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十八洞村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丨科技振兴乡村

尹怡诚,成升魁等 科技导报 2022-04-20

在脱贫攻坚阶段,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在后脱贫时代,如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

作者基于多年实地调研与思考,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片区联动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洞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在前、作示范,展现首倡之为,发出首倡之声。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中国共产党简史》明确将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创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写进了党史。

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成为中国精准脱贫的一张靓丽名片,书写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历史传奇。

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进一步总结提升十八洞村突出产业发展、文旅结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和片区联动经验和模式,蹚出一条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根本

增强乡村振兴“造血力”



十八洞村属于典型的山区村庄,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创造了飞地经济、“四跟四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产业扶贫的经验和模式。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十八洞村产业发展首要目标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返贫,迫切需要在原有扶贫产业基础上,通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品牌等,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山区乡村现代特色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十八洞村产业振兴的综合实力 


插上“科技+、互联网+”双翅,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科技创新应充分与农业产业相融合,塑造新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助推农业生产模式变革农业现代化

发展可持续增收的当家产业,必须突出现代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用和组装,进一步培育壮大猕猴桃、黄桃、茶叶、蚕桑、中药材、蜜蜂养殖、农家腊制品等优势产业

与此同时,应加大农产品分选仓储及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力度,提供农产品分选、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站式服务,将其建设成为乡村农贸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区域枢纽,打通农产品生产的“最先一公里”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还应把农村电商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商平台,完善农村产业产品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体系,引导电商平台与农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健全农产品生产链供应链,鼓励基层组织和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产业能手、乡村网红等成为农产品网络代言人,把手机作为“新农具”,把田园作为“直播间”,通过网络直播进行农产品销售和品牌宣传,以供给引领消费以品牌拓展市场 


促进“强一接二连三”,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做强一产,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绿色质量、规模体量、消费流量,既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使农民能够增产又增收

做优二产,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依托青山绿水,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八洞山泉水等轻工业,依托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果酒、果汁、果脯等深加工,依托苗族风情进一步发展壮大苗绣、苗服、苗饰等手工业,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充分就业

做活三产,适应休闲时代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推进“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融合发展,拓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科普考察、研学教育等新业态,让农村有人气、热起来,让农业有钱赚、富起来,让农民有发展、强起来。 


注重“酒香还得勤吆喝”,实现品牌强农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品牌强农是顺应世界农业演进趋势,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加强整体谋划,在已有优势产业和品牌效应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和擦亮“十八洞”品牌,提高产业的品牌价值品牌效应

品牌打造方面,加快推动品牌商标注册和统一管理,建立村民、村集体、入驻企业共建共享的产业品牌,建立名录名单,提高辨识度、认同度、美誉度

品牌管理方面,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建立严格的产品准入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突显绿色健康、原汁原味的山区农产品特点,真正把优质“产出来”、把质量“提上去”、把口碑“树起来”

品牌宣传方面,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农耕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猕猴桃采摘节、蜂蜜品尝节以及参与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推广推介,让十八洞村实现从精准扶贫的“靓丽名片”到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的华丽转变。


坚持以文旅融合为重点

增强乡村振兴“驱动力”



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导航仪”,创造性转化、创意性赋能、创生性建构和创新性发展则是文旅融合持续健康发展的内源动能

十八洞村文旅融合有基础、势头好,特别是2021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十八洞村成功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和湖南省“潇湘红八景”,为文旅融合增添了新的引擎和动力。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十八洞村应坚持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铁公机”立体交通发展机遇,全方位开展乡村旅游景区建设行动,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村景融合、文旅共生,使其成为新时代红色旅游示范地、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地。 


培根铸魂,把红色作为生命线


强化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生活。

首先,把红色文化植入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景区建设中去,加快精准扶贫教育精品线建设,注重将红色文化教育从单一授课式向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转变,推动乡村旅游景区内涵发展。

其次,着眼十八洞村新时代红色旅游发展,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建好精准扶贫展厅,拓宽红色培训资质,开发培训课程课件,丰富培训教育内容,特别是要把扶贫历程转化为教程,把扶贫经验转化为教材,着力讲好“精准扶贫、蝶变中国”的精彩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以及旅游者学史感恩、知史奋进。 


显山露水,把绿色做成风景线


为了把十八洞村打造成为“小张家界”,加强旅游环线、景观步道、观景平台、廊桥索桥、山水民宿、露营基地、生态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峡谷溯溪、梯田体验、溶洞探险、山地拓展、森林康养等旅游产品,将浑然一体的山水景观、雄奇险峻的高山峡谷、层层叠叠的苗乡梯田转化为生态旅游资源,让游客充分体验到“山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的良好自然生态,充分感受到“插把筷子能发芽、捏把泥土有草香”的优良自然环境 


溯文寻脉,把古色当做记忆线


在村落保护中,应坚持保留苗族特色保存苗寨风情保持苗居风貌的原则,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尊重历史格局,保持街巷肌理,管控建筑风貌,尽快明确分区分级管控红线,细化深化传统村落保护措施,利用科技手段强化数字化保护,使整个苗寨成为一座活态博物馆。

在景区改造中,推动“设计入户”,充分挖掘湘西苗族建筑文化内涵,开展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与利用,注重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植入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功能,对每栋房屋的风格、层数、材料、色彩等进行控制和引导,鼓励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手段,使传统民居“室外五百年、室内五星级”“外面古色香、里面新陈设”,充分展现新时代苗寨风貌


