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家点评话剧《主角》 | 仵埂:在痛楚的吁求中唤起观众的新认知
近日,《中国文化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专刊报道了即将参加本届文华大奖角逐的话剧《主角》,邀请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和西安培华学院教授仵埂,分享自己的观剧体验。
在痛楚的吁求中唤起观众的新认知简论话剧《主角》的戏剧结构
一话剧《主角》是一部在戏剧结构上颇为独特的作品。依照一般的戏剧原则,主人公定是一个具有强烈鲜明意愿的人,她的行为推动整部戏剧故事的发展走向。或者说,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行动目标,来影响导引整剧人物的存在环境,以此体现主人公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主题蕴含。但《主角》中的主人公易青娥(后改名忆秦娥)却不同,她是一个内敛式的人物。她自主自为的动机与选择,体现于她被裹挟的逆境下,倔强地练功、默默地吃苦,似乎你见不到她非要做成一个什么事儿的样子,仿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正是无为淡泊又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使她登上了人生的巅峰,获得巨大声誉。在情节推进中,观众看到了她质朴的品格,看到了因成功而带给她的光环与荣耀、嫉妒与诽谤。从主人公身上,我们领悟到某种荣耀下隐藏的另一番人生意蕴,高峰体验下的另一种人生烦恼,一种生命存在的别样况味。这种聚光灯下的人生,忆秦娥身上渗进了众生的种种想象,成为他者眼中成功的标志。话剧《主角》围绕主角所汇集凝聚起来的一种奇异力量,促使生命爆发出光彩,却又以撕裂的力量,造成主角的某种痛楚。话剧以舞台艺术为故事背景而构成一幅少有人触及的生命现实,深刻开掘并揭示出舞台上的人生与舞台下的现实之间两种截然相反的境遇,让人们认识到处于不同境遇、不同层面下的人的精神诉求,它是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精彩映照。以此引导观众反观自身,从而获得某种崭新的生命体悟和审美教育,获得一种看取生活的新悟觉。二话剧《主角》的戏剧结构,有着经典的中国式表达。当然,原著本身也提供了故事形态基础。特别想强调的是,该剧在表达策略上,沿袭了中国传统戏曲中“苦情戏”的路子,人物以受动的方式,在外部环境的迫压下,由不断的痛苦境遇达至高迈的精神超越。作品没有通过主角强大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向观众展示一种以自我选择、自我奋斗构成的惯常的现代戏剧结构方式,即以其绚烂光彩的个人意志构成欣赏的看点。《主角》将主人公放置在一种类似无为的状态下,在人人争当主角的剧团氛围里,唯独她的态度是随性的。主观上,她不想成为主角,却又不得不接受团长及导演的安排,一次又一次成为主角。她并非社会上传言诽谤的那样,为了争当主角而不惜手段用尽。忆秦娥的受动性,成为整个故事的底座,成为观众理解故事的基础。观众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成为戏剧故事的评判者,情感向背是明晰的。让位于观众视角的这种戏剧结构,与主人公在戏剧故事里主动地选择与要求,然后徐徐展开的结构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将主动权交给了观众,使观众获得了一种超越剧中人的眼界,从而构成对人生世相明达彻悟的超越性理解。观众因剧中人的糊涂执迷而感慨叹息,从而使自我与戏剧情境构成超越性间隔,既是理解的又是审视的,唤起对人所生存的复杂环境的重新体认。重回传统的戏剧结构路径,在编导的二度创作下,从小说到剧本再到舞台呈现,获得一种崭新的戏剧新实践,戏剧境界得到提升和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