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度十大好书
我的阅读仍主要在我自己的舒适区,文学、思想、科普、心理学、艺术等。十本之外也列了今年出版的、同类型的其他好书,希望能带领你走进或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1 《人类状况百科全书》,杰夫·戴尔,浙江文艺出版社
《人类状况百科全书》书封
杰夫·戴尔能写影像评论、文学评论、音乐评论、个人感悟。文学评论部分涉及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韦斯特《黑羊与灰鹰》等。
“鉴于对当前冲突进行叙述的高质量报告文学,除了文体上的华丽修饰(我们将回头再探讨这一点)和不必要的惯例限制之外,很难看到小说家还能带来什么新鲜的东西。《锅盖头》叙事的力量和非常规的独创性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连萨姆·门德斯这样笨手笨脚的二流导演都能把它拍成一部像样的电影。”
同类书籍:
2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丹尼尔·卡尼曼等,中信出版社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书封
噪声是多次判断中不必要存在的变异,噪声与偏差都是判断中出现的错误,但“偏差是平均的、共有的误差,噪声则是这些误差的变异。”另外,确认偏差的情况需要知道目标所在,要识别和测量噪声,即使不知道目标所在也是可行的。
噪声又可分为两种。多个人在同一类案例上的判断差异是水平噪声,是不同专业人员在专业技能上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噪声比较容易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案例上的判断差异,如一位法官有时严格有时宽松,这叫“模式噪声”,模式噪声又有稳定的模式噪声和情境噪声这两种成分。
弄清楚了噪声的源头,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去审查、减少噪声:使用算法和机器决策以破除主观性的干扰;使用统计思维,采用外部视角,摆脱因果性思维和自身独特经历的影响
3 《美国的反智传统》,【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中译出版社
《美国的反智传统》书封
这是一部1963年出版的书,今年大概出现了不下五种中文版。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指出,反智所反的“智”不是理性,也不是智力,而是智识(intellect)。“没有人会质疑智力的价值;作为抽象素质,它普遍地受到尊重,而且似乎在智力方面出类拔萃的人也会得到高度评价。有智力者总是受到赞誉;而有智识者却遭人怨恨和怀疑,被认为是不可靠的、多余的、不道德或有颠覆性。智识是心灵之中批评性、创造性和沉思性的那一面。智力试图去掌握、控制、重组、调整;而智识则是检查、斟酌、好奇、究理、批评和想象。
同类书籍:
4 《深时之旅》,罗伯特·麦克法伦,文汇出版社
《深时之旅》书封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游记作家麦克法伦一直在书写地理形态和人类心灵之间的关系。他写过高山、古道、荒野,这次钻进了地下世界。人们畏惧地下,但也在地下埋藏(回忆、信息、脆弱的生命)、获取(矿石、洞见)、处置(废弃物、创伤、毒物、秘密)。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它的计量单位是世和宙。他认为用深时的尺度去思考问题,用缓慢而古老的、关于创造与湮灭的故事,可以抵抗现今急速运转的贪欲和骚动。用深时的视角来看,“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睛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着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
5 《散文写作十五讲》,【美】菲利普·罗帕特,江苏人民出版社
《散文写作十五讲》书封
近年关于写作的书引进得挺多,这本书原名叫To show and to tell:文学非虚构的的技艺,作者罗帕特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对随笔做过深入研究,编过多部美国随笔集,今年他又编了一部《当代美国随笔》,收录了杰夫·戴尔、Yiyun Li、何伟的老师麦克菲以及他自己的文章。
“阅读非虚构的最惊险的奇遇在于,跟随一个真正有趣的、充满变数的头脑,去遭遇棘手的问题,见证它如何纠结其中又如何金蝉脱壳,或者去见证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如何经过一个老练的、精密的头脑处理之后变得复杂起来。比如奥威尔反思他对甘地既爱又恨的微妙情感,罗伯特·本奇利对着自己的脸进行的冥想,司汤达论爱情,蒙田论经验,诺曼·梅勒论性,狄迪恩论偏头痛,威廉·盖斯论蓝色等。”书后的分类推荐书单也很全面。
6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美】玛利亚·康妮科娃,上海文化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书封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描写了骗局从布局到实施再到收尾的整体流程,细致入微地拆解了骗子在各个阶段为猎物设下的连环陷阱,分析了让猎物轻易中招的心理弱点。
书中融合了流行社会学与浓缩历史,深挖了一系列展现我们被直觉误导,主动投向骗子怀抱的案例。骗子和受害者之间广泛存在一种超乎想象的共生关系,从盲信麦道夫的受害者,到任何一个曾经为兰斯·阿姆斯特朗加油的人,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聪明,在骗局面前都不是无懈可击的。
7 《何为杰作》,【英】肯尼迪·克拉克,译林出版社
《何为杰作》书封
肯尼斯·克拉克是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纪录片主持人。二十七岁即任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馆长,三十岁出任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1969年主持艺术史纪录片《文明》。
他认为杰作,或者大师之作,不过是出于心血来潮和社会跟风的个人观点的表现。按照作者的观点,杰作最主要指的是这样一个天才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天才艺术家浸润于时代精神之中,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普遍接受的体验。
这一套克拉克艺术史文集还有《观看绘画》、《浪漫派的反叛》、《哥特复兴》等。
同类书籍:
8 《怪客思维》,(美)比尔·奈,中信出版集团
《怪客思维》书封
作者说,在21世纪,数据筛选能力与科学素养同等重要。或者,你可以用“批判性思维”这个更常见的术语来称呼它。不管称谓如何,它都是防御信息过载的一层屏障,也是克服认知偏差的强大方法。卡尔·萨根将批判思想家的思维过滤系统称为“检测胡扯的工具”。
可以通过思考三个关键问题来批判性地审视任何一种主张。首先,该主张是否具体?其次,它是否基于最朴素的现象解读?再次,它是否经过了独立查证?你甚至可以把这一切归结为一句话:“请证明这一点!”
同类书籍:
9《伟大的电影3》,(美)罗杰·伊伯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伟大的电影3》书封
罗杰·伊伯特在世时,一年时间中大概能写二百五十篇影评,看了四百多部。很多影片看了三四遍,有一些看了十几遍,有的看了二十五遍。“好的电影使人明智,令我们能够同那些生活与我们迥异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他评《逍遥骑士》时说:“美国之所以诞生了那么多公路电影,原因之一,是我们拥有太多的公路。美国人之所以拍了那么多哥们儿电影(buddy pictures),原因之一,是好莱坞对女性角色一无所知(妓女在电影中如此司空见惯,正因为这些角色和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很容易找到,也很容易摆脱。)”
10 《孤独传》,【英】费伊·邦德·艾伯蒂,译林出版社
《孤独传》书封
历史学家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被发明,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
《孤独传》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本书的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书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纪至今的信件与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
同类书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