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十周年馆庆系列文集|和顺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寸宇 腾冲文旅 2022-07-24



值和顺图书馆90周年庆典之际,为展现先贤们文化启智的远见卓识和海外侨胞革故鼎新的前卫意识,我们历经半年时间向国内学者、海外侨胞、本地乡贤征集文稿,出版了《侨乡文化记忆——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纪念集》。在书籍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对部分稿件做了适当的删节,有的则是由作者本人进行了修改。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诚望大家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纪念文集凝聚了众多编纂人员的心血,从编辑到出版都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和顺图书馆馆长   寸宇



和顺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寸宇


“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循着这家小小图书馆的轨迹探访时,它成长的历程,前进的脚步,其实就是一首高亢的歌,一幅壮美的图画,一册启人的教材,一份难能可贵的经验。”

| 和顺阅书报社旧址


自2005 年以来,和顺这一西南边陲上的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小镇,顿时成了中华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迄今“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榜首”,“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十大名片”, “全国最美丽的十大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诸多桂冠接踵而至。这些美誉的获取, 背后都有侨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作支撑和铺垫,否则将无从谈起。和顺风雨六百年的历程,为史学界“整个华侨史是一部血泪史, 一部进步史和一部爱国史”的论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无疑和顺图书馆也是触摸侨乡文化脉络、析解侨乡内秀秘诀的最佳着力点。一叶知秋,只须沿着和顺图书馆的发展轨迹、历程深入探究,和顺魅力、和顺名气的谜底亦即昭然而揭。

漫长的孕育胚胎(1905 年——1928 年)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和顺图书馆,远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上百年风雨洗礼,历经数代先辈后人艰辛筹谋、营作、拓展的最终结果。俗话说得好“水有源头树有根”,追溯图书馆的起始原点,应归于1905 年成立的“咸新社”。该社发起人之一的尹梓鑑先生所写“和顺图书馆成立始末”一文中述及“自英据缅,欧风灌输, 乡人居缅亦渐熏陶……聪颖之士只知读诗书、熟时艺、习八股以猎取功名,未知求高上学业,缘书籍少……教师不能知后生何以求?此风气所以不开。……乙巳春(1905年)旋梓,尝与张君虚谷春樵贤昆玉谈,并示其谋式,亦以为良。乃相约乡人士组织“咸新社”,改良风俗,提倡教育……咸新社同人并捐资购书,欲使裨益于后学,则图书馆之昌办,实胚于此”。

和顺由于耕地有限,而人口日众,加之靠近缅甸,故而在明清两代数百年间,和顺人均以旅缅谋生为主旨要务。异国它乡谋生不易,在缅各埠华侨在艰难环境下为了抗危共济而抱团互助,很早就自发地成立了“絲花公会”,“家族会”等半商会、半同乡会性质的社团组织。和顺自古以来就有好学、书香传世的传统,那怕抛笔业商亦大多为儒商,明清两代就出了403 名秀才,8个举人,其中不乏上忧其君下慰黎民的士子。清末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列强凌华,国势日頽,和顺一部分先知先觉的知识份子,目睹国内社会的沉沦,缅甸、印度亡国的惨痛教训,再加之西学东渐、康梁变法的冲击,新思潮的影响启蒙,思变图新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地聚到一起抱团。1905年,乡人李景山、寸亮卿、寸干臣、张盈川、张成清、李任卿、李仁杰、尹梓鑑等百余人共议后成立“咸新社”,公推和顺学界泰斗李景山为社长,以倡导传播新文化、新观念,以启智化愚为宗旨,既是“同乡会”,又是“读书会”,以崭新面貌开了边地成立进步社团之先河。“咸新社”选定一古庙“汉景殿”,亦即现馆址,修葺后作为社址,由社员自愿捐书、捐款,也购进一些新文化、新知识的图书如《天演论》、《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等,由于初办无经验可循,管理缺乏,时间一久所聚书物遗失殆尽,迄今仅保留下一部古籍《九通》和一块书有“咸新社”的匾额, 作为历史的见证。但先辈们当年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胆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缅怀。

