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道路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道路一直进行实践与理论探索,走出了一条逻辑线索清晰、实践特色鲜明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道路。
本文阐释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历史过程、现实成就、伟大意义;分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现实依据、价值旨归;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创新与相关政策体系的效果关系、协调整合创新型国家的体制机制系统的对策建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鲜明底色、奋斗目标、不懈追求。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看,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分为5个阶段:
新中国从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孕育期,建构国家科研体系体制的阶段;
1978-1994年,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探索期,重构国家科研体系体制阶段;
1995-2005年,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形成期,酝酿国家创新体系阶段;
2006-2012年,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发展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
2012年至今,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成熟期,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道路的实践发展
经过持续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探索,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与时代意义的成就。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取得了实践成就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大增,202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2442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为2.40%,比2019 年增长10.3%;
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9.5%提升到60%;
创新产出数量增加,2020年授予专利权363.9万件,增长40.4%;
人才培养与储备稳定,2020年研究生招生、在学研究生、毕业生,普通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毕业生都保持均衡稳定;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4位。
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
十九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即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坚持跟进科技前沿,坚持做好基础研究,坚持科技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强国战略。
进一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效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高效优质改革,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体系高效优质改革。
继续保持并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进一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进一步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降低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
进一步提质增效,把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进步做优做强。进一步培养和储备人才。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战略实施
科技创新、原始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核心内容与力量支撑。
跟踪并行、赶超引领,补短板、强弱项、抓核心,让长板更坚、强项更固、实力更稳。
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重中之重,坚定地走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之路。
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保障、激发、弘扬科技创新、原始创新的追求与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道路的价值意义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价值意义对理解创新型国家、人类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都有宝贵意义。
理论意义
历史形态的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国家的历史形态,其共性特征与经验总结,对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但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不懈地进行理论创新与知行创造。
这些理论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生产力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丰富与发展。
实践意义
实现自身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应对国际严峻复杂的形势与竞争,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不我待。
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需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发展、生态、社会等综合问题中的迫切挑战。
只有在科技领域实现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突破,掌握关键科技“钥匙”,才能不被“卡脖子”;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济意义
一方面,通过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对生产效率进行提高、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促进生产力发展。
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从探索、发展到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创新精神与创新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推动人的社会劳动能力与经济活动能力提高。
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能促进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进而提升人的素质、提高劳动者数量与质量,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的提高有益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此外,通过法治、科技、创新综合协调,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政治意义
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支持。
建设创新型国家包含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自力更生精神、生态文明精神,在认知层面与实践层面都为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理性参考。
政治文明能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规范、部署、调整,创新型国家建设能对政治文明发展进行意识、制度、行为的协调。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需弘扬科学、创新、自力更生、生态文明等精神。
文化意义
创新不仅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且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创新型国家的追求与实践,传达着自强、真实、创新、创造的价值诉求,呼唤着自强、真实、创新、创造的人格理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自强、真实、创新、创造的价值理念愈发深入人心,能进一步遏制伪科学、反科学、迷信乱象、愚妄蒙昧问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道路的建议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效能,强化科技创新战略与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需从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智慧强国等领域着手,走好创新型国家的中国道路。
进一步研究创新与相关政策体系的效果关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研究创新与相关政策体系的效果关系,尤其原始创新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创新能力,发挥着“质变”“定性”“从0到1”的飞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原始创新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投资巨,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相关政策体系,需要将治理体系、效能与创新体系、效能结合起来,为原始创新突破发展助力。
进一步研究原始创新与相关政策体系的关系,明确细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构建与实施,在实践中跟踪、总结、完善、提升政策体系与效能。
进一步协调整合创新型国家的体制机制系统
创新型国家的体制机制系统主要包括人才发展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企业创新机制、社会创新机制等,这些方面协同发挥效能,才能保障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实力、发展目标。
中国高精尖人才的流失问题依然存在,相关制度措施还须完善,以安全有效地引进高精尖人才以适宜的形式加入中国创新研究。
科技创新机制方面,需要解决科技研究检测与评估的问题。真实、去水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现在依然是立项、检测、评估等环节都要面对的问题。
企业创新机制的主体包括国企和民企,在参与创新的过程中,须用法律法规予以明确。
社会创新机制包括金融、税收、保险、市场、文化等方面。创新文化的形成、弘扬,需要人才发展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企业创新机制、社会创新机制等方面协调作用。
作者简介:陈凡,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与STS;潘澍(共同第一作者),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与文化学。
本文有删减,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精彩内容回顾阿尔茨海默病或是人类特有疾病,同神经元及神经环路活性异常相关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