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辨析土地整理对项目区种植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于土地整理项目前期工程设计和后期农业生产管理意义重大。在中国西南区干热河谷地带选取已竣工多年并且种植业生产相对稳定的典型土地整理项目区,通过田间调查走访获取一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研究发现,土地整理促使种植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在土地整理项目设计和施工中应尽可能构建大面积地块;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应及时将主导作物更新为优良新品种。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工程技术手段,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土地整理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分析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辨别影响综合效益的诸多因素,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基础理论,提升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水平和决策科学性,直接有力地服务于土地整理后续的农业生产管理。现阶段国内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研究多为评估土地整理开展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生态效益评价中最常见的研究是使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评估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如四川盆地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内耕地的自然等级和利用等级均明显提升。有学者采用替代法、市场定价法等评估耕地生态价值发现,土地整理后耕地生态价值比整理前显著增加。还有学者发现土地整理完成后气体调节、营养循环和水源涵养等3个细分层次的生态价值均增加。生态评价主要是评价土地的最大生产潜力,而这种潜力在生产中往往难以表现出来。综合生态价值评价的尺度远远大于田块尺度,对具体农业生产的参考价值难以全面体现。社会效益方面的研究多为定性评价,如用好、中、差等别评价土地整理的农村社会面貌影响程度、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程度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也有少数学者运用货币化、可拓物元模型、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社会效益显著增加。社会效益评价研究基于较多的社会和经济因子,研究对象的个体感受明显地影响评价结果,已有的研究方法难以得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多以整个项目为一个总体进行评价计算,目前较少研究农户的直接经济效益。现有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包括计算整理后耕地经济潜力增加值、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等级,计算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效益评价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往往过于烦琐,导致评价结果弹性大,与生产实际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实际上,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综合效益比较复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相互促进或相互牵制。首先,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可能有升有降。有学者指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农业生产能力指数提高,平均耕作时间减少,农户平均地块数目减少,但不利的方面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有所减少。另有研究表明,与土地整治前相比,食物生产功能的生态价值明显增加;而水资源供给、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美学景观的生态价值却有所减少。其次,土地整理效益短期存在不稳定性。从长远来看土地整理对作物生长具有重大意义,但短期内土地整理可能会有一些负面效果,如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物理性质变差、微生物群落结构遭到破坏等,特别是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均质性影响较大。土地整理能够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长势均造成短期干扰。南方烟区土地整理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下降,两年后才能恢复到整理前的含量水平。总之,现有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评价所采用的计算模型往往过于烦琐,导致评价结果弹性大,与生产实际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较短时间内即开展的多数效益研究结果和结论对长期运营管护的指导作用偏弱。土地整理项目直接经济效益研究不多,具体到农户和地块的研究更少。农村土地整理的首要出发点就是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因此直接经济效益评价理应受到足够重视。土地整理是否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种植业达到稳定状态后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哪些,农业生产向土地整理提出了哪些反向的要求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及时回答。因此,本研究回访10多年前实施的典型土地整理项目,深入田间地头,直接与农民面对面开展大面积走访调查,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第一手资料,研究土地整理项目区种植业经济效益。材料与方法土地整理项目区概况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位于云岭横断山脉边缘,金沙江南岸的干热河谷地带,地处25°23’N~26°12′N、100°16′E~100°59′E,全县国土总面积2563km2。宾川县位于中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冬干夏湿、光热充足、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17.9℃,年霜期100~120d,年均日照2719.4h,年均太阳总辐射585.85kJ/m2,年均降雨量为云南省内最少,仅559.4mm/a。力角镇长坡岭位于宾川县城北10km,根据《云南土种志》和《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