| 和顺图书馆大门旧景


1911 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共和国取代,而后风雨激荡、军阀割据,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动的前夜。1919年由热血青年发起的五四运动,各界响应,波及全国,受此影响,偏居一隅的和顺有识之士亦逐流而动,旅缅侨胞1921年在瓦城成立“青年会”,同年抹允又成立了“和顺旅缅同乡会”,当时还请李景山先生撰书楹联:“旅居四夷,汉族勿为夷族化;缅想千古,今人不让古人贤”。1924年3 月和顺乡的一些青年在咸新社内组织了“和顺青年会”,会员寸仲猷,李清园、贾铸生等相约在和顺小街子十字路租了一间小铺子做社址,成立“和顺阅书报社”,聘请李景山为名誉社长,李仁杰为社长。1925 年, 在寸以庄,贾铸生的努力下,在缅甸和平(贺奔)召开“青年会”、“促进会”的联络会,议定两会合并为“旅缅和顺崇新会”并在瓦城、抹允、果领、恰井,和顺华侨聚居地及和顺乡分别设立总会,缅北其他城镇设立分会,以寸仲猷、李秋农、尹以忠为首,加上李润珍、寸佩玖、赵国珍、寸性怡共7人为领导核心,同时制定了章程九章十六条,确立宗旨为“势除杂染,崇尚新生”,提倡“服务社会”,通过“教育革新与普及,风俗之改良”,“社会新事业之建设”,使家乡达于现代社会化之域。“崇新会”发起的启蒙运动,实际上是和顺乡的“五 . 四” 运动,青年人纷纷加入,会员像滚雪球样不断扩大,鼎盛时期达到上千名,作为只有几千人的一个小镇,确实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会员们按宗旨身体力行,兴办新学,发展家乡文化教育,反对封建思想,社会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结婚、妇女解放,对家乡社会新风的促进推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原“青年会”所办的“和顺阅书报社”亦转由崇新会管理,办书报社的经费,最早是由会员募捐,两毫起捐,多则 5 元、 6元,获200 余元。所租小铺子租金 30元、杂务费 5 元,所有书均由会员捐赠,即“由各热心同志将所有新旧藏书或借或赠,陈列社内,并函请驻缅崇新会捐赠仰光各种日报和自订本省日报一份,社务管理则由“热心赞助的同志李清园、李镜天”等 10 多位轮值负责,每2 人共同做义务经理一星期,”两年后“渐趋坦途得到内外同乡热烈的精神和物质的援助。书报方面,整部的古今图书,和京沪各地的著名报章,都渐次扩充订购。来借阅书籍、看报刊的人亦日渐曾多。当年腾冲尚未通车,与内地和缅甸交往必须靠古驿道维系,书籍、报刊由内地寄运到腾冲所需时日,故由上海经海路到缅甸仰光再转到瓦城,八莫到腾冲的时间为多,加上经费都是靠在缅经商的乡人捐赠。因此为便于捐收、汇寄、托购、转运书刊,1926 年在缅甸设立驻缅经理处,由李秋农负责书报订购,经缅寄回,时效大增。所订书报为腾冲最新消息来源,县城及四乡的人闻讯而至纷纷到来,促进了书报社的业务。而原先租的小铺子日益感到扁窄,不适应越来越多的书报及读者,所以1928 年书报社迁入“咸新社”旧址, 亦就是现在图书馆所在地作为过渡,原十字路书报社仍进行期刊借阅,同时经“崇新会”和书报社研究正式将“阅书报社”改组命名为“和顺图书馆”,经先贤们薪火相传 30多年的奋斗努力,新生的婴儿终于呱呱落地。



小荷才露尖尖角(1928 年——1938年)


