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印记·舞火龙话港人传统

2017-06-26 CGTN西班牙语频道


看到上面这幅绚丽多彩的作品,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有节庆的气氛呢? 没错,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主题LOGO——《泼彩》。


《泼彩》这幅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一抹抹撒泼出的彩色,仿佛全城喜庆的气氛跃然于眼前。白色字体“20”以及“香港”在绚烂的色彩中格外炫目,也象征着庆祝活动将是全年的亮点。

而说到香港的庆祝活动,不得不提的就是香港传统民俗中最有特色的代表——舞火龙。

 

Wu Huo Long(Danza del dragón de fuego), es un acto del Festival del Medio Otoño. Los habitantes de Hong Kong realizan una danza del dragón para ayudar a ahuyentar a los malos espíritus y se lleva la mala suerte con ellos. Se necesitan no menos de 300 artistas y 70.000 varitas de incienso para dar vida a un dragón gigante de 67 metros de 32 secciones. ¡Su cabeza solo pesa 48kg! 


舞火龙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据说舞了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壮小伙子赤膊上阵,挥舞巨龙,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在中秋节前后的晚上,香港大坑区都会在街头舞火龙。这一习俗已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的尸身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舞火龙所用的龙身全长70米左右,除龙头龙尾外,规定全身分成32节。扎作方法更是十分讲究:龙身要用珍珠草扎成;龙头则由藤条屈曲为骨架;龙牙以锯齿的铁片造成;双眼睛是手电筒;舌头是漆红的木片。更有趣的是,带引舞龙的珠球是一整个沙田柚。



舞龙时,全条龙身都插上红扑扑的香火,在夜间舞动,点点火星,炫彩夺目。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极了。



除了舞火龙,春节派“利是”赏花车,端午赛龙舟吃粽子……香港市民年复一年,依然还保持着这些“最中国”的过节习俗,重回祖国怀抱后,深藏在香港社会的中华文化基因更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气息,让香港这座国际化城市变得更有人情味,吸引着我们走片这座充满魅力的土地。

感谢关注CGTN西班牙语频道

Ningún agua es lo suficientemente ancha cuando has cruzado el mar; 

ninguna nube es hermosa aparte de la que corona la cima.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编辑:Lorenz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