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 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
作家柳青“和人民一道前进”的创作理念,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他文学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图为柳青(右三)在地头与农民聊天(资料照片)。 中国作家协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年柳青扎根陕西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把全部身心投入火热的生活和书写人民的光荣事业中。“要想写作,就先生活”,柳青“和人民一道前进”的创作理念,不仅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是他文学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周立波1955年携全家从北京回到故乡湖南益阳农村安家落户,他白天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有时一直写作到天明,成就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新时代文学工作要努力拓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途径方式,引领作家不断提高深入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和自觉,在“身入”、“心入”、“情入”中创作出反映新时代、具有大气象的精品力作。
以文化自信铸就精神根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新时代文学必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强基固本的独特作用。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有的理想和精神,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汇成的中国文学长河,绵延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新时代文学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赓续中华深厚文脉,又体现文化的时代性,融入当代文化资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流相汇、浩荡前行。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宝贵价值,以契合当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活化”经典,使文学经典成为当代文化的精神高地,使人民得到艺术享受,增强文化自信。特别要引导作家深入发掘红色经典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汲取经验、获得启示,创作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学作品,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磅礴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最深层、最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学是各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精神源泉。新时代文学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加强少数民族文学队伍建设,完善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创作生产,引导少数民族作家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放眼新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气象,艺术表现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形成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增强中国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对话沟通能力,自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征程上,新时代文学要围绕党和国家外交大局,充分发挥其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方面的独特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运用丰富多样的叙述话语、表现风格、艺术手法向世界展现发生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人间奇迹,呈现新时代中国文学的风貌与魅力,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当代价值;加强对外文学交流机制化建设,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双边和多边文学论坛运行机制建设,积极开展文学领域各项合作,扶持国外汉学家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学海外推介,打造国际文学品牌,构建既具有本土化、特色化又充分考虑各国文化多样性、尊重各国文化习俗的跨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将中国文学走出去汇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洪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赢得尊重、赢得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国际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文学的贡献。
以创新创造建设文化强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书写到视听,从书本到网络,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的巨大变化,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也促使文学重新思考自身所处位置和发展方向。面对这一时代性、世界性的重大课题,新时代文学能否主动破题、率先破题,事关中国文学的未来。新时代文学必须以高度的时代敏感、深远的历史眼光、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扩大文学影响、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坚定文学信心。当今世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生态正发生剧烈变化,人们的感受方式和话语方式正被不断重塑,文学面临的挑战和冲击空前巨大。但是,越是浪潮汹涌,就越要找准位置、扎稳根基,这样才能勇立潮头;越是在文化方式多元、新的文明特征显现的时代,越应该强调那些具有稳定价值体系、能够强基固本的艺术形式,文学能够也应当为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强大力量。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文学从来都不曾回避时代的巨大变化,总能够辨识变化、顺应变化,推动乃至引导时代潮流,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巨大带动作用,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社会的风尚、时代的标识。新的征程上,新时代文学要增强信心,把握历史主动,努力焕发强大生命力,扩大影响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的支撑作用。
光大文学价值。文学是文化领域最为基础、最为活跃、最为广泛的力量。大量形态丰富的文化产品,背后依靠的仍是文学的内核支持。新时代文学要以新时代的视野认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体认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不固化文学的疆域、不窄化文学的胸襟、不矮化文学的境界、不弱化文学的力量,以更主动的姿态、更深刻的洞见、更响亮的声音、更多样的方式,高扬文学的价值,让更多的人相信文学、热爱文学,通过文学提升生命与生活的尊严感、价值感、幸福感。同时,处理好文学与主流媒体、大众媒体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来发出文学的声音,融力、汇力、聚力,放大文学的影响。从惯常工作半径走出来,不断拓宽文学的边界,释放文学的潜能,充分发挥文学在各艺术门类中的“母本”作用,促进新时代文学的多维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内核性力量。
拓宽文学道路。在现代文化传播格局中,文学有优质的内容,但往往缺乏新颖的表达方式和平台渠道;影视、娱乐、游戏等行业具有很强的创意能力,但需要精神内核的支撑。新时代文学要主动出击、主动输出,实现“破圈”传播、“跨界”生长,打破隔膜和游离,共享、共促文化事业发展,让文学提供的经验、想象与故事,有效滋养其他艺术门类和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学创作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强有力的组织规划作用,从组织创作、出版发表、宣传推介到衍生转化等各个环节积极介入、统筹协调,不但抓创作,还要抓创意、创新、创造。强化互联网思维,探索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引入新资源,为文学工作开发“数字化”空间,以“文学+”的开放姿态和巨大包容力积极融入新的传播环境和产业格局,使文学事业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动力更加充足,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不断升华文学力量。
以使命担当推动文学繁荣
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中国作家协会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对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的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真正担负起文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责任和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党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奋进的力量,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高扬中国文学在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中熔铸的精神气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创造力和行动力。
培育文学新人,打造中国文学新力量。青年作家是文学事业的生力军。当前,青年作家所拥有的创造力是超乎想象的,仅网络文学就有数以百万的作者队伍和数亿级的读者市场,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巨大的文学力量激发出来、吸引过来、凝聚起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国作协要坚持把加强青年文学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学事业的“百年大计”,紧扣“长远”和“精准”两个关键,培养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品行、深厚艺术修养、蓬勃创造力的中国文学新力量,这是新时代文学事业的信心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力量所在。
壮大文学阵地,构建中国文学新格局。中国作协主管的报刊社网,是享有盛名的国家级文学平台,凝聚着宝贵的文学记忆,贮藏着深厚的文化“资产”,涌动着丰沛的文化创新能量,是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珍贵资源。深化文学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紧紧扭住文学精品创造生产传播这个中心任务,培育和巩固自身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壮大主流话语阵地。打破文学领域的“自我循环”,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内外资源的多向多重循环,实现文学产品生产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提升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推动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衡量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坚持实施“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以提升组织化程度、加强全流程服务管理为手段,以增强原创能力为重点,以强化作品选题规划为牵引,以改进文学评论评奖、完善激励机制为保障,力促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坚持正确的文学发展观,引导作家投身时代现场和实践热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推动文学的观念变革、艺术探索和理论创新,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创作,摒弃概念化、模式化、图解式写作,把握好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突出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尊重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创造,推出一批有感召力、说服力、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使新时代文学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充分释放、文学创新源泉竞相涌流。
●省文化和旅游厅紧急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
●陕西两项目入选2021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