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周年馆庆系列文集|和顺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值和顺图书馆90周年庆典之际,为展现先贤们文化启智的远见卓识和海外侨胞革故鼎新的前卫意识,我们历经半年时间向国内学者、海外侨胞、本地乡贤征集文稿,出版了《侨乡文化记忆——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纪念集》。在书籍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对部分稿件做了适当的删节,有的则是由作者本人进行了修改。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诚望大家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纪念文集凝聚了众多编纂人员的心血,从编辑到出版都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和顺图书馆馆长 寸宇
| 和顺阅书报社旧址
自2005 年以来,和顺这一西南边陲上的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小镇,顿时成了中华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迄今“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十大名片”, “全国最美丽的十大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诸多桂冠接踵而至。这些美誉的获取, 背后都有侨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作支撑和铺垫,否则将无从谈起。和顺风雨六百年的历程,为史学界“整个华侨史是一部血泪史, 一部进步史和一部爱国史”的论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无疑和顺图书馆也是触摸侨乡文化脉络、析解侨乡内秀秘诀的最佳着力点。一叶知秋,只须沿着和顺图书馆的发展轨迹、历程深入探究,和顺魅力、和顺名气的谜底亦即昭然而揭。
一漫长的孕育胚胎(1905 年——1928 年)
和顺由于耕地有限,而人口日众,加之靠近缅甸,故而在明清两代数百年间,和顺人均以旅缅谋生为主旨要务。异国它乡谋生不易,在缅各埠华侨在艰难环境下为了抗危共济而抱团互助,很早就自发地成立了“絲花公会”,“家族会”等半商会、半同乡会性质的社团组织。和顺自古以来就有好学、书香传世的传统,那怕抛笔业商亦大多为儒商,明清两代就出了403 名秀才,8个举人,其中不乏上忧其君下慰黎民的士子。清末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列强凌华,国势日頽,和顺一部分先知先觉的知识份子,目睹国内社会的沉沦,缅甸、印度亡国的惨痛教训,再加之西学东渐、康梁变法的冲击,新思潮的影响启蒙,思变图新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地聚到一起抱团。1905年,乡人李景山、寸亮卿、寸干臣、张盈川、张成清、李任卿、李仁杰、尹梓鑑等百余人共议后成立“咸新社”,公推和顺学界泰斗李景山为社长,以倡导传播新文化、新观念,以启智化愚为宗旨,既是“同乡会”,又是“读书会”,以崭新面貌开了边地成立进步社团之先河。“咸新社”选定一古庙“汉景殿”,亦即现馆址,修葺后作为社址,由社员自愿捐书、捐款,也购进一些新文化、新知识的图书如《天演论》、《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等,由于初办无经验可循,管理缺乏,时间一久所聚书物遗失殆尽,迄今仅保留下一部古籍《九通》和一块书有“咸新社”的匾额, 作为历史的见证。但先辈们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胆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缅怀。
| 和顺图书馆大门旧景
