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文兵妙解中药四气五味及食物食饮有节

岐伯有道 2020-09-18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

药食同源,了解药物和食物的药性、气味,做到合理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请看徐文兵老师给大家妙解中药的性味,正确掌握健康饮食法则。



中药的药性


神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药物食物定性;继之,鼻嗅腥臊香膻臭五气,口辨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其定味。这是以人为本认识自然的方法,根据人体对药物的感觉、反应,判定药物的性质。就像一束光线穿过三棱镜分成七色一样,化深不可测、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使中药学没有陷于博物学的庞杂、钻牛角尖,跟客观事物较劲。也没有陷入分析成分,提纯单体的怪圈。而是关心团队协作,观察整体反应。以复杂未知的人,对复杂的未知的药,得出简单可见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医重视药的性质,轻视药的作用。因为药性是恒定不变的,而药效则是因人、因时、因地会改变的。察其性而知其用,了解掌握了药物性质,就会预测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药物作用。这和“用药如用兵”,知人善任是一个道理。同时也避免了为了追求明确药效而去发现、制造剧毒药物。


就像我们知道了麻黄的性热,味辛的性质以后,碰到外感风寒高烧体痛的病人,可用它会发汗解表,止痛。遇到内聚阴毒,疮口破溃的病人,可用麻黄会通阳活血;碰到风寒束肺,哮鸣咳喘的病人,可用它宣肺平喘。碰到水湿内停水肿的病人,可以用麻黄来提壶接盖,通利水道。


而在一些出血、自汗、气血上冲、咽喉肿痛的状态下,是绝对不用麻黄的。遗憾的是,现代中医盲目跟从西医的理论,舍弃传统理论的精华,忽视药性,盲目追求确切药效。中药教材按功效分类,发汗、泻下、利水、活血、止血、涌吐等等,去性存用,这样教学,要么就是否定中药疗效,要么就是无毒变成有毒,小毒变成大毒。这么发展中医中药,就是毁灭中医中药。

中药的四气


药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性质,或使人热,或使人冷。细分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因为这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的变化。


热性的药物


热性的药物或食物有热毒,对于阳气衰微或阴寒内盛的人最合适不过,正常人服用就会感觉燥热,加之火性炎上,吃多了会导致“上火”,出现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颠顶面部疖肿、口腔舌面溃疡、牙龈、鼻腔出血等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热扰心神,导致心动过速、兴奋、失眠、狂躁等症状。


魏晋时期流行服用“五石散”,里面都是热性的矿物药,主要成分是钟乳石、紫石英、硫磺、赤石脂、白石英。服用的目的,首先就是通神明,使人产生兴奋、幻觉,并在此条件下产生灵感,写出美文,画出奇图,奏出怪曲。当然也使人行为怪诞、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近乎发狂。类似于现代人们吸食毒品。其次是催情激欲,暂时提高人的性能力。服用五石散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晋著名的历史学家皇甫谧说过自己服用五石散的感受:“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


热性的食物


有鸡肉、羊肉、狗肉;辣椒、花椒、芥末、白酒;药物有乌头、附子、细辛、麻黄、人参、当归、大小茴香、吴茱萸、硫磺。目前儿童反复发作的扁桃体脓肿和性早熟,就和孩子经常食用鸡肉有关,外加冰镇碳酸饮料的郁闭,及其容易导致热毒内攻。目前养鸡采取封闭饲养、人工配制饲料,外加灯光照射、注射激素促进鸡的生长,更是加重了鸡的热性、毒性。禽流感就是热毒郁积的结果。人吃了这样的鸡肉,不中热毒才怪!还有目前流行的所谓药膳,用当归炖鸡,吃得人们口鼻流血,他们完全不知这样吃是热上加热,而中国人从来都是用阴寒的蘑菇来炖鸡。


寒性的药物


寒性的药物,本身具有寒毒,用来平衡热毒。正常人吃了,难免损伤正气。很多抗菌素多属于这一类型。退热抗感染效果明显,但是对肾功能、肠道正常菌群的伤害也显而易见。比如四环素对牙齿的破坏,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伤,中医认为是寒毒伤害肾阳的表现。中药中苦寒的药物比如龙胆草、黄连、苦参、木通,极易伤害胃气,导致消化功能渐弱,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严重的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石膏和大黄也是咸寒的药物,用来清解肺和大肠的热毒,使用不当的话,就会导致泄泻不止,呼吸衰竭的症状。现代人崇尚排毒减肥,长期服用大黄、芦荟类的阴寒泻药,其毒副作用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来。