建馆初期,全盘继承了原“阅书报社”几年积聚的财物,书籍、报刊,藏书已达到一万两千多册。当初“咸新社”时的书籍,由于管理缺乏,无章可循,最后仅留下一匾、一书(咸新社匾,“九通全书”)的教训,新馆成立后被引以为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一开头便加强了管理,建章立制。首先确立“传播知识, 开发民智”为主旨,比照参考现代图书馆学的规范,并结合本馆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制定了相应章程及管理规则如“和顺图书馆章程”, “和顺图书馆阅览章程”,“和顺图书馆借书章程”,“和顺图书馆奖励条例”等,并严格照章办事。无论在“阅书报社”时,还是筹建图书馆的过程中,“和顺崇新会”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分布本乡或在缅甸各埠的会员,捐款、捐物、捐书的人达两千多人次,应了“千匹毛斗个雀”的老话。和顺图书馆首任馆长李仁杰,是前清秀才、教育界泰斗,建馆初期他针对地方顽固复古势力,力排众议购置了大量新书。1932年经馆务会研究聘请李生庄为第二任馆长,期间主持购置了大量马列著作、苏俄文学书籍,加上乡贤们捐赠的许多古籍图书,如寸海亭捐《四部丛刊》全部,李子畅捐《武英殿聚珍丛书》全部,张子耕捐《百纳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全部,李任卿昆玉捐《续藏经》全部,使馆藏日渐丰富,订购日报十种,杂志20种,画刊5 种;新书的订购除少数向出版书店直订外,大部份书籍都委托上海商务印书馆及生活书店代为订购,图书馆的分类编目则采用王云五改编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为了响应乡内外读者的要求还先后设立和顺的蕉溪分馆(1933年)、明光天宝乡分馆(1935年)、大石巷分馆(1936年)、尹家坡分馆(1937年),扩大了服务面的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良好影响。除了一般图书馆所具备的三大功能即:收集、保存和提供资料。和顺图书馆办馆起便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所订购书报均是漂洋过海,先出口又转进口到馆,较陆路从内地运抵时间快捷数倍,保持了“较新新闻”的作用, 深受读者欢迎;设立图书代办部,通过业务与上海商务印书馆,为乡人代为订购图书;设立“和顺邮政代办所”,由馆内职员兼职,代售邮票,打邮戳,代收邮件,方便了乡亲;归国华侨青年尹大典,在缅甸时刻苦钻研,能自己装配收音机,1934年回国后将他自装的一台中短波收音机捐赠和顺图书馆,为了更及时地传播消息,他和李沛春、李秋农等几个青年每晚坚持收听广播电台消息,并记录之,再油印成小报,命名为《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无偿分赠县城和附近乡村的机关、学校、商店,甚至邻县来信索取也寄赠。抗战开始后,又改为《和顺图书馆无线电刊》,每份1—3张,大力宣传抗战之旨;1937年订户已达300户,深受欢迎,腾冲沦陷的两年中被迫停刊,光复后再度复刊,1945 年改为《每日要讯》,直至 1946 年才正式停刊。作为新闻刊物,并且是由一个乡村的图书馆创办,前后达10 多年之久,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在此期间筹建新馆是和顺图书馆发展史上又一件大事,自迁入原咸新社旧址后,虽说比十字路小铺子大了一点,但仍不够宽畅,近80 平方米的馆舍,一部分作书库, 另一部分做阅览室,仅能容纳十余人。随着馆务进展,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扩建馆屋势在必行。1928年及1933 年馆务会上都曾商议但因各种原因而未果,1936年8月由和顺乡公所资助二千元,购得刘姓园地一块,加之本馆原先空地,已达30 多平方丈。当年十二月馆务会决议成立“馆屋建筑委员会”,下设监工、设计、会计、收料、总务各股,并由专人负责。请腾冲海关的金师爷(土木工程专家)代为测勘、设计、绘图,由于受地势局限又作了适当更改,保留了现大门,二门则仿东吴大学校门。1937 年1月破土动工,3月竖柱上梁,年底竣工。新馆落成洋洋大观,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美,又不泥古,增添了不少西方建筑元素,令人耳目一新,80多年过去仍魅力十足,先贤们的智慧、魄力、精神,将永彪史册。建新馆是“明知难为而为之”的难事,”“拍着花巴掌办事”,为筹集经费曾两次发行彩票,有一些收益但总体还是靠募捐,仅在缅甸就在30 多个城镇设立募捐委员会在华侨中募捐,不少侨胞,侨眷尽力捐赠,多的200盾,少则2盾(每盾值2银元)当年和顺乡 765 户,侨眷捐款的达 1060 余人,外乡、外省籍的亦有不少捐款计 699 盾,甚至缅甸,印度友人亦慷慨解囊,像寸泽生夫人遗嘱捐 250 元,缅京尹玉山节省六十寿庆费用捐300元,张德善举行文明婚礼节省经费捐100 元,就这样聚腋成裘,全凭众多热心人士的义举,最终“千匹毛斗个雀”,解决了建馆经费,还有许多人捐玻璃、书架、油印机、收音机、书报乃至钢印等物品,不但解了燃眉之急也充实丰富了馆藏。在新馆舍整个筹建过程中寸仲猷,李镜泉,李秋农,寸怀云,寸佩久,刘柱臣等老前辈,内外奔走,呕心沥血,为建新馆居功甚伟,永远值得后人缅怀。