1911 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共和国取代,而后风雨激荡、军阀割据,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动的前夜。1919年由热血青年发起的五四运动,各界响应,波及全国,受此影响,偏居一隅的和顺有识之士亦逐流而动,旅缅侨胞1921年在瓦城成立“青年会”,同年抹允又成立了“和顺旅缅同乡会”,当时还请李景山先生撰书楹联:“旅居四夷,汉族勿为夷族化;缅想千古,今人不让古人贤”。1924年3 月和顺乡的一些青年在咸新社内组织了“和顺青年会”,会员寸仲猷,李清园、贾铸生等相约在和顺小街子十字路租了一间小铺子做社址,成立“和顺阅书报社”,聘请李景山为名誉社长,李仁杰为社长。1925 年, 在寸以庄,贾铸生的努力下,在缅甸和平(贺奔)召开“青年会”、“促进会”的联络会,议定两会合并为“旅缅和顺崇新会”并在瓦城、抹允、果领、恰井,和顺华侨聚居地及和顺乡分别设立总会,缅北其他城镇设立分会,以寸仲猷、李秋农、尹以忠为首,加上李润珍、寸佩玖、赵国珍、寸性怡共7人为领导核心,同时制定了章程九章十六条,确立宗旨为“势除杂染,崇尚新生”,提倡“服务社会”,通过“教育革新与普及,风俗之改良”,“社会新事业之建设”,使家乡达于现代社会化之域。“崇新会”发起的启蒙运动,实际上是和顺乡的“五 . 四” 运动,青年人纷纷加入,会员像滚雪球样不断扩大,鼎盛时期达到上千名,作为只有几千人的一个小镇,确实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会员们按宗旨身体力行,兴办新学,发展家乡文化教育,反对封建思想,社会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结婚、妇女解放,对家乡社会新风的促进推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原“青年会”所办的“和顺阅书报社”亦转由崇新会管理,办书报社的经费,最早是由会员募捐,两毫起捐,多则 5 元、 6元,获200 余元。所租小铺子租金 30元、杂务费 5 元,所有书均由会员捐赠,即“由各热心同志将所有新旧藏书或借或赠,陈列社内,并函请驻缅崇新会捐赠仰光各种日报和自订本省日报一份,社务管理则由“热心赞助的同志李清园、李镜天”等 10 多位轮值负责,每2 人共同做义务经理一星期,”两年后“渐趋坦途得到内外同乡热烈的精神和物质的援助。书报方面,整部的古今图书,和京沪各地的著名报章,都渐次扩充订购。来借阅书籍、看报刊的人亦日渐曾多。当年腾冲尚未通车,与内地和缅甸交往必须靠古驿道维系,书籍、报刊由内地寄运到腾冲所需时日,故由上海经海路到缅甸仰光再转到瓦城,八莫到腾冲的时间为多,加上经费都是靠在缅经商的乡人捐赠。因此为便于捐收、汇寄、托购、转运书刊,1926 年在缅甸设立驻缅经理处,由李秋农负责书报订购,经缅寄回,时效大增。所订书报为腾冲最新消息来源,县城及四乡的人闻讯而至纷纷到来,促进了书报社的业务。而原先租的小铺子日益感到扁窄,不适应越来越多的书报及读者,所以1928 年书报社迁入“咸新社”旧址, 亦就是现在图书馆所在地作为过渡,原十字路书报社仍进行期刊借阅,同时经“崇新会”和书报社研究正式将“阅书报社”改组命名为“和顺图书馆”,经先贤们薪火相传 30多年的奋斗努力,新生的婴儿终于呱呱落地。
建馆初期,全盘继承了原“阅书报社”几年积聚的财物,书籍、报刊,藏书已达到一万两千多册。当初“咸新社”时的书籍,由于管理缺乏,无章可循,最后仅留下一匾、一书(咸新社匾,“九通全书”)的教训,新馆成立后被引以为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一开头便加强了管理,建章立制。首先确立“传播知识, 开发民智”为主旨,比照参考现代图书馆学的规范,并结合本馆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制定了相应章程及管理规则如“和顺图书馆章程”, “和顺图书馆阅览章程”,“和顺图书馆借书章程”,“和顺图书馆奖励条例”等,并严格照章办事。无论在“阅书报社”时,还是筹建图书馆的过程中,“和顺崇新会”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分布本乡或在缅甸各埠的会员,捐款、捐物、捐书的人达两千多人次,应了“千匹毛斗个雀”的老话。和顺图书馆首任馆长李仁杰,是前清秀才、教育界泰斗,建馆初期他针对地方顽固复古势力,力排众议购置了大量新书。