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疫苗即将开打,一定要警惕这件事
大家还记得么?2013年底我国媒体上出现大量所谓接种乙肝疫苗后多名婴幼儿死亡的轰动性新闻,最终证实只有1例无法排除疫苗不良反应,其他都只是巧合(http://t.cn/A6UGyB4G)。该事件当时导致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在10省暂时性降低了30个百分点,其他疫苗降低了15个百分点(http://t.cn/A6UGyB4U)。
在2009年的甲流疫苗接种过程中,也出现了这种个案导致疫苗接种意愿反转的情况。当时,甲流疫苗于9月份开始在中小学生中接种,但不久爆出至少2起接种甲流疫苗后出现死亡案例的报导(http://t.cn/A6UGyB4b)。虽然这些报导本身是严谨的,并未在两者之间建立因果联系,但读者大多数是非理性的,他们会直觉地采取避嫌措施,拒绝接种甲流疫苗。
陶医生当时就奋战在上海甲流疫苗接种管理办公室,负责疫苗需求和调拨工作。在媒体上广泛报导死亡事件后,我很明显地感到学校甲流疫苗接种工作难度瞬间增加,许多签署过知情同意书的家长反悔了,从此以后甲流疫苗在学校的接种就走了下坡路。
全国各地的情况应该也是大致如此。上海由于开展工作较早,所以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的影响就是:我国甲流疫苗生产了1.5亿剂,最终只接种掉1亿剂,浪费了5000万剂,价值10亿元。
甲流疫苗爆出死亡事件是2009年的11月中旬,官方完成调查排除与疫苗的因果关系,已经是12月上旬(http://t.cn/A6UGyB44)。就这20天左右的时间,公众接种甲流疫苗的意愿出现了惊天大逆转,此后一路颓势无法挽回了。
乙肝疫苗事件和甲流疫苗事件提示我们:即便媒体对疫苗负面事件做中性报导,但公众会脑补成【疫苗导致了负面事件】,这是人性使然。官方调查又必须严谨,这导致了报导与调查结果之间至少了10天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导致真相的热度比报导的热度低几个数量级,几乎无法扭转公众的负面认知。
所以,陶医生的结论就是:任何对疫苗安全性负面事件的报导,无论其是否客观准确,都会对疫苗接种产生负面影响。将来的COVID疫苗接种过程中,100%会遭遇这种现象,那么问题来了:
对于疫苗安全性的负面消息,是先报导呢?还是暂缓报导等调查结果出来后一起发布呢?
陶医生认为:国家应该管控疫苗安全性负面报导,因为就历史经验来说,这种负面事件绝大多数与疫苗安全性无关,为了强调知情权而一有消息就报导,这无益于公众健康的整体利益。应该完成调查后,将事件与调查结论一起报导。
你说呢?请投票。
感谢攀枝花同胞,让我实现芒果自由
攀枝花凯特芒果,整箱5斤
陶医生今天中午干掉两个大芒果
肚子完全不饿啦
【在售价】29.9元 【到手价】1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