| 和顺旅缅同乡促进会 1921 年成立于缅北抹允


| 1938 年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参会人员合影



勃勃生机的峥嵘岁月(1938 年——1942 年)


1938年春末,新馆落成,除书库外还设置了新闻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及儿童阅览室,无论规模、布局、陈设均雄冠一时。古今新旧书籍已达2万多册,订有各种杂志,报纸,仅儿童图书即达3538册。馆长李生庄弟弟艾思奇1938年11月从延安给他来信说:“图书馆事业在发展文化的工作上是最重要的,家乡人能热爱于此,我非常高兴并提议,第一要大众化,书只供几个特等人看读,那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书是要都来读,要多去找适于大众阅读的书 ------ 第二要普遍化,要设法使馆中的书什么人都能拿去阅读,衙门式的图书馆,只图表面上的堂皇美观,那是没有用的。第三要多购备社会科学的新出版物,这是因为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的需要上是一切学术的骨干”。继李生庄后的第三任馆长寸树声在1934 年的来信中言及,“图书馆决不可作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吸引乡人来阅览,养成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李生庄任馆长时主持购置了大量马列著作及苏俄文学书籍;随后寸树声任馆长、益群中学校长,他主张“中小学图书馆三位一体,文教中心共同前进”,一次就买了《鲁迅全集》,订了《新华日报》,这些进步书报对读者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寸校长在《两年半的乡村工作》中述及:“和顺图书馆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莫大帮助的。”新馆建成后在主屋正厅中央挂孙总理像, 左右两边同时挂着国共两党领导人的像,后来由于县党部官员的威逼而被迫取下,但给来馆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消息灵通,书报较为丰富,而且管理人员态度友善工作尽职,所以正如白平阶先生所说:“和顺图书馆是州县尤其边城所仅有的,而珮久管理书能自学使用‘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更为难能可贵。进入和顺图书馆,我们没有看过一张施主的嘴脸,没有受过一次员外的架子与刁难……”也象李曙夫说的“……其名虽为一乡之图书馆,而其功效之普,达于全县。”

除了一般图书馆的功能外,新馆建成后还开创承担了许多文化方面的工作:寸仲猷先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多年精于集邮,新馆落成后他赠送了一大批精美邮票给图书馆,装框并注文说明,长期悬挂向观众展示。据称在云南办邮展是除省城昆明后的第二家,为配合益群中学师生学习理化、生物、生理知识学科,还专门请上海商务印书馆帮购置了不少理化仪器、动植物、生理标本,平时就安放在图书馆楼上,上课时供学生参考学习;另外和顺乡 30 年代成立的“星光音乐会”的不少西方乐器, 如黑管、小提琴、奔鸠等当时都保管贮放于图书馆内,加上影响极大的《和顺图书馆无线电三日刊》、《和顺图书馆无线电刊》、《和顺崇新会纪念刊》、《和顺乡》等报刊,都与和顺图书馆密不可分。上述种种业绩,令人刮目相看,在建馆十周年时,荣获了许多赞美之词:“极边灯塔”,“文化之津”,“民智泉源”不一而足……其中张天放前辈所提“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时至今日仍未失效,对当年和顺图书馆峥嵘岁月中的勃勃生机作了最好的点评。