坚持以土地整治为支撑

增强乡村振兴“保障力”



十八洞村囿于地形条件限制,耕地和建设用地一方面总量不足,另一方面集中不够,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现象,对进一步快速发展形成了制约。

在乡村振兴中,十八洞村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存量增量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做加法


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和人文、经济、产业等非自然要素开展全域调查,掌握自然属性、空间分布、土地利用等信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

引导存量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调查好每寸土地、规划好每寸土地、利用好每寸土地,让“寸土”变“寸金”。

把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作为重要的机遇“窗口期”,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解决好“存量怎么用,增量怎么来”的问题,重点保障农民建房用地需求,对满足资格条件的农民建房,做到“应保尽保”;重点保障产业发展需求,对符合准入清单的重要项目,做到“应给尽给”;重点保障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做到“应兜尽兜”。

同时,在县域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减量规划)的前提下,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做到县域内统筹、乡镇间平衡 


在低效闲置用地上做减法


在建设用地规模存量化、减量化的背景下,闲置低效存量用地的挖潜成为未来土地供应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置换“低效田”,盘活土地利用。为此,要全面摸清村域低效田、闲置田现状,通过农用地集中连片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用地供给,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升农田土地质量,实现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

统筹“空心房”,增值土地效益。为此,要全面调查村域空心房、闲置房现状,对低效建设用地、一户多宅进行摸底排查,促进农村宅基地腾退腾出,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尝试进行入市交易,使其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条件允许的鼓励试点。

消除“荒山坡”,增加土地供给。一方面对闲置荒地林地还耕还绿,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将荒地调整为产业发展用地,纳入“留白”弹性用地指标,为发展精准扶贫培训、青少年研学等集体产业项目留足发展的空间。 


在违法违规占地上做除法


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的红线,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把保护的“边界线”变成带电的“高压线”,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防止耕地使用的非粮化、非农化,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

坚决守住依规建房的底线,遵守农房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零容忍”,对强占多占耕地建房“严惩处”,对买卖、流转耕地违法建房“强震慑”,实现“一户一宅、户有所居”。

坚决守住拆违拆临的界线,严格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农村建房审批等流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房、临时乱搭乱建等行为,建立完善的动态巡查制度 


在“三生”空间融合上做乘法


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对当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均衡乡村开发和协调空间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作为“三生”空间的综合载体,其功能评价耦合协调分析是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

结合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及实用性村庄规划,通过协同适配、协调共生、地尽其用,统筹布局乡村“三生”空间,在各自发展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融合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持以乡村治理为基石

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力”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切实推进乡村治理。

在脱贫攻坚时期,十八洞村探索了乡村“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在乡村振兴阶段,应在治理观念和治理思维上勇于创新探索,在治理内容和治理方法上做到科学精细,织密乡村治理一张网、拧紧乡村治理一股绳、下好乡村治理一盘棋,努力构建现代化、精细化、系统化的乡村治理体系。 


注重重心下移,推进纵向到底


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使之在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继续推进“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做到“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把“党建强村、党建富民”理念植根于乡村建设中,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推动乡村振兴、富民强村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党组织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力保证。

实施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振兴先锋提升工程,突出党支部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意识,发挥村支两委在乡村发展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导和骨干力量。

实施以农村各类人才为“领头雁”的示范带动工程,健全人才下乡返乡留乡激励保障机制,让更多有威望的“新乡贤”、有学识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爱农村的“新农人”、懂技术的“田秀才”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之中。 


注重全员覆盖,推进横向到边


健全“善治线”,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通过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创建和谐、稳定、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

壮大“组织线”,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1+N”治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风民风监理会以及经济合作社、乡村各类协会,推动多元参与,充实乡村振兴力量,做到事事有人想、事事有人干、事事有人管。

延伸“服务线”,坚持均等化、普惠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一体的原则,让农民在家门口逐渐享受到城市居民的优质服务,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激发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效率。 


注重机制创新,推进协商共治


建立共同缔造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建立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协商共治”长效机制,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加强村民主体意识,以劳力自投、资金自筹、纠纷自解、环境自清、费用自缴、设施自管的方式,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参与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激发村民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建立利益互联机制,鼓励村民参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各类合作社经营,加强乡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建设,使村民不仅有劳动收入,还要有资产性收入,让土地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从而通过利益联结激发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全面推进十八洞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发挥十八洞村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以人缘、地缘、业缘、文缘为桥梁和纽带,以十八洞村为中心,充分利用精准扶贫首倡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3大优势资源,形成一定范围内具有地理延续性、交通连通性、文化趋同性、资源共享性的共同发展片区,做到规划同图、设计互认,产业同兴、发展互促,环境同治、生态互利,设施同建、服务互享等“四同四互”,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发展、共生共荣”的共同体,探索走出一条整片、整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文中图片由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十八洞村提供



本文作者:尹怡诚,王亚琴,任嘉,成升魁

作者简介:尹怡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与规划设计;成升魁(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

论文全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1年第23期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精彩内容回顾

乡村振兴的目标设想与实现策略丨科技振兴乡村

3D打印矫形鞋垫助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治疗

油菜是修复利用盐碱地最有优势的大田作物

培育健康土壤,助力乡村振兴

一份百亿美元的圣诞礼物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