寒性的食物


首先就是冰水、冰棍、冰激淋、冰可乐、冰啤酒。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于欧美人,盲目照搬人家的饮食习惯的话,非得病不可。


寒性最重的其次就是牛奶,无论在何种温度下饮用。奶是极富营养的,但是只是为初生的婴幼儿饮用。因为婴幼儿是纯阳之体,心率一般都在90/分以上。只有他们能够消化吸收奶,也就是能平衡奶的阴寒属性。人成年以后,体质改变,就应该停止喝奶,去食用温性的食物。但是在所谓的科学其实是商业利益的鼓噪下,人们只看到了牛奶有营养的一面,忘记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会出现腹泻或者胀气,西医说是乳糖不耐受。中医认为是阳虚不能胜阴寒,只要在煎煮牛奶时加些热性药物,比如荜茇、高良姜、桂皮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消化,拉出去还算幸运。有的人不能消化,一味储存,喝完了也没感觉,结果阴寒在体内积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


鸡蛋也是阴寒属性,对于阴液不足,失眠低热的病人,古人用生鸡子黄搅入药液服用,滋阴养心。但是对于阳气不足或者是阴寒内盛的人来讲,鸡蛋就无异于毒药。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吃完了就腹痛腹泻,有的会呕吐。但是有的人吃煮鸡蛋过敏,但是吃煎鸡蛋就没事。这就说明必须用火热的烹制或加入热性的佐料来平衡鸡蛋的阴寒才有利于人体的吸收。比如中国人习惯用葱花、香椿、韭菜摊煎鸡蛋,外国人也习惯在煎鸡蛋上撒黑胡椒面,都是一样的道理。


中药的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味,一是指气味,是人通过嗅觉对食物药物的基本辨别。其次是滋味,是人通过口舌品尝的感觉。神农尝百草,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同判定药性一样,味也是以人为本的主观指标,同样把纷繁复杂的药物、食物变得简单明了。


中药大多数是在有毒无毒之间,有偏性但是不剧烈;有寒热之分,但是不足以影响全身。而是作用于特定的脏腑、器官,使之动或使之静;使之寒或使之热。古人通过细致入微的体验观察,总结出中药学的归经理论。也就是气味不同的药物,会分别作用于不同脏腑器官。本篇先说说嗅觉的味道。俗话说:“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


同样是辛辣的食物,影响人的器官是不一样的。葱闻起来很香,吃起来不辣。大病初愈的人,往往就是想吃一碗葱花面,部队的病号饭就是这个。但是切葱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涕泪横流,喷嚏连连。中医认为,葱性热,耐寒,故有“冻不死的葱,饿不死的兵”一说。


气味辛香上能通督脉,散寒开窍。下能通任脉,涌出唾液、眼泪、胃液。做饭的时候放葱,除了能唤醒食欲,还可以平衡食物的阴寒属性,也能掩盖肉类腥臊的味道。由于葱过于辛香走窜,所以不宜煎炒时间太长。在中医治疗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也用葱白作为药物,《伤寒论》在治疗少阴病,萎靡不振、昏昏欲睡,脉微细兼有下利的病人,就用白通汤治疗。主要药物就是葱白四茎,加上生附子和干姜。葱白的作用就是通督脉,醒神开窍。如果出现“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也就是虚阳外越的,就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普通病人受寒感冒,出现轻微的发热疼痛的症状,可以将葱白切碎煎煮,加点红糖热服,以汗出热退为效。由于阴寒内盛导致腹痛、痛经、四肢厥冷的病人,可以把切碎葱白炒热,用棉布包裹好了放在肚脐上熨烫,可以反复加热更换,直到病人鼻尖出汗,腹内鸣响,矢气排便,四肢回暖为宜。这就是发挥葱白温通任脉的功效。