铁蹄下的冬眠(1942 年——1944年)


建馆以来的 85 个春秋中,曾遭受了抗战及文革两次劫难,第一次发生于 1942—1944 年。当抗日战争进行到第五个年头时,日军忽然挥戈南下,一时间云南大后方成了前沿。中国抗日远征军首次出征缅甸,因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战场失利,日军铁蹄踏入国门,滇西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腾冲亦在此厄。1942 年 5 月 10 日至 1944 年 9 月 14 日,两年零四个月,是腾冲人民永世都不会忘怀的一段惨痛、悲壮时光。成立仅三年的侨校益群中学被迫于 1942 年 5月 8 日停学,图书馆亦同时关门闭馆。之前为保护馆藏书籍,由学校发动学生将图书搬运疏散到较为偏僻一点的石头山魁阁藏存,尽管如此,馆内仍留有不少书报、财物、及益群中学教学仪具。为了看守维护,由当时的经理寸守纲,职员刘玉璞两人在图书馆与魁阁两处来回照料,还冒险在馆内住宿守护以防止偷盗,直至腾冲光复。1944 年 7 月国军进驻和顺,应预备二师政治部的要求,雇人将疏散到魁阁的书籍搬回,重新开馆,为了免遭破坏,顾葆裕师长还手写了一张“按奉陆军五十四军军长阙面谕,图书馆内不得驻军。”告示贴于门外,予以保护。两年多的冬眠期间除了被汉奸强行拿走、破坏了少量图书外,绝大部分书报,财物均完好无损。这得益于决策妥当:及时疏散珍品书籍,加之寸、刘两位先生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功不可没。在此期间曾发生了值得一书的几台事 : 日军占据腾冲后,和顺没有驻兵, 但时常有小股日军、汉奸从县城下来骚扰,派夫,要粮,要款,要物。1942 年的一天一个较为文静的名叫古贺甚吾的日本兵敲开了图书馆大门,进馆看了一会,并到书库借走了一本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到了 1997 年在有关部门人员陪同下古贺先生再次来馆,讲了他第一次来馆的情况,送了一尊观音铜像给图书馆,另外还捐了 500 元钱,回日本后又寄赠了《世界美术》、《日本国宝》精装本 14 册,1998 年 11 月11 日古贺第三次到访,再捐 500 元钱并赠送了《佐贺县之淡水鱼》、《佐贺县之树木》、《世界遗产之大成》等书。说明当年侵华日军的一些健在老兵,对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战争是有反思的,也愿意中日友好不再战。日军败退前 1944 年 6 月 27 日,日军最后一次到和顺,数百名日军分兵两路包围和顺, 准备大肆抢掠后一把火烧光和顺,不留给中国军队,危急时刻多亏预备二师骆鹏营长带兵解危,赶跑了日军,古老侨乡才得以保存,和顺图书馆也算逃过一劫,否则垒石之下岂有完卵?此后预备二师,36 师,198 师,54 军军部先后入驻和顺,侨乡民众亦倾尽全力支持军队打击日寇。馆内尚存的一本“和顺乡军需捐款簿”就是当年军民合作抗日的实证。


1944 年 7 月 26 日,来凤山日军据点被攻克,第二天,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移住图书馆,在整个攻城期间,霍揆彰司令一直都在馆内坐镇指挥,直到 9 月 14 日腾冲光复。有幸成为攻城司令部的这段经历,在和顺图书馆的历程中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上世纪四十年代,骆鹏与寸恬静在和顺图书馆举行文明礼


| 日本古贺甚吾赠书


再度辉煌(1945 年——1950 年)


