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7
张靓颖
8
抖音
9
鱿鱼游戏
10
朱令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123456
5
kN
6
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7
张靓颖
8
抖音
9
鱿鱼游戏
10
朱令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鱿鱼游戏2》今天下午四点开播,网友无心上班了,导演悄悄剧透
刘恺威近况曝光,父亲刘丹证实已分手,目前失业在家,没有资源
紧急通告!三高的“克星”终于被找到了!!不是吃素和控糖,而是多喝它....
话费充值活动来了:95元充值100元电话费!
跟着南通住建局学“朝令夕改”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家也不想996,其实是迫于无奈呀
Original
余晟
余晟以为
2022-12-08
就我所见,“996”(每天12小时,每周6天)的工作安排是绝大多数打工人所不喜欢的,不少人甚至感到苦不堪言。一般认为,这都是被“黑心的资本家”所迫,不得不为。
但是,时下有一种论调非常流行,就是“资本家也不想996,实在是迫于无奈呀”。这种论调乍听起来挺让人反感,可是一旦披上了“经济学”的外衣,有了一些弯弯绕的逻辑,看起来就又多了几分道理:当下想就业的人太多,“你不愿意接受996,架不住大把人愿意接受”。如此水涨船高,劳方供给太充分,资方的话语权当然增加。所以,资本家本来无意强迫加班,只不过顺势而为而已。
这种“顺势而为”的故事,听起来挺熟悉。
我上中学的时候,刚刚兴起课外补习。那时候还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都是老师们下课之后在家给学生开小灶。当时,就有同学跟我说过“顺势而为”的故事。
本来四个人一起找某某老师补习,说好了20块钱一个小时。结果某同学家长特别客气,说老师太辛苦,补习效果太好,为表示感谢,一定要把价格涨到25一小时,否则心里“过意不去”。不但主动涨价,而且每次都要当众表示。一来二去,其他家长脸上都挂不住,纷纷也把补习费用提高到了25块钱一小时。老师再三推脱不过,只能“顺势而为”。
好玩的是,毕业许多年之后这个同学才偶然知道,原来率先提高补习费用的那家是“托儿”。因为这位家长帮老师提升了补课的总体收入,家里小孩当然也会得到老师的特别照顾。
两个故事颇为相像,看起来最让人反感的一方,其实都是“顺势而为”。只是补课老师背后有一些小九九,而资本家大概不可能找“托儿”来把996提升到行业普遍做法,那样的成本太高,所以,充其量是鼓励、重点表扬一些能加班、肯加班的同事,在劳方中间造成同侪压力——这样的画面,其实是屡见不鲜的。
如此说来,“顺势而为”实行996的资本家本来没有那么邪恶,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这样吗?
我当然赞同,资本家本没有那么邪恶。资本家不是奴隶主,不是虐待狂,并不以疯狂压榨员工为第一目的。资本家看重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或者用“经济学家”的话说,“赚钱是企业存在的第一目的”。
为了实现“赚钱”这个第一目的,除了让员工996之外,其实有许多途径。比如不给员工买“必要的”保险,比如在环保上“能省则省”,比如合理“避税”……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
留意新闻就可以看到,社保查得严一些,就会认真对待员工的保险,环保盯得紧一点,环保上就不敢省钱,税收抓得急一点,“避税”的说法就销声匿迹…… 也就是说,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到底走哪条路,还得看哪条路最好走,起码,不要走最难走的哪条路。
再想想就会发现,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现象:因为不想买社保的员工多了,水涨船高,要求买社保的员工就被排挤;因为钻环保空子的企业多了,水涨船高,哪个企业认真搞环保,哪个企业就经营困难;因为想“避税”的人多了,依法纳税的员工就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因为买社保、搞环保、依法纳税,都是“刚性”的要求,做不到就会面临严厉的惩罚。换句话说,这些道路没有捷径,当然也就不能这样去责怪同侪。
那么,996的工作安排呢?它是不是一种普遍性的必然选择?其实也没有那么普遍,没有那么必然。
许多人都知道,外企(哪怕是IT外企)基本都是965的。经常留意新闻就会看到,这些企业哪怕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关门的危险,都不改工作时间。有人说,那是因为外企不吃香了。可是,哪怕是在一二十年前,外企成为求职者眼中“香饽饽”的年代,也只是“优中择优”,而没有因为求职者众多,就大剌剌地搞996工作制吧。
说到底,996为何近些年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大概是好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找到答案,需要去做深入的调研分析。而动动嘴皮子就怪罪“其他能接受996的求职者太多,资本家也是迫于无奈”的论调,哪怕是从所谓“经济学家”的嘴里说出来,也只能当成过家家一样的游戏。
最后,从个人角度,再补充一点关于996的体验。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也很恼火德国人的工作习惯。休假雷打不动,每年必须要休假至少二十天。工作时间也是雷打不动,但凡有一点加班,不但必须支付高额的加班工资,还必然引起大量的不满。一句话,德国佬实在是太养尊处优了。
等工作时间长一点,感觉又有不同。雷打不动的下班时间,雷打不动的休假安排,都是对个人贡献者天经地义的东西。但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公司的任务仍然必须完成。这也不难理解,公司要正常运营,制定目标时当然不能“自下而上”,而只能“自上而下”,否则就全乱套了。
所以,团队管理者就要花费很多精力,保证在上班的八小时的效率。能用邮件一次说清楚的,就不用微信滴滴答答说一大堆;能提前做好计划的,就不要临时上阵瞎指挥;能用思考和讨论解决的,就不用去做无谓的尝试……说白了,让员工在八小时之内尽可能忙,而且不要白忙、空忙,这是需要很多技巧的,远远不是光有权力就足够。
等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方法之后,才感觉之前在国内工作的某些时候确实过于“奢侈”了。耗时漫长而毫无结果的会议,微信里断断续续的反复沟通,没想清楚就着急上马的项目…… 虽然这种“奢侈”不那么雅观,但有996为依托,有近乎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当然也就有了“奢侈”的资本。
哪种方式更好,我的答案当然是现在这样。
有人说,“有压力才有成长,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这话或许对某些人有用,但对我不合适。对我来说,技术的成长需要锻炼,也需要学习和思考。这种学习和思考往往,需要在足够放松,至少是从工作压力中抽离出来的前提下才最高效。
所以,没有996,倒是让人在每天晚上抽一到两小时专心阅读感兴趣的书,或者观看技术讲座。持之以恒,新的领悟便源源不断地出现,每天睡觉时不觉劳累,反而有一种饱满的充实感。
当然,这也是一种“奢侈”。不过相比能挥霍无限供应劳动力的“奢侈”,这样“奢侈”确实幸福太多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