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土壤修复“钱景”看好困局待解|解读

2016-06-01 卢德坤 倪元锦 土壤观察

导  读


 土壤研究领域专家认为,由此激发的土壤修复市场将有几万亿蓝海待开发,但在相关法律缺位、配套政策待发、PPP商业模式模糊的状态下,以政策驱动的市场难以甩掉“混乱”标签,应谨防出现“前景虽好”却“钱途迷茫”的局面,引导市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文/卢德坤 倪元锦(新华社记者)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xinhua08.com)


 向土壤污染宣战,是今年环保领域的破题之举。5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提出我国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土十条”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达到上述目标的硬任务,明确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十六字方针及引入市场机制的决心。


作为我国首个土壤修复行动计划,“土十条”的出台,加速了土壤监测和修复市场的释放,对治理企业无疑是一大利好。农业用地、工业污染场地、矿区污染场地、城市灰地等几大领域的土壤修复有望突破千亿市场空间。


 土壤研究领域专家认为,由此激发的土壤修复市场将有几万亿蓝海待开发,但在相关法律缺位、配套政策待发、PPP商业模式模糊的状态下,以政策驱动的市场难以甩掉“混乱”标签,应谨防出现“前景虽好”却“钱途迷茫”的局面,引导市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土壤立法进程应进一步加快。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认为,我国已经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至今还没有出台,加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刻不容缓。


对于土壤污染立法,“土十条”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快推进立法进程。“配合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起草工作。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关内容。


其中,2016年底前,完成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发布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7年底前,出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等部门规章;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


  其次,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滞后、技术尚未成熟。


陈能场认为,我国目前使用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于1995年,有些数值过宽(如铅),总体上是全世界最为严格的标准(特别是镉和汞),但这个标准已经完全不适用于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下形成的环境污染格局。


针对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当时的环保总局于2006年就启动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修订后的3项标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草案已3次向社会征求意见。


  我国污染地块土壤修复技术水平、施工能力和工程经验总体上较落后,相关企业普遍忽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缺乏实际项目案例成功经验。


有些企业靠舶来技术一知半解地进入土壤修复市场,缺乏综合解决方案,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还造成二次污染。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未来5年-10年不断努力,中国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大大推动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


  第三,疏通投资空间,吸引各方资金。


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要比水和大气多,有很大的资金投入需求,然而,受制于回报模式、资产属性两大基本要素,土壤治理领域形成巨大市场的条件尚不成熟,相关市场前景需谨慎看待。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土壤污染涉及方方面面问题,无论受益者付费或污染者付费,目前都缺乏具体支付主体,政府财力有限,土壤治理难以建立有效的回报模式,打开市场困难不小。


  光大证券认为,缺乏高效的投入机制,资金来源不明是目前土壤修复难以大范围铺开的首要障碍。


考虑目前耕地修复、矿山土壤修复和场地修复(建设用地修复)中,只有场地修复有一定商业利益,而其他两项均为民生工程,土壤修复的实际需求难以转换为市场需求。“土十条”出台并全面实施后,土壤污染防治领域PPP市场最大的空间在于政府购买“监测服务”摸清家底,完善土壤信息系统、建立大数据平台。


 可以预见,伴随“土十条”的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也将加速落地,行业空间将逐步打开,相关板块受益公司将为市场热点。


延伸阅读:


五问“土十条”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执笔记者:荣启涵、吴晶、杨维汉,参与记者:王立彬、刘奕湛、胡浩

来源: 新华社(2016年6月1日 )


近年来,从镉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到接连出现的“毒地事件”,土壤污染持续引发舆论关注。国务院日前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份备受瞩目的“土十条”,能否让我们脚下的土地更洁净?能否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新华社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一问:“土十条”能否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万物土中生,“吃”和“住”都与土壤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土壤污染事件,令人担忧。


 专家介绍,这些事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两大方面。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通过作物吸收、食物链、皮肤接触和呼吸等途径,导致农产品污染物超标,损害人体健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谷庆宝说,“土十条”的实施,意味着食品和人居环境更安全了。他表示,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方面对土壤加以管理,是对我国土壤的一次顶层设计。


