏路灯。


与此同时,杨家庄村还发展起来农家乐8家,村观光点1处。如今,全村老百姓都在想着怎样打造“休闲之都后花园”,让“美丽家园”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塔城地区工商局住沙湾县大泉乡杨家庄村工作队  供稿


5
石人子村:村美民富风气正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农业集体经济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优秀调解委员会”、“自治区远程教育五好站点”等荣誉称号。


对村里的501户1650名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维吾尔维族干部群众以及巴里坤县农业局住村工作组来说,石人子村的荣誉是他们努力奋斗的成果,而和谐发展的村庄,又成为村民们安居乐业的“大舞台”。

美了乡村甜了民心


在住村工作组的协助下,村里利用“访惠聚”民生项目工程治理泥巴巷、硬化村委会院落、完善村民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村民房前屋后的绿化。


目前,村里建立了“青年之家”、“农牧民文化大院”、“惠农绿色网吧”室,组建广场舞队、老年小曲子文艺队、文艺宣传队、舞龙队等文艺团体。通过文化能人牵头带动,用歌曲、小品、舞蹈等节目弘扬正能量,引导农牧民从灶台转向舞台,从牌桌转向戏台。



“约”出新风美德


住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重点围绕提高村民素质、整治村容村貌,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和谐稳定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工作。


村中设立政策宣传、经济监督、树文明新风等十个监督岗位,为无职党员们参与村级管理和公共事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建立了服务群众全程代办机制,凡是职责范围内的服务事项,均由村委会和监督委员会按承诺时限办结。


此外,还设立事务公开栏,实行党务、村务、财务、服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村里的民主管理。



增收致富步步高


村“两委”班子和工作组集思广益,确定了土地流转和加强村办企业“两条腿”走路的集体经济增收途径。


村里的300多亩土地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给“众聚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里就收入10多万元。而租赁村里的水利发电站和天山马鹿养殖场,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与农网并网,供全县乃至全国用电。2015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75万元,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31万元,昔日的空壳村逐渐富裕起来。


石人子村同时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使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引进高科技滴灌工程,推行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经营模式,为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现在全村仅劳务输出一项,人均每年增收达1500多元。 (巴里坤县农业局住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工作组队  供稿

-End-

编  辑/段清宇



推荐阅读

【权威发布】访惠聚“五个100”典型人物故事开始征集啦!


“访惠聚之星”第一批5人事迹公布,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新疆首批“精准扶贫案例”公布 看看人家怎么做的


第一批五个“美丽乡村”公布,快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草根明星是这样炼成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