1932年经馆务会研究聘请李生庄为第二任馆长,期间主持购置了大量马列著作、苏俄文学书籍,加上乡贤们捐赠的许多古籍图书,如寸海亭捐《四部丛刊》全部,李子畅捐《武英殿聚珍丛书》全部,张子耕捐《百纳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全部,李任卿昆玉捐《续藏经》全部,使馆藏日渐丰富,订购日报十种,杂志20种,画刊5 种;新书的订购除少数向出版书店直订外,大部份书籍都委托上海商务印书馆及生活书店代为订购,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则采用王云五改编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为了响应乡内外读者的要求还先后设立和顺的蕉溪分馆(1933年)、明光天宝乡分馆(1935年)、大石巷分馆(1936年)、尹家坡分馆(1937年),扩大了服务面的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良好影响。除了一般图书馆所具备的三大功能即:收集、保存和提供资料。和顺图书馆办馆起便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所订购书报均是漂洋过海,先出口又转进口到馆,较陆路从内地运抵时间快捷数倍,保持了“较新新闻”的作用, 深受读者欢迎;设立图书代办部,通过业务与上海商务印书馆,为乡人代为订购图书;设立“和顺邮政代办所”,由馆内职员兼职,代售邮票,打邮戳,代收邮件,方便了乡亲;归国华侨青年尹大典,在缅甸时刻苦钻研,能自己装配收音机,1934年回国后将他自装的一台中短波收音机捐赠和顺图书馆,为了更及时地传播消息,他和李沛春、李秋农等几个青年每晚坚持收听广播电台消息,并记录之,再油印成小报,命名为《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无偿分赠县城和附近乡村的机关、学校、商店,甚至邻县来信索取也寄赠。抗战开始后,又改为《和顺图书馆无线电刊》,每份1—3张,大力宣传抗战之旨;1937年订户已达300户,深受欢迎,腾冲沦陷的两年中被迫停刊,光复后再度复刊,1945 年改为《每日要讯》,直至 1946 年才正式停刊。作为新闻刊物,并且是由一个乡村的图书馆创办,前后达10 多年之久,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在此期间筹建新馆是和顺图书馆发展史上又一件大事,自迁入原咸新社旧址后,虽说比十字路小铺子大了一点,但仍不够宽畅,近80 平方米的馆舍,一部分作书库, 另一部分做阅览室,仅能容纳十余人。随着馆务进展,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扩建馆屋势在必行。1928年及1933 年馆务会上都曾商议但因各种原因而未果,1936年8月由和顺乡公所资助二千元,购得刘姓园地一块,加之本馆原先空地,已达30 多平方丈。当年十二月馆务会决议成立“馆屋建筑委员会”,下设监工、设计、会计、收料、总务各股,并由专人负责。请腾冲海关的金师爷(土木工程专家)代为测勘、设计、绘图,由于受地势局限又作了适当更改,保留了现大门,二门则仿东吴大学校门。1937 年1月破土动工,3月竖柱上梁,年底竣工。新馆落成洋洋大观,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美,又不泥古,增添了不少西方建筑元素,令人耳目一新,80多年过去仍魅力十足,先贤们的智慧、魄力、精神,将永彪史册。建新馆是“明知难为而为之”的难事,”“拍着花巴掌办事”,为筹集经费曾两次发行彩票,有一些收益但总体还是靠募捐,仅在缅甸就在30 多个城镇设立募捐委员会在华侨中募捐,不少侨胞,侨眷尽力捐赠,多的200盾,少则2盾(每盾值2银元)当年和顺乡 765 户,侨眷捐款的达 1060 余人,外乡、外省籍的亦有不少捐款计 699 盾,甚至缅甸,印度友人亦慷慨解囊,像寸泽生夫人遗嘱捐 250 元,缅京尹玉山节省六十寿庆费用捐300元,张德善举行文明婚礼节省经费捐100 元,就这样聚腋成裘,全凭众多热心人士的义举,最终“千匹毛斗个雀”,解决了建馆经费,还有许多人捐玻璃、书架、油印机、收音机、书报乃至钢印等物品,不但解了燃眉之急也充实丰富了馆藏。在新馆舍整个筹建过程中寸仲猷,李镜泉,李秋农,寸怀云,寸佩久,刘柱臣等老前辈,内外奔走,呕心沥血,为建新馆居功甚伟,永远值得后人缅怀。
| 和顺旅缅同乡促进会 1921 年成立于缅北抹允
| 1938 年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参会人员合影
三勃勃生机的峥嵘岁月(1938 年——1942 年)