蒜闻起来气味不大,煎炒以后有蒜香,吃完生蒜的人会有蒜臭味,类同尸臭,令人难以忍受。吃蒜以后会产生烧心、疼痛的感觉,我吃过的应县小石口的蒜和甘肃张掖的蒜算是其中佼佼者。中医就是掌握了蒜的性味,趋利避害,用蒜来治疗由于阴寒积聚心胃导致的胸闷、胸痛食积,心下硬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中列举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系列方剂,方中的薤白就是野蒜、山蒜,方中的白酒就是醋。目前在潮州、日本还保留着吃腌薤白的传统,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其对心脑血管的作用。《本草纲目》载:“薤白味辛,气温,性冷而补,心病宜食之,利产妇,治女人带下赤白。”


蒜吃多了除了烧心以外,还会造成眼睛干涩,损害视力,须发早白。中医找到了既能消除它的毒副作用,又不渐弱其强心功能的办法,就是用醋腌蒜。平常百姓吃饺子,就是用蒜蘸着醋吃。每到岁末,家家都要腌制腊八蒜,为的是到了除夕吃饺子用。


我在《脍炙》一文中介绍了芥末,吃芥末的感觉就是直冲牛斗,浑身颤傈。中医认为是通督脉,鼓舞肝胆阳气。所以中医使用白芥子来治疗阴寒积聚麻痹的病人。比如治疗阴疽,类似骨结核、骨髓炎常用的阳和汤中,治疗老年人哮鸣痰喘时用的三子养亲汤中,就有白芥子。而对于本身就有抽搐、颤抖、多动的病人,芥末等辛辣的药物就属于禁忌。


气味学说的不仅在治疗而且在日常预防保健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比如在端午节,人们把新鲜的艾叶,菖蒲挂在门口,用其芬芳辛香的气味驱邪逐臭。古人做手术的时候,一般在密闭的房间焚烧苍术,用来洁净空气。很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佩挂香囊的习惯,疫疠横行的时候,人们除了吃蒜以外还有装蒜,也就是随身携带大蒜的习惯。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五味调神、近而调气


普通人口舌能够感觉的味道有十种,那就是酸涩、焦苦、甘淡、辛辣、咸鲜。人有天生或经过训练出来的敏锐的味觉,孔子说过 :“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


意思是说,齐国的名厨易牙能把两条不同河水辨别出来。国内国外都有品酒师,口尝舌辨,就能说出酒的产地、酿制时间。古代神农氏尝百草,伊尹制汤液,都是建立在这种超人的直觉、感悟上。


既然是主观感觉,味觉就不仅与客观的食物、药物有关系,而切与人的身体、情绪、神志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讲“舌为心之苗”,心不在焉的时候无论吃什么山珍海味也是味同嚼蜡的。心情喜悦、饥饿急切的时候,粗茶淡饭、糟糠腐朽也会让人甘之如饴。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时过境迁,朱元璋能让做饭的叫化子做出一模一样的饭菜,但是恢复不了当时的身体状态和心境,也就找不到了感觉。


心神对味道的感觉也有选择性,随着身体、情绪状态的不同而调整。比如平素觉得苦涩难以下咽的砖茶,在饱食咸鲜的肉类和海鲜以后喝就觉得是甘甜爽口;营养过剩,舌苔厚腻覆盖味蕾的人,就喜欢吃辛辣的食物下饭,碰到甜腻的食品会感觉恶心;而体液不足、舌苔剥脱的人就讨厌辛辣,喜欢吃咸甜的食物。动物能在病痛的时候寻找相应药物,原因并不是它们懂医学,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就是在某种病态下,身体会对某种植物的气味和味道产生特殊的喜爱。


中医发现了五味对心神的不同影响,借此调神,进而调气。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舌尖属心,主咸苦;舌两侧属肝,主辛酸;舌根属肾,主甘苦;舌前中属肺,主咸酸;舌后中属脾,主辛甘。现代科学发现舌面上分布有味蕾,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两侧后半部分比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分。


中医医疗和食疗,就是根据不同身体的状态,通过使用不同味道的药物和食物,结合食物和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顺应或抑制心神,借此调整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以达到五脏平衡和谐的目的。


