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唯论文”,导师仍需把好论文关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研究生人数逐年递增,今年考研报名人数更是达到了有史以来的377万人。
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异化。去年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针对个别导师存在的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明确提出“十不得”。
那作为导师,该如何和学生相处,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对此,我们专访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马臻教授。
马臻教授在最近十多年,先后接受过《科学新闻》《留学生》《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的采访报道。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报刊和文集发表关于教育的通俗文章近200篇。
01
破除“唯论文”不代表不发表论文
今年以来,多所院校都提出不得将论文作为唯一毕业标准。清华大学更是在19年就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克服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
马臻教授认为,这是好的方面,但是需要谨防误区。破除“唯论文”并不代表不要发表论文,更不意味着论文是“坏东西”。
研究生在校培养过程可以用“输入-转化-输出”模型来形容。研究生上课、看文献、读书如同“输入原料”。
做实验、分析数据、提炼学术观点如同在反应器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发表学术论文、提交学位论文如同“输出产品”。
“我们破除的是‘唯论文’。”马臻教授说。
马臻教授表示,破除“唯论文”的意思是,不能仅仅根据科研工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发表论文杂志的影响因子来进行学术评价,还要说清楚科研工作者从事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创新性和价值。
科研工作者可以不必发表很多论文,但要确保论文的质量。而且,每个学科方向发表论文的难易程度不同,因此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各个学科的研究生必须得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才能获得学位。
在研究生教育中破除“唯论文”的引申义是,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学位论文严格把关,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而研究生也要以努力科研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根本遵循,不能以“破除‘唯论文’”为幌子降低对自己的学术要求,也不能因为自己已经发表几篇科研论文而“轻敌”。
马臻教授还表示,导师也要注意培养研究生的提出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把实验结果整理成文发表并讲述的能力。
正如马臻教授在博客中写道:“将研究生导入正轨,要让他们通过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使用、论文撰写和修改、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过程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02
找准定位
维持专业的师生关系
前不久,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邹来泉,因幽默有趣的招生信息而引起广泛讨论,很多同学表示“想去”“好喜欢这样的老师”,这不禁让人发问,导师应该和学生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更会利于学生的发展?
对此,马臻教授表示,导师和研究生应维持professional的师生关系,而不是称兄道弟。
这是因为,导师和研究生有年龄的差距(代沟),他们各自的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也不同。
“导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做科研,确保他们在学业和为人处事方面有提高,他没有义务和学生打羽毛球、唱卡拉OK,虽然偶尔也可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我在国外读博士时,导师几乎没有和学生一起吃饭。在国外做博士后时,导师基本上每年在家里举行一次圣诞party,仅此而已。”
马臻教授认为,在强调“三全育人”的背景下,导师关心学生没错,但如果和学生过于亲密,不利于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也不利于在遇到问题时批评学生。
最忌讳的是导师和课题组个别学生关系亲密,这就会造成不公平,会让周围人感到“偏心”。
03
保持有效沟通
尽早制定学生发展方案
近期有调查显示,35.5%的研究生有一定程度的抑郁,60.1%有焦虑问题,学业负担重、就业前景不理想已经成了研究生主要的压力源。
对此,马臻教授认为,读研就两件事——毕业和找工作,而这两者之间矛盾重重。
“如果把‘兵力’全部集中在科研,更有可能把科研做好,但这会影响实习、找工作。特别是硕士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实习、找工作。而如果把‘兵力’全部集中在实习、找工作,那学生就很难毕业。”马臻教授说。
这个矛盾如何解?主要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努力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不乏有研究生和我探讨在校期间复习托福GRE、刷英语六级成绩、外出参加自选实习的事。我始终耐心地与学生去谈。”
就像微观经济学当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会找到一个交点,师生之间也会达成妥协。
“我们课题组硕士生能够有充足时间实习、找工作,是师生互相理解、学生努力奋进的结果。他们在研二时就完成两篇科研论文,并且努力地使硕士论文成形。”
马臻教授时常对学生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什么时候就干什么事情。
比如,一开始就抓紧时间搞科研,取得好的学业进展,之后就有足够的时间实习、找工作。
“作为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分析‘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怎样从这里到那里’。这样,思路会更加清晰。”
从导师的身份出发,马臻教授认为是否允许研究生参加实习这件事情很微妙,把握好平衡点很重要。一味地禁止,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好工作。而一味地纵容,有可能会影响学风,并被同事诟病。
马臻教授补充说,博士生大多不需要实习就能找到对口的工作,需要实习的很多都是硕士生,特别是准备去别的行业就业的硕士生。
还有的导师表示,他们会挑选想读博的硕士生进课题组,这样能确保课题组的科研产出。马臻教授则认为,导师需要坦然面对这样的现实,毕竟学术界的职位是有限的,多数硕士生都不会走学术路线。
“无论如何,我希望师生都应该是‘知书达理’之人,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彼此诉求,相互理解,尽早形成一套完成学业、发展职业生涯的方案,然后按计划努力地去做。”马臻教授说。
在研究生扩招的情况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正成为教育部、高校、研究所以及导师考虑的问题。
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在当前的形势下,导师不但要指导科研,更要育人。为此,导师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更多的耐心引导学生。
内容为【科技导报】新媒体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专访:创新药物研究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从俄罗斯舱段发展看中国空间站后续建设
王阳元院士:高端芯片、材料、设备自给率低依然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短板《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