腾冲光复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和顺侨乡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和顺图书馆也正常开馆服务。1945年8月,猖狂一时的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迎来了近代史上首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逃难回国的华侨陆续返回到缅甸,重新开始营生,益群中学也复学招生,只是由原来的老一、二班,改变成复一、二、三班,类推至今。侨乡表面的平静,难掩战争造成的巨创。缅甸是侨乡经济来源的支撑地,战争期间,在缅甸经营的事业、财产绝大多数都毁于一旦,华侨经济元气大伤,有的甚至还丢掉了身家性命,其中令人哀叹的是和顺图书馆驻缅经理、崇新会的骨干领导、对图书馆发展曾有大贡献的寸仲猷先生,在逃难回国途中不幸被歹徒残害于片马,英年早逝,令人痛惜。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旅缅华侨的生存、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对家乡的捐输无疑带来了不小影响,图书馆的经费来源,较战前更加艰难,但在寸树声馆长的指导下,凭借管理人员、职员以高尚的职业操守,服务大众、乡民的赤热之心,不计微薄的薪金,全身心投入,才使馆务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服务量更大、名气亦更响亮。腾冲收复后直至 1946年,和顺图书馆出的《每日电讯》,依然坚持出刊、分送,最多时达80多份,深受欢迎。日本投降前夕,刊出的一期上就有李沛春老师编辑的“一声霹雳震天响——小日本投降了!”将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新闻告之民众;另外原先为乡人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图书代办部”,“邮政代办所”依旧一丝不苟地开展执业。尽管怎么节俭,但“死水不经瓢来打”,经费短缺始终困扰着馆务的正常开展。为缓解囊底告罄的危机,馆务会生方设法筹款,其中有两台事值得一书:其一主楼正厅前的台阶大器典雅,是照相留影的理想背景场所,馆务会就决定由馆上出资购进现代西方文明结婚所须的婚纱等用具,提供给新婚夫妇照文明婚纱照,收取一定费用,经宣传不少男女青年结婚时都到此合影留念,笔者的外公是远征军预二师野战医院院长,外婆是和顺乡人,两人结婚时就是在馆内留下婚纱照的;此外当年赶跑日军救和顺的骆鹏营长,按辈分是笔者的姑公,与姑奶的婚纱照同样在馆内拍摄,两张珍贵的照片迄今仍保存于家中。和顺不少人家都留有这类的文明婚纱照,令外省外地大城市来的现代游客惊叹不已:“40 年代就有这样的婚纱照,了不起!”此举先后也收到一些资金弥补馆务之需;另外一件事是演话剧《孔雀胆》筹资:1947年经寸树声馆长、校长提议,专门举行“图书馆筹幕经费游艺会”,寸校长夫妇亲自导演,汇集全校师生及校友乡贤中的文艺人才,用一个多月时间精心排练,自制道具、布景、服饰,想方设法配搭灯光、器乐、效果,于当年双十节,在文昌宫里演出了郭沫若先生写的以元代云南为背景的大型历史悲剧《孔雀胆》,效果极佳,大获成功。一时城乡轰动,许多人纷纷从腾冲县城及四周乡村赶来观看,为满足大众要求,先后共演出7个晚上,场场爆满。为此《腾越日报》事前事后均作了连篇报道,甚至远在缅甸仰光的《中国日报》,《新仰光报》,也都作了报道。这次活动共收票款二千万元,全部捐作和顺图书馆基金,大大缓解了经费短缺的燃眉之急。



维持现状,平稳过渡(1950 年——1965 年)