辛辣温热的食物和药物


比如大葱、肉桂、小茴香、白酒、鸡肉,可以温补肝气、推动肝血,促进消化,抑制吸收。对于手足逆冷、阳痿、筋疲、痛经、肥胖、肠胃蠕动迟缓的人最合适。


平素喜欢吃甜食的人,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辛辣。喝牛奶过敏的人,喝了就呕吐、腹痛、腹泻、皮肤搔痒的人,在牛奶中加入辛温的荜拔、高良姜就能缓解。而对于兴奋、颤抖、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口干舌燥、盗汗、低烧、腹泻、消瘦的人就是禁忌。


酸寒的食物


以水果居多,比如梨、苹果、柿子等等,大米,薏苡仁等也属于此类。秋天干燥,最适宜吃,可以滋养肺阴,润泽皮肤、毛发。酸寒的食物或药物还能平抑肝气,软化血管,控制高血压。对于嗜酒、嗜辣的人来讲,应该多吃水果。老百姓吃糖蒜、腊八蒜,就是用酸味平衡抑制辛辣对口腔粘膜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但是如果吃的过量,或者是阴寒体质的人吃,就会导致阴寒内敛积聚,皮肤出现黑斑,胃内出现结石。


酸温的食物


比如杏仁、山药、木瓜、米醋、山茱萸、五味子,经常食用可以止咳生津,生发、乌发,也适宜老年人虚喘、大便秘结干燥的。民国名医张锡纯就用一味薯芋粥,治疗肺津不足的干咳、虚喘、便秘,可谓食疗佳品,食用时最好清洗干净,带皮连须一起吃,效果最好。


甘淡甘甜的饮食最多,首推淡水,没有人能离得开它。古人讲究喝活水,以泉水为最佳,井水河水雨水雪水次之。饮水应当煮沸热饮,喝冰水、碳酸水只能加重身体的阴寒。目下流行所谓晨起即饮数杯白水的“健康疗法”,国人体质以虚寒居多,照此饮法,非中水毒不可。水饮不化,在肠胃驻留,削弱消化功能。甘淡的水少饮能补充体液,多了就利尿伤肾,所以古人在水中加入苦味的茶叶来平衡。


甘寒的食品


西瓜、甘蔗,药物中的白茅根、通草、滑石等,最能清凉利尿,可以解除肾结石、小便不利、淋漓涩痛的症状,而对于糖尿病等小便过多、失禁、尿床、早泄、带下过多的病人就不适和。甜食吃多了自然伤肾,小孩子吃糖多了会蛀牙,成人会导致骨质疏松。


甘甜温性食物


以小麦白面、小米、黍米为代表。多咀嚼馒头一会儿就会感到甘甜。熬小米粥浮在上面粘稠的米精最养人,最适宜消化吸收不良、大病初愈的人食用。陈年旧米就没有这层精华了。黍米是黄粘米,生长在干旱寒凉地域,又粘又甜,在胃中粘滞时间长,不容易使人感觉饥,所以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消化不良的人本身胃的蠕动慢,排空时间就长,最好少吃。《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后注中介绍服药禁忌中的是“生冷粘滑”就是指指此类食物。


咸味的食物药物


以肉类居多,特别是红肉。血肉有情之品可以补养心气心血,少了咸味,精神体力都会下降。咸味吃多了,可以导致血液粘稠、凝滞,血压升高。也可影响心情、心神,兴奋、激动、失眠、躁狂。北方人以鲁菜为代表,口重味咸,适合穷苦人偶尔食用,不适和富贵人天天吃。社会进步饮食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应该改变饮食习惯,以清淡新鲜为好,可以学学粤菜风格。咸味最重的莫过于味精、鸡精,饭馆的厨子离不开,很多人吃了会感觉口干舌燥,有的会出现皮肤过敏骚痒。国外称之为中国餐馆综合症。所以以后外出吃饭点菜的时候,别忘了嘱咐一句别放味精。


苦寒的食物


绿色蔬菜居多,苦菜、苦瓜、苦丁茶最典型,药物之中苦味占了绝大多数,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大概与平时我们饮食中普遍缺乏苦味有关。蔬菜的苦寒性质,最适合消化肉食。蒙古人食肉缺乏蔬菜,全靠砖茶来消食化积。蔬菜最好熟食,迷信生吃蔬菜不损失营养的人,其实是以不消化不吸收为代价的。特别是寒性体质的人最好用清炒蔬菜或用蒜蓉、葱姜炒,来平衡寒性。


