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远方的哭声”变成谈资

李厚辰 看理想 2023-10-26



文 | 李厚辰

 

发生巨大的争议事件我们都不陌生了,但这次的巴以冲突依然有些特别之处。过去的事件,往往都有一种清晰性,也就是你的朋友会持有何种立场,根据过去对他的了解,你是可以猜到的。但对于本次巴以冲突,立场的判断很模糊。
 
这便是巴以冲突的特殊之处。在一众西方国家也如此,多个国家出现了巴勒斯坦支持者和以色列支持者对垒的情况,法国甚至为了避免极端主义和事态升级,禁止了一切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
 
《窃听风暴》

巴以冲突牵涉到历史、宗教以及外国势力的影响,当然是复杂的,但今天的文章重点并不是要为大家讲解这场冲突的背景,或是描述这场冲突的“本质”。这篇文章更多想谈论,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个体该如何面对“复杂性”。
 
如果现在让你推荐一则质量不错的讲解巴以冲突的内容,你有想法吗?如果接下来,让你再推荐一则拥有相似质量的内容,但观点与前面推荐的大相径庭,你是否又有别的选择?
 
也许做到这样,才算是探索复杂性的一个入门条件吧。



01.
激烈却简单的网络空间
 
在本轮冲突中,或许存在大量逼问。对哈马斯,是确定他们先发起袭击,所以以色列做什么都合理;反过来对以色列,就是确定他们“长期压迫者”的霸道身份,这个身份一旦确定,哈马斯做什么也都合理了。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立场,即“各打五十大板”,双方都不对,谁也不支持。这是永远正确的必胜法。如果我们追求一种纸面上的正确性,那自然是双方都有错,也都有苦衷。但这能怎样呢?
 
在这件事上,判断当然是重要的,且必要的。这取决于下一步局势如何降温的责任分摊。
 
现在以色列大军压境加沙,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接下来可能会更血腥。如果现在的情况主要由以色列负责,是以色列的错误,则即便在哈马斯绑架人质的情况下,以色列也无权发起对加沙的进攻;而如果现状主要是哈马斯的责任,则如果哈马斯不主动释放所有人质,并作出更多赔偿,我们就无权要求以色列停止进攻加沙。
 
现状远比上面这个判断复杂,因为显然两种“退让”都不会发生,以色列大概率会进攻加沙,而哈马斯不仅会保留这些人质,还会用他们作为肉盾。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理解和下判断呢?
 
《万湖会议》
 
这里还有一个简单解释,即受苦的永远是人民,可恶的是哈马斯与以色列极右翼。这样的切割亦有值得思考的一面。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有民选体制,哈马斯不仅是个军事组织,也是一个政党。
 
哈马斯甚至是巴勒斯坦最后一次民选立法机构的第一大党,得票比另一个政党法塔赫还要高出许多。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所在的利库得集团从1977年以来一直是以色列第一大党,仅在很短的时间成为在野党。恐怕在这个问题上,双方都很难得出一个“兴亡百姓苦”的简单答案。
 
可惜的是,上述视角和答案几乎是时下网络讨论这个问题的主要立场,然后构成各种阵营并互相攻击。
 
02.
关我们什么事?
 
实际上,大多数人可能对此也没有真诚的关切,毕竟太过遥远,而且就算有什么关切,也不会对事态造成任何影响。判断是重要的,但对于普通人也是吗?普通人为什么就不能停在“我谁都不支持”上呢?巴以有多复杂,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呢?
 
比较“市侩”地来说,你对此事认真或不认真,充其量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还有更多的东西吗?实际上还是有的,答案在价值关怀。
 
人活着当然不能活个吃喝拉撒,而需要强烈的价值关怀和锚定。
 
在祛魅前的宗教世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价值世界紧密联系,因而人们可以将价值安放于生活之中;但在祛魅后的世界,不仅日常生活完全与价值无关,甚至工作都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成为糊口和提供消费基础的工具。
 
价值的丧失想必不需要再强调。我们一方面强调“生活美学”,着迷“生活哲学”,但面对这些渐渐破产的“日常神话”,其实很多人都能身体力行地感觉到,社会与政治才真正与伦理和价值紧密联系,它给予人的价值感比“断舍离”和“爱自己”强烈得多。
 
《窃听风暴》
 
“和我无关”和“关注也没用”几乎是我们隔绝话题的万能理由,即便是和我们生死攸关的事情,也能看到人们频繁使用“关注也没用”来予以隔绝。因此某种程度上,巴以冲突比起其他“关注也没用”的事情,其遥远的距离感反而带来一种安全和方便,让人们更容易从中简单地“汲取”价值。这也许是这种话题更容易引发关注的原因。
 
这是不可能避免的,我也不会主张停止对这种问题的关注。相反,这篇文章倡议的是尽量不要停留在一个“叶公好龙”的状态,即每次遇到公共话题,都很有兴趣,都忍不住发表意见,但每每争议升温,就开始打退堂鼓。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和认真的讨论。
 
03.
平行宇宙中的“价值提款机”
 