1949 年 10 月,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和顺图书馆亦随之步入新时代,开始了新的历程。1949 年 12 月边纵 36 团进驻腾冲,和顺亦驻扎了一些,当时的团领导曾明确指示“和顺是文化之乡,和顺图书馆是华侨创办的,要认真保护”。图书馆得到了保护,一切都如既往,照样开门服务,职守人员基本上是由 1940 年进馆服务的刘玉璞先生主力承担, 经费是用原先捐得的基金维持。1951 年乡政府还动员在昆的益群校友发起为馆捐书活动。李根源先生解放前曾一度闲居和顺魁阁,1949 年底搭乘绮罗机场的最后一班飞机赴昆,启程匆忙,其闲居和顺时带来的许多书籍,未能带走,到了 1956 年发现有人盗书,请示乡政府后一方面顾工将书搬到馆内暂存并列单,一方面函告在京李老,他回信愿将这一千多册古籍线装书和他的著作全部捐给和顺图书馆,以后还曾从北京寄来《杨升庵全集》等善本书,增添了馆藏珍籍,李老去世后其子李希泌为国家图书馆研究员,也常寄书及有关资料,对馆务给予关怀指导。1952年,政府接管了和顺小学,1953年又接手了华侨办的益群中学,但图书馆仍维持原先的体制未变。从50 年代至 60 年代中期为止, 图书馆成了乡政府、县侨务科组织归侨、侨眷学习讨论场所,不定期地学习侨务政策、大政方针。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台事:大跃进期间,不知什么原因,“咸新社”老匾被公社拿去作为楼梯过道口垫板使用,并且还被锯去两个斜角,被刘玉璞先生发现后将两个锯下的斜角藏起来,1960 年省博物馆来调查此匾下落,才取回并重新将斜角补订好,一直保存于馆内至今。