苦味温热性质的食物


首推锅巴、饭焦,老家大同有烤馒头片,是开胃化食的上佳食品,我经常推荐给胃寒、流涎的孩子们吃。吃烤肉木炭火烤肉的时候,烤得出现的微微焦黑炭焦就是消化肉积佳品。我的朋友感觉奇怪平素吃牛排不过一两块,吃烤肉却可以吃10多块,原因就在于此。苦味可以清泻咸肉积滞。中药经常用到焦三仙就是把山楂、麦芽、神曲炒焦,用来消化肉食积滞。



吃东西不光吃的是物质,

还有生、长、收、藏的能量。



中医讲“食饮有节”,吃东西要顺应天时,吃应季的食物。甚至,随着24节气的变化吃东西。《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说的就是我们如何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去调整举止、思路、行为。

 

比如春天,应吃嫩芽绿叶,少吃肉。春天不是杀戮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曰过,“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道,逆者伤肝”。所以少吃肉,也尽量减少对环境、对他人、对其他生物的伤害行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环境不同,作物生长和人的体质相应的有不同,因此各地均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造地化,我们的主要食物,应该是方圆百里出产的东西。这属于“常食”,偶尔尝个鲜吃点其他的也OK,但不能多吃,多了易出偏,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对古代人来说是大事,三国时代曹操攻打东吴,赤壁之战士兵大多不是死于刀剑炮火之下而是由于瘟疫(也就是疟疾和水土不服)。人到了外地,尤其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如果不适应那里的湿浊,就容易上吐下泻,大伤元气。

 

现代人的水土不服往往是根本不用去外地,北京人流行的“吃遍驻京办”,就是给自己制造水土不服呢。“如果你身体还健康的话,这么吃,吃完以后会不舒服。你如果身体不健康,吃完之后会没反应,但病做下了。”没有不舒服,有时候还不一定是好事情。



吃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常食”,消耗自身的元气少 !

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对元气消耗越大。越吃常食消耗越小。所以,家常饭其实最好,方圆百里的食物最好,对我们的元气消耗最小。比如我们生活在内陆的人,就要少吃海鲜,吃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吃鱼也主要吃淡水鱼。因为我们不靠海。



食物本身有神、气、质的区别

西方营养学认为鸡肉和猪肉只有营养素方面的量的差别,但本身的质没有区别,都是肉嘛。中医认为区别大了,因为中医看到了超出物质层次的东西,看到了二者所携带的信息是不同的。中医认为,天上的东西偏热,飞鸟都是热性的;水里的东西偏阴,比如鸭子;陆地上的东西偏中。我们吃食物的同时,也把不同的能量和信息带进了自己的身体里,岂可不慎?

 

所以吃鸡肉的人好动,体质偏热。小儿扁桃体容易发炎化脓高烧,还容易有多动症,和鸡肉有关系。现在的孩子吃烤鸡翅、麻辣鸡翅太多,鸡肉扇风动火,引气血上行,对小儿纯阳之体影响特别大,应该小鸡炖蘑菇,现在的做法是辣子鸡,麻辣鸡丁,火上浇油啊!要是做麻辣鸭还可以,鸭肉是凉性的。



其实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很重要。在《黄帝内经》中,黄帝的老师告诫黄帝说:古代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动作不衰,原因之一就是食饮有节


那么什么叫食饮有节呢? 节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就是根据节气、季节的变化去吃喝。


中医讲要顺应自然,不要违逆自然,特别强调吃应季、应节的食物,同时也是当地出产的食物


所以春天来了,万物生发,草木变绿,开始发芽,长出嫩叶嫩芽,这时候我们吃的就是要以新鲜的、青绿色的蔬菜为主。这些蔬菜有生发之气,能促进肝胆之气的生发,正好去消化秋冬积攒下来的秋膘,舒展冬天闭藏的精血。


而到夏天火热的时候呢,应该吃一些滋补自己体液的食物,因为夏天出汗比较多,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咸味;


到了秋天,各种水果都下来了,季节比较干燥,我们应该吃一些酸甜的、补充体液的、缓解干燥的食物;


