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大科考队为何频频下南海?答案终于来了

中山大学 2019-05-26

今年9月,中山大学完成了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第一航段的西沙群岛科考。师生们带着首次曝光的海底文物、珍贵的菌株和难得一见的海生昆虫等收获,回到了康乐园。


▲海洋科考实况(图片来源:往期推送)


短短两年间,中山大学南海科考队四下南海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在建设的海洋大学科群一定会成为我国海洋研究的实力品牌,在国际上形成突出领先优势,支撑中山大学加快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而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地方发展。



将建6000吨级科考船

筹备海洋省实验室


在中山大学建设的国家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实验室,刘岚教授正在查看从西沙群岛海域带回来的菌株。这些菌株是从海星、海胆等生物身上取样、培养出来的。为了找到它们,刘岚和助手陈水浩曾在西沙群岛的浪涛中忙至深夜,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中大科考队员正在北礁外的海沟上进行采样

(图片来源:往期推送)


海洋天然产物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中山大学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至今已收藏了400多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为药物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对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的研究是中山大学布局的海洋大学科群的其中一个方向。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提出在珠海校区打造覆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人文的“海洋大学科群”。


“年轻的海洋学科既是我们的劣势,也是我们的优势。只有最干净的白纸,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南海研究院专家组组长张培震说。


去年10月,位于中大珠海校区的海洋学科楼群正式动工,建设面积将超过30万平方米,规划有海洋资源标本馆、水池水槽实验室、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海洋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海洋学科本科教学实验室等;今年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南海研究院,整合校内海洋领域资源。不同学院的老师和团队可以在南海研究院多学科交叉平台上围绕涉海任务,组建新的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开展研究;9月底,中山大学6000吨级科考船建造公开招标,将于2020年完成建造,下水服役。该船定员100人,自持力为60天,续航力为15000海里;可以毗邻冰区、深入大洋进行科学考察。


▲海洋科学学院楼效果图 (图片来源:基建处)


除了整合校内科技资源搭建涉海平台外,在珠海市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正与各涉海优势单位,特别是港澳的高校和研究所联合,积极筹备建设海洋省实验室。该实验室目标是突破国际前沿的海洋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核心技术,率先掌握海洋颠覆性技术,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和海洋治理新体系。



中大成功预测台风“山竹”路线


孙冬柏透露,今年9月,超级台风“山竹”正面袭击广东。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合作研发的中山大学地球系统模式提前30小时(9月15日11时)精准预测其在台山登陆。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介绍,在“山竹”期间所有预报的统计中,该模式系统24小时和48小时的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44.09千米和68.10千米,预报水平优于目前国际的最高预报水准。


“天河二号”超算模拟台风演进(图片来源:往期推送)


据悉,中山大学在“山竹”台风进入南海之前,及时为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台风和海浪专报服务,包括强风速影响时段及对应浪高分布的准确预报,为核电站规避“山竹”台风对核电站造成的影响提供了详实的决策依据。


▲大气科学学院楼效果图 (图片来源:基建处)


在这次“重返西沙”科考的39天航程中,科考队遇上了热带低压和台风“贝碧佳”,船上的人员和设备安全受到威胁。该系统为科考队提供了全程24小时预报服务,气象和海洋预报达70份,辅助海上科考队伍躲避台风,安全作业。


“全面性和综合性是这个系统最大的优势,因为它包含了大气、海洋、陆面水文等多个子系统。这正是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张培震说,作为海洋学科群的“拳头产品”之一,该系统可以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的良好支撑平台。


广东的重大涉海项目中从来不乏中山大学的身影:中山大学团队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5沉管回淤专题攻关,获集体特等功;在南海科学考察中开展海洋地质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设施选址提供帮助;开展南海战略研究,为党和国家在国际事务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



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

研究实现“透明南海”


>>>>

中山大学为什么频下南海?


孙冬柏说:作为一所濒临南海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坐拥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中大的优势在于文理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一些大学某些海洋学科很强,但学科不全,更不一定有考古、人文、国际法等这一类专业,不能像中大一样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地研究南海,从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人文四个层面为实施海洋战略提供科学技术强大动力。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董天健 摄)


孙冬柏表示,依据国家海洋战略发展规划,中大提出海洋大学科群的发展理念,并将首先在南海研究过程中予以体现,实现“透明南海、生态南海、安全南海、经济南海、人文南海”综合发展目标。所谓透明南海,就是要搞清楚南海有什么,包括生物、矿产、地形地貌、海洋环境等等,实现南海的数字化、透明化;生态南海,就是研究如何保障未来南海可持续地开发;安全南海和经济南海是关系国家疆域完整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文南海则是要研究清楚中华民族在南海疆域悠久的活动痕迹、长久的历史沿革等。



>>>>

海洋大学科群将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孙冬柏表示: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但在海洋强省建设中仍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海洋创新平台,缺少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目前中大正在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就包含前面提到的6000吨级科考实习船和海洋生物化合物库等。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张培震院士、高锐院士、陈大可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同时还引进了一大批涉海高端科技人才,希望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环境、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材料和海洋腐蚀等领域实现突破,对国家和地方海洋战略形成良好的支撑。



推荐阅读



这一天的中大,他们是主角!

关于院系办校,各学科专家这样说


--- iSYSU ---

来源:南方日报、重大平台建设处

记者:钟哲、姚瑶

通讯员:陈建洪、晁炎、王凯蕾

编辑:马晓悦

责任编辑:钟财芬

初审:李劲峰、陈凌

审核发布:陈建洪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为海洋强国事业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