十年浩劫磨难重重(1966 年——1976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大地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整整十年的疯狂举动,使国家、民族元气大伤,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华文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破坏。浩劫当中,和顺图书馆亦遭受了建馆以来最大的磨难。馆内许多文物、典籍、图书万幸大部分得以保存,这当归功于当时的老职员刘玉璞先生。文革一开始,他即抢先将胡适、张砺书写的二门,大门匾额取下同重要古籍一起藏起来并请人用石灰掩涂了李石曾题的“文化之津”,再写上语录、标语、当红卫兵要拆除大门,“破四旧”时,他据理说服,否则图书馆大门必步益群中学即文昌宫大门被毁于一旦的命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16 岁即进馆服务,忠于职守,几十年的老职工却被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拘押、抄家、遭受牢狱之灾达 22 个月,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在此期间馆内藏书损失达7千多册,许多老报纸被当作废物拉去写大字报用,桌柜等用具大量被偷盗、拉用,损失之重前所未有。李根源老总长诗中所写“河上天禄阁,卷藏十万多,曾历兵火劫,倭儿不奈何”,文革期间损失远远大于沦陷时期。当年尹大典先生送馆的收音机亦被作为“特务电台”,对和顺图书馆有功的人如尹大典的夫人及文革前的副县长李志卿等老者,被拉到图书馆二门前的高台上批斗,斯文扫地,后人心寒,“四人帮”不倒,天理难容!1972 年县文化馆派尹之叟同志下和顺来代理开馆,因为刘玉璞虽于 1970 年被释放,但仍被下放生产队劳动,馆务无人管,直到 1976 年图书馆才交和顺公社管,并确定由归国华侨赵秀发先生负责。不久随着“四人帮”的覆灭, 新时期的开始,令人发指的文革浩劫终于落幕,春风化雨,和顺图书馆浴火重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风光无限,再创辉煌(1976 年——2018 年)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时逢盛世,和顺图书馆迎来了自建馆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1979 年 1 月,身为云南省政协委员的赵秀发先生受乡人嘱托和在昆的和顺籍委员刘国生,李镜天等联名在省政协四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请将和顺图书馆纳入国家编制,以便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充,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提案, 引起了省政协、省政府的重视,1980 年和顺图书馆被正式纳入国家建制,作为腾冲县文化局下属二级单位,一个县设两个公共图书馆, 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受迫害多年的刘玉璞先生亦恢复名誉重新到馆工作,唯一不足的是:虽经多次反映,但直到他逝世都未能解决其“公职”待遇问题,仅以临时工身份终了一生,成了他本人未了心结,实属一台憾事。被刘老先生冒险保存下来的张砺书写的大门横匾和胡适书写的二门匾额,以及其他匾联均重新挂上,当年用石灰涂盖的亦逐一清除复原,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数次拨款按修旧如旧原则对大门、石阶和主楼进行了整修和翻新,增添了消防设施。为解决书库容量不足的问题,1998 年建成了藏珍楼一栋,建筑面积达266 平方米,1999 年县上又将比邻馆舍的文昌宫、土主庙、三元宫的所有权划归图书馆,使占地扩至 5577 平方米;2003 年扩建景山园,并全面修复文昌宫;2009 年时任中宣部长的刘云山来馆参观后,赠送了整部《中华再造善本》9211 册,并由中央拨款 350 万元,在景山园内新建善本藏书楼,主楼一幢及两厢建筑面积达667 平方米,是建馆以来最大一次扩建。旧貌换新颜的同时,还建起了配有20 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与时俱进,满足了许多读者来客的需求。这些年来除县财政拨付一定购书款外,中央、省、市各级党政机关及兄弟单位,海外侨胞、台胞、港澳同胞亦捐赠了不少书籍,使馆藏书增至10 万余册,达历史新高。随着和顺名气的远播,不断有人到馆参访,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数百名知名人士莅临指导,对图书馆的飞跃发展,从硬件、软件上都给了极大支持帮助;有的当即挥毫留墨,如陈至立题“读书之乡”,布赫题“边塞明珠”,吴冠中题“藏书为人民”,何圣松题“广大民智”,邓有梅题 “积书建馆,功德无量”,赵忠祥题“和顺书香”……这些墨宝都为馆藏增色不少。自 1988 年以来,为了缅怀彰显先贤们的功勋业绩,启迪、激励后人奋进不息,先后举办了三次馆庆,1988 年 60 周年馆庆时旅缅瓦城同乡会,和顺联谊会赠送了“文化泉源”匾;1998 年举行了建馆七十周年暨藏珍楼落成庆典;2008年举行建馆八十周年庆典,并举行了“和顺图书馆的发展与未来研讨会”,三次庆典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和顺图书馆日益被人们所认知,各级党政机关亦越来越重视,二十年间授予了许多荣誉桂冠:1993 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被中国侨联命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云南省科技厅命名“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中国社科联命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为了上述各种“基地”的落实,2011 年在大庄村、石头山工业园区、益群中学、和顺中心小学分别设立了阅览室,近几年来还以各种形式举办讲座、培训班、展览等200多场,使馆务扩充成为集图书、文博、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对外宣传,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从呱呱落地以来,在风光与苦难交错伴随中,已走过90 个寒暑,年届耋耄, 青春依然。如何永葆图书馆的生机活力,跟上时代步伐作出新的贡献,仁智互见。笔者有幸能忝居馆的负责人之职,不能不为本馆的前景忧心考量。诚如新加坡游客留言所虑“黄金散尽为收书,满架琳琅百不如,但愿后来佳子弟,辛勤莫使饱蠹鱼”;林超民教授在八十周年馆庆时所言:“在憧憬未来的时候,我不禁自问,未来的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我不知如何描绘未来,但我想图书馆应该不是行政机关,不是展览馆,不是商场超市,也不是旅游目的地,图书馆应该是读书人的天堂,和顺图书馆应该是和顺乡人读书的乐园”。和顺图书馆除去一般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外,时代还赋予了其独有的功能:多种“教育基地”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如何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各种功能效用,为共同织就中国梦而尽力,面对这一崭新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认真尝试,最终践行出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多赢之路,才能无愧先人后辈。


相关阅读:

九十周年馆庆系列文集|和顺,四代人一场持久的爱恋

九十周年馆庆系列文集|杨发熹:咸新社的创建及其历史功绩





来       源:腾冲市和顺图书馆

文       字:寸宇

图       片:和顺图书馆

责任编辑:周应庆

审       核:马忠华


tclywb@sina.com

投稿邮箱

采稿预约电话:0875——5139281


猜 你 喜 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