到了冬天要吃一些肉,滋补一下自己的精血。从喝的来讲,春天可以喝一些鼓舞气血运行的,有利于肝胆之气生发的,如酸辣汤,或喝点小酒;而到秋天,可以喝一些果汁;夏天喝一点盐水;冬天可以煲一点浓汤。


  第二、就是说吃喝一定要讲节奏。


我们经常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水要一口一口地喝,因为胃肠的蠕动是一个更虚更实的过程。所以我们吃饭,一定要给胃肠留有余地,让胃肠蠕动的力量战胜食物的容量,这样有利于它的消和化。


但是现在很多人吃饭是趁着一种心火,欲望特别强烈,嘴里嚼着东西,筷子已经伸到盘子里夹上,眼睛还瞟着锅里,所以狼吞虎咽。这还不可怕,关键是他在不停地吞、不停地咽,这样的话,胃肠突然就被充满了食物和饮料,失去了弹性和蠕动的节律,很容易出现食积和饱胀。胃肠都是平滑肌,它的蠕动有自己的节奏,食物或者饮料进去以后,它变得饱满,然后逐渐排空,往下顺,顺到小肠,然后到大肠,它有一种波浪形起伏的节奏。


  第三、食饮有节就是吃饭要有节制。


我们经常说吃饭要吃到七八分饱,所谓饱,就是把胃肠填充的程度。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一下子填到十分饱呢?像很多人吃自助餐能吃到嗓子眼那儿。中医讲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为阳,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它是个过路的财神,把东西接进来,很快地再传导出去。你这么吃得满满的,就失去了它自己的那种蠕动和消化的功能。


所谓节制就是要抑制一下自己本能的欲望,人跟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人比动物能活得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原因在于人有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在饮食上就表现在渴了再喝,喝要喝热水,每次喝三口,这叫品,这样喝水的人是有品味的。吃饭不管多好吃的东西,要看时间、地点、场合,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少吃,即便吃饱,也只是吃到七八分饱。


说到七八分饱,健康人有个标志,到那时会打个饱嗝,不健康的人,塞得满满的,胃肠不蠕动,也打不出嗝来。还有人是喝冷饮,喝完冷饮以后打个嗝,我告诉你,这种嗝是假的,那是溶解在冷饮里面的二氧化碳变成气体冒出来。除了不会促进胃肠蠕动,这个过程还会带走很多热量,降低胃的温度,导致胃失去饥饱的感觉和蠕动的活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8889g53m&auto=0


专门调理脾肾湿寒的食品级药食同源调理品

让您远离湿寒体质 - 后爱排湿汤

惊蛰,听徐文兵老师讲春季调神

徐文兵:世界不仅是物质的

徐文兵:怎么活出个人样来,活出精采来(生命的质)[推荐]

徐文兵:伤什么别伤神

徐文兵:指标重要,还是感觉重要?

徐文兵谈颜面:何处为颜?颜值差异说明什么问题?

徐文兵:很多重病是心病和生活方式来的

徐文兵: 秋冬季节,为什么很多女性的手脚冰凉?

徐文兵: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错!

徐文兵:现在女人摧残自己最常见的,不是减肥,是高跟鞋

徐文兵采访节选:治病应有的理念和对现代医学的剖析[推荐]

治脂肪瘤偏方 - 徐文兵

徐文兵:一定要明白,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

徐文兵:我为什么认同中医?

徐文兵谈中医治上火~关于上火的那些事儿,终于搞懂了!

徐文兵 - 中医养生秘籍

徐文兵:中医对梦的认识

徐文兵:这十个饮食"好"习惯,有些连牲口都不如,自我伤害……

徐文兵:为什么西方人制定出来的血糖、血脂、血压的指标要套到我们中国人身上呢?

徐文兵:不知魂魄,何谈中医!

徐文兵妙解中药性味

【名医】徐文兵:咬牙切齿就补肾 别老想着吃六味地黄丸

徐文兵:秋冬来了,为什么很多女人的手脚冰凉?

徐文兵:长大成人还未断奶的,也就只有人类了

中医博士刘力红:中医是如何认识健康与疾病的

刘力红:同吃一锅饭,为啥有人缺营养有人不缺?

不会做馒头怎么算会做饭?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对经方有兴趣者, 可加QQ群618557934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