在巴以冲突最开始的时候,我曾在本人主理的播客发问,这件事将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一位听众的回答颇为精辟:“会让我们的偏见进一步加深。”
 
冲突爆发以来,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像是在讲述平行宇宙中的巴以冲突,其中不乏很多非常单向度的偏颇事实。那些信息读起来更像是在撰写小说。但这些“小说故事”有个好处,就是里面的好人坏人一目了然。那个巨大的价值关怀呼之欲出,获得它就像吹散蒲公英一般容易。
 
一个看了几篇文章,听了几期播客,或看了几则视频的人,都可能言之凿凿,感觉自己已然综观全局,触达事件的“本质”而真理在握。他却很难反思自己或许只是拿到一个更精巧的“剧本”而已,拆开来看,那些内容里还是几个简单的词汇——“反XXX”或者“反XX主义”。
 
这就回到开头的问题,你可曾看到一则同等质量,但观点完全相反的内容?如果没有,你接受到的这个故事,大概不会发生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在我们这条时间线上。其中昭然若揭的好人和坏人,几乎只会起到浇灌偏见的作用。
 
《聚焦》
 
你可能还会有个疑惑,价值是多元的,我又有何资格评价他人掌握的价值是“偏见”?而且,如果我们要的就是“价值关怀”,这些平行宇宙故事的价值“简单直给”,效率更高,岂不是更优秀的“价值关怀”资源?
 
单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这些价值判断信手拈来。但问题就是,这些清晰明了的善恶,总是不可能执行。
 
比如一个人觉得错误都在以色列,现在就该放弃报复,甚至进一步从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区退出。这可能吗?这恰恰是一种广泛的困境,持有相对简单善恶观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的境地,即他们所要的“公义”根本不可能实现。
 
这或许是现在悲观主义和价值虚无流行的一种成因。那些流行的价值,都过于“理想主义”,在纸上演绎清晰无比,放到现实中化作泡影。
 
敌人的想象,从来都是一个既美妙又虚幻的东西。“价值关怀”不能只在空中比划,踏实的,可信的,有用的价值关怀,都得有其可实现的路径,有可感的经验做支撑。如果没有,就得依靠网络爽文持续吸食,要么就快速堕入“世上无公义”的悲观境地。所以简单的偏见不仅可耻,也并没有什么用。
 
04.
媒介素养是苦功
 
说到实际的生活,面对这些上万公里以外的事情,其实话题又回到媒介素养。
 
核实以色列到底有没有用白磷弹或许简单,但搞清楚巴以冲突却非常困难,这件事恐怕没有什么“技术”和“逻辑”可以事半功倍,能够依靠的就是时间和苦功。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时间,但如果你去看看自己手机的屏幕使用时间,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忙碌。
 
了解这些事情,最简单的方法恐怕是维基百科,以它的页面为核心,延展到上百个其他页面。目前来看,维基百科相对中立,比中立更重要的是相对全面。如果不是专业学者,维基百科提供的全面性是普通人了解一个问题最具有性价比的方案。
 
而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另一个要点就是其不可能有简单融贯的单一叙事。所以找到另一种叙事格外重要,并需要保持其共存的可能。这会让价值判断变得复杂和困难,但却让其实现变得可能。
 
但是,这里并非在主张一切事情都“复杂”,好像任何事件都有个反方向的例子,有个“辩证”。辨别简单和复杂在于问题的解决,这有点像身体的疾病。要论病理都可以深及生物学层面,但有的病吃点消炎药压制表层症状即可痊愈,我们一般不深究背后病理。

有的病则是长期积累的慢性顽疾,很难找到单一的治疗方案,如果单单谴责、惩罚并归咎于少数人,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环境保护,或这次的巴以冲突,复杂还是来源于对问题解决的需要。


《黑水》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生活在巨大的争议中,不管一件事和我们生活是远是近,是大是小,唯一不变的一是激烈争执,二是谣言漫天。
 
如果再有一个,就是感叹各式各样的“媒体人”,叙事能力之纯熟,资源之庞大,令普通人难以招架。如果远离基本资料,仅仅接受抽象分析和结论,被骗几乎不可避免。
 
如果只谈论一个最重要的媒介素养,那就是通过搜索找出反例的能力,虽然这似乎是一个已经过时的,失传的技艺。这里提供一个建议,如果不想搜索,在“Perplexity”这个生成式AI工具上用英文查找反例,可能是最简单的方式,注意使用引导性的问题,会更容易找到你所要的“反方向叙事”。
 
每个人都是自己认知的第一责任人,但这句话知易行难。也许最近的巴以冲突,就是实践这句话的契机。抉择就在转念之间,是选择去多看看,还是“算了,离我的生活太远了”,这便是媒介素养,是道理没有办法实现,但每个人仅凭自己的自由可以完成的事。

*本文原标题《从巴以冲突的巨大争议,再谈媒介素养》,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封面图:《聚焦》,编辑:林蓝,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更多「李想主义」专栏文章

我们离“极端”有多远?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李想主义」

转载:请在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linl@vistopia.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