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丰收节里话丰年 新疆农民有奔头


这几日,新疆哈密市淖毛湖镇瓜农梁燕高兴极了,因为今年她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我种植了100亩哈密瓜,每亩瓜按6000元出售,今年纯收入可达40多万,当农民还是有奔头啊!”9月27日,梁燕高兴地说。

  

更让梁燕高兴的是,种瓜20年有余,首次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农业、农民、农村越来越受重视。

  

当一捧捧饱满麦粒收入粮仓,当一辆辆自动收割机开进田野,当一个个家庭在合作社带领下搭上脱贫致富快车……“丰收”对于新疆农民来说已是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丰收节里话丰年,农民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深感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 把农民变职业 一年轻松赚10万 带着村民致富劲头足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新疆田野间、牧场中、果园里……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

  

“新疆的水土好,今年的气候也好,也是咱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每到丰收季,沙湾县安集海镇辣椒种植大户柳培军尽显喜悦。

  

从分散生产、低水平、低附加值到规模化、工厂化,从传统农民转型升级为职业农民,柳培军一路走来,感触颇深。

  

在柳培军看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对农民身份的肯定,也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同。

  

时至今日,柳培军种植辣椒已有20多个年头,不仅自己实现了增收致富,还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在安集海镇种植辣椒6000亩,其中育苗移栽3000多亩。

  

“现在,我们的辣椒已陆续进入采收期,辣椒还没采收完,订单就已经出去了,而且都是上百吨的大订单,现在我们合作社农户一年可轻松赚十几万元。”柳培军说。

  

在柳培军发展农业的同时,他还把地从北疆种到了南疆,“今年我们在南疆种植了4000亩棉花,我们打算明年继续在南疆扩大种植面积,改种辣椒,把北疆先进的种植技术、模式带到南疆去,让南北疆老百姓共同发家致富。”

  

把农民当作职业,似乎也成为许建忠的一种执念。

  

许建忠说,他原本在乌鲁木齐米东区一家企业工作,听说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农林经济,便辞去工作,躬身于田间,发展起现代化农业。

  

“我父母是农民,我一直认为农民这个职业发展前景广阔,所以辞职后开始发展现代农业,现在我们主要以农林种植和田园观光为主,今后还打算培育特色种植品种,加大农业、林果业科技的推广。”许建忠说。


柳培军的辣椒地迎来收获,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 把农业当事业 求“质”也求“变” 高质量发展路上显效益


秋收的号角正如火如荼地吹响,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哈密瓜、察布查尔县大米、奇台小麦等特色农产品相继登场。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一张一张“新疆名片”折射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农业生产方式也在质量、效率、模式上求“变”。

  

察布查尔县农民魏森旺种植水稻已有15个年头,一直以来,魏森旺都认为,发展高质量农业需要在品质上下功夫,为此,他2012年在种植常规水稻的同时,尝试种植有机水稻。

  

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一亩地产量500公斤,比常规水稻少了足足200公斤,但价钱却比常规水稻每公斤高出三倍。

  

“今年我种了20亩有机水稻,所生产的有机大米基本销售一空,种植优质稻不仅不愁卖,而且收入高。”对于种稻,魏森旺早已将其当作事业,并做了一番规划。

  

魏森旺说:“明年我打算将有机水稻的面积扩大一倍,同时开始实行‘私人订制’模式,让人们进行稻田认领,更好实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目标。”

  

不止是水稻,今年全疆将在9个地州的13个县市开展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推动小麦品质从大众化向精品化、专用化、特种化方向发展;棉花将在6个地州12个县市试点110.1万亩,重点推进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玉米、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都要向优质、高效、特色方向发展……

  

“新疆农产品在网上销量一直不错,品质稳定有保证,品类还丰富,而丰收节对于带动销售、提高新疆特产品牌知名度有很大作用,今后对于新疆名优特农产品走向千家万户我们更加充满信心。”新疆果业大唐丝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马兴俊说。


魏森旺种植的水稻迎来收获,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 把农村作故乡 见山望水觅乡愁 乡村振兴让农民生活闲适富足

  

说不完的丰收故事,道不尽的丰收喜悦,这种因丰收而得到的兴奋和满足,是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农民因仓廪实而精神富足的写照。

  

推开窗,见山望水觅闲愁。始建于清末民初的月亮地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成了吴亭玉心心念念的故乡。

  

今年27岁的吴亭玉是江苏南通人,2015年毕业后,便留在新疆工作。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吴亭玉来到月亮地村,从此便爱上了这里。

  

吴亭玉说:“这里和我的老家江苏有同样的感觉,我没事就来转转,放松放松心情,等再过几年我存够了钱,就打算在那里开一家民宿,把它当作我的第二故乡。”

  

“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当上老板娘。”这是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村民李秀兰常说的话。

  

近年来,新疆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工作,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李秀兰的老宅修旧如旧,保持了青瓦、黄黏土墙、木栅栏院墙,而室内网络、水冲式卫生间、标准化厨房一应俱全。

  

“我开起了客栈,没事就打扫一下卫生、做做农家饭、和来自各地的游客聊聊天、听一支小曲、跳一跳广场舞,生活真的舒适又安逸。不仅是游客爱往村里跑,随着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前几年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都回来了。”李秀兰说。(记者赵敏、朱凯莉)

-End-

责任编辑 / 杨 凤

推荐阅读


共享“丰收”成果,新疆这样提升农牧民  “幸福指数”


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这家银行了解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