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富路上有个好“兄弟”


“国华,快来帮我看一下,我这头牛咋了,不好好吃草。”9月12日,巩留县阿尕尔森镇别斯沙拉村村民海丛富一个电话,就把好“兄弟”李国华从县城叫来了。

  

李国华撂下手里的活,不到半个小时就赶过来了,摸了摸牛脖子,看了看牛鼻子上的汗珠,没发现啥问题。


海丛富(左)和李国华一起搬运肥料。

  

李国华又蹲下来,观察起牛的粪便,找到了问题所在,“丛富,你给牛喂的精饲料是不是多了,牛有点消化不良。”

  

海丛富和李国华今年都是41岁,一个是回族,一个是汉族,两人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又是这些年来致富路上互帮互助的好“兄弟”,是别斯沙拉村的民族团结模范组合。

  

“兄弟”俩互帮互助 共同致富


  

“丛富,养牛就跟养孩子一样,要操心,育肥牛的精饲料配比是牛体重的1.1%到1.2%,超过这个比例,牛就会消化不良。”李国华告诉海丛富,给牛多加点麸皮,减少精饲料的量就可以了。

  

听了李国华的话,海丛富如释重负,搂着李国华的肩膀,“走,国华,进屋喝茶去!”

  

记得上小学时,李国华上学骑自行车,而海丛富每天步行去学校,李国华便主动叫上海丛富,两人一起结伴上下学。自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初中毕业后,海丛富就近务工,李国华帮家里开农机、犁地、播种。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帮忙。

  

2000年,李国华看准商机,靠开农机赚来的钱育肥牛逐渐富了起来。他一直动员海丛富一起干,但海丛富因务工收入不高,有点犹豫。直到2006年,他才下定决心养殖。

  

李国华主动拿出1万元帮海丛富买了一头西蒙塔尔生产母牛。这头生产母牛,成为海丛富致富路上的“火种”,在海丛富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当年生产母牛就产下了牛犊。

  

勤劳的人总会有收获,到了2016年,海丛富已成为养殖15头西蒙塔尔牛的大户,尝到了发展养殖业带来的甜头。

  

在此期间,李国华的农机由小变大,不断升级换代,家里购置了收割机,接的活也越来越多了,有时候忙不过来,就给海丛富打电话叫他过来帮忙。有时机器出了故障,需要更换零件、连夜维修,海丛富帮他买上零件送过去,两人连夜把机器修好。

  

逢年过节,两家人一起聚会,总是会说起这些年来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用他们守望相助的事情,教育他们的孩子们从小要互帮互助,相互团结,从小事做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海丛富一家合影。


带动大家致富 做发光的石榴籽


  

富裕之后的海丛富,没有忘记李国华对他的资助之恩,也没有忘记村里还有其他有困难的家庭。

  

看到村里有很多年轻人农闲时没有事干,海丛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记得李国华当年对他说过的话,“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把日子过好才算好”。

  

2015年,海丛富买了一辆商务车,当起了村里的劳务经济人。而李国华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帮他联系业务,得到了劳务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海丛富。

  

这些年,在海丛富的带领下,别斯沙拉村的年轻人们在农闲时到阿拉山口、伊宁市、伊宁县等地外出务工。到了棉花采摘季,大家还一起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拾棉花挣钱。

  

别斯沙拉村第一书记、巩留县委组织部驻别斯沙拉村工作队队长宋文军说,今年李国华和海丛富被评为村里的民族团结模范,两家人就像一家人,一个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另一个施以援手、仗义相助,他们是致富路上的好“兄弟”。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只顾自己,而是带领村里人一起致富,这才是发光的石榴籽,各民族的兄弟姐妹紧紧抱在一起才会更有力,更和谐。”宋文军说。(记者马少宾、通讯员董继阳)


-End-

责任编辑 / 马 倩

推荐阅读


看“土挂面”如何变成致富的“金挂面”!


致富路上的幸福模样,真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