  “土十条”提出,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对建设用地实施准入管理,建立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


    “土十条”提出的风险分类管控格外重要。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王夏晖说,不同于大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隐蔽性强、可迁移和稀释能力弱。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受纳体,土壤污染物来源更复杂,不能按照同一种方式进行修复处理。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时,也要尽量避免严重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为学校、住宅区。


  二问:“土十条”将给农业和农民带来什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壤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然而调查显示,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都是导致耕地土壤污染的因素。


   “土十条”提出控制农业污染,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灌溉水水质管理。针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提出一系列严格保护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严格控制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


 “部分污染土地可能需要暂时休耕修复,要把‘隐形的利’和‘长期的利’结合起来。长期而言,这些限制性措施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这也符合“藏粮于地”的要求。


根据“土十条”,2017年底前,国家将出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到2020年,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的面积达到4000万亩。


 李国祥表示,控制农业污染,也是对农民生产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各类补贴和化肥使用、农膜使用的规范挂钩,引导与约束相结合,控制发生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污染出现。


  他特别强调,工业项目一定要向园区集中,实现空间隔离,远离农业产区。“特别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审核准入,控制污染项目落地。”


三问:“土十条”能否遏止重金属污染?


 近期媒体曝光的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异常患病事件,再次为人们敲响了土地重金属污染的警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显示,我国有3488万亩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耕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因此“土十条”提出:制定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十二五”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然而仍缺少适用于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建议,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开展污染耕地地质调查工作,对污染耕地开展成因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

 

四问:已经被污染的土地,该怎么办?


 面对频发的土壤污染事件,人们更关心:我脚下的土地是否被污染?该怎么办?


 环保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从区域上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下一步要提高调查精度,真正摸清土壤污染底数,获得地块尺度的土壤污染数据,要建立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分类、分级、分区的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详查总体方案,积极筹备各项工作。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认为,土壤污染不能上来就“治病”,得先“问诊号脉”。要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的程度,遵循先调查评估,后制定针对性修复方案,再开展修复的步骤进行。


根据“土十条”,对受污染耕地不能简单采用弃耕或改变为建设用地等方式处理,需要按照“依土定用、土尽其用”的原则,采用农艺措施调控、替代品种种植、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阻断土壤中污染物向农产品转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据介绍,一些工业进程更早的国家,受污染严重的土地被建成大型森林公园,通过广种树木植被、建立生态系统等使土壤得以自然修复。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链将逐步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土壤修复企业。


五问:土地出了污染问题,谁来负责?


土壤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土壤污染的治理和预防,理应由各个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土十条”提出,强化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责任、落实排污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多方参与的土壤环境治理体系等措施,通过建立终身责任追究机制,落实政府、企业责任。


 工矿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谷庆宝表示,企业必须对自己生产场址的污染负全责,无论是建厂前、生产中,还是厂房关闭,都将需要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土壤监管仍较为薄弱。”陈同斌说,“土十条”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我国土壤环境监管体制。


 “土十条”提出,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地方各级城乡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在土壤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相关阅读


"土十条"今年出台 陈吉宁:"大治理"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


土壤污染防治形势的再思考——写在“土十条”落地之前


从“镉米杀机”到“土十条”


中国土壤污染治理急务


从土壤学看土壤立法


一周热文推荐:


可持续土壤管理:土壤学服务社会发展的挑战


全球变化下的土壤及其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全球微生物组研究大盘点,看看都在研究啥?


能源、环境与社会: 从乡村社区到全球



月度热文推荐


Science文章:保护土壤环境,中国在行动


观点|任继周院士:耕地农业该改变了


餐桌上的控镉


政策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意见出台,对重金属污染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农民给予资金补助


发布丨《中国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6年)》发布,土壤数据如何?(附专家解读)


推荐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启示—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推动了寄生虫病防治


干货丨植物营养缺素诊断技术(精彩多图)


常外“毒地”事件,一堂生动的土壤修复课


宏观丨农业部长韩长赋《求是》撰文: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制约


观点丨农业生产以土地为平台,农业现代化要遵从生命逻辑




“土壤观察”微信群2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