除了一般图书馆的功能外,新馆建成后还开创承担了许多文化方面的工作:寸仲猷先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多年精于集邮,新馆落成后他赠送了一大批精美邮票给图书馆,装框并注文说明,长期悬挂向观众展示。据称在云南办邮展是除省城昆明后的第二家,为配合益群中学师生学习理化、生物、生理知识学科,还专门请上海商务印书馆帮购置了不少理化仪器、动植物、生理标本,平时就安放在图书馆楼上,上课时供学生参考学习;另外和顺乡 30 年代成立的“星光音乐会”的不少西方乐器, 如黑管、小提琴、奔鸠等当时都保管贮放于图书馆内,加上影响极大的《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和顺图书馆无线电刊》、《和顺崇新会纪念刊》、《和顺乡》等报刊,都与和顺图书馆密不可分。上述种种业绩,令人刮目相看,在建馆十周年时,荣获了许多赞美之词:“极边灯塔”,“文化之津”,“民智泉源”不一而足……其中张天放前辈所提“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时至今日仍未失效,对当年和顺图书馆峥嵘岁月中的勃勃生机作了最好的点评。
建馆以来的 85 个春秋中,曾遭受了抗战及文革两次劫难,第一次发生于 1942—1944 年。当抗日战争进行到第五个年头时,日军忽然挥戈南下,一时间云南大后方成了前沿。中国抗日远征军首次出征缅甸,因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战场失利,日军铁蹄踏入国门,滇西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腾冲亦在此厄。1942 年 5 月 10 日至 1944 年 9 月 14 日,两年零四个月,是腾冲人民永世都不会忘怀的一段惨痛、悲壮时光。成立仅三年的侨校益群中学被迫于 1942 年 5月 8 日停学,图书馆亦同时关门闭馆。之前为保护馆藏书籍,由学校发动学生将图书搬运疏散到较为偏僻一点的石头山魁阁藏存,尽管如此,馆内仍留有不少书报、财物、及益群中学教学仪具。为了看守维护,由当时的经理寸守纲,职员刘玉璞两人在图书馆与魁阁两处来回照料,还冒险在馆内住宿守护以防止偷盗,直至腾冲光复。1944 年 7 月国军进驻和顺,应预备二师政治部的要求,雇人将疏散到魁阁的书籍搬回,重新开馆,为了免遭破坏,顾葆裕师长还手写了一张“按奉陆军五十四军军长阙面谕,图书馆内不得驻军。”告示贴于门外,予以保护。两年多的冬眠期间除了被汉奸强行拿走、破坏了少量图书外,绝大部分书报,财物均完好无损。这得益于决策妥当:及时疏散珍品书籍,加之寸、刘两位先生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功不可没。在此期间曾发生了值得一书的几台事 : 日军占据腾冲后,和顺没有驻兵, 但时常有小股日军、汉奸从县城下来骚扰,派夫,要粮,要款,要物。1942 年的一天一个较为文静的名叫古贺甚吾的日本兵敲开了图书馆大门,进馆看了一会,并到书库借走了一本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到了 1997 年在有关部门人员陪同下古贺先生再次来馆,讲了他第一次来馆的情况,送了一尊观音铜像给图书馆,另外还捐了 500 元钱,回日本后又寄赠了《世界美术》、《日本国宝》精装本 14 册,1998 年 11 月11 日古贺第三次到访,再捐 500 元钱并赠送了《佐贺县之淡水鱼》、《佐贺县之树木》、《世界遗产之大成》等书。说明当年侵华日军的一些健在老兵,对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战争是有反思的,也愿意中日友好不再战。日军败退前 1944 年 6 月 27 日,日军最后一次到和顺,数百名日军分兵两路包围和顺, 准备大肆抢掠后一把火烧光和顺,不留给中国军队,危急时刻多亏预备二师骆鹏营长带兵解危,赶跑了日军,古老侨乡才得以保存,和顺图书馆也算逃过一劫,否则垒石之下岂有完卵?此后预备二师,36 师,198 师,54 军军部先后入驻和顺,侨乡民众亦倾尽全力支持军队打击日寇。馆内尚存的一本“和顺乡军需捐款簿”就是当年军民合作抗日的实证。
1944 年 7 月 26 日,来凤山日军据点被攻克,第二天,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移住图书馆,在整个攻城期间,霍揆彰司令一直都在馆内坐镇指挥,直到 9 月 14 日腾冲光复。有幸成为攻城司令部的这段经历,在和顺图书馆的历程中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上世纪四十年代,骆鹏与寸恬静在和顺图书馆举行文明礼
| 日本古贺甚吾赠书
相关阅读:
来 源:腾冲市和顺图书馆
文 字:寸宇
图 片:和顺图书馆
责任编辑:周应庆
审 核:马忠华
tclywb@sina.com
投稿邮箱采稿预约电话:0875——513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