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肿瘤界“奥斯卡”上的中国好声音,科研育人,传递医学火种,只为……

中山大学 2020-02-11

49岁时,附属第六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主任王磊成了世界肿瘤学界的风云人物。


2018年6月5日上午,在数百名世界肿瘤专家的注视下,他走上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的主讲台,讲述了大会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指南都极有推广价值。

 

因为ASCO世界最大肿瘤学术组织的身份,每年一度的ASCO大会甚至号称肿瘤界奥斯卡,而2018年的“奥斯卡”有一个画面值得许多人铭记:王磊。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

结直肠外科主任王磊


用“新”科研,用“心”为医


“王教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的精神是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榜样。” 在感谢信中,80多岁的谭伯写道。几年前他腹部检查出一个巨大肿瘤,侵犯到左肾及部分左侧腰大肌,反复发烧、呕吐,不到一个月瘦了5斤。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又有多种基础疾病,做过咽喉癌手术,再次手术条件极差,多家医院都拒绝治疗,是王磊给了他最后的希望。

 

患者的感激不仅在于王磊帮他们消除最大的病痛,更在于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我们选择手术方案时,生命是第一位的,但同时也要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保证他们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王磊说。在他的妙手下,谭伯保住了左肾,陈伯保住了输尿管和睾丸,还有更多的患者保住了肛门功能和生育能力。


▲王磊向患者耐心讲解病情


主治医生马腾辉是王磊的学生,他最喜欢谈到的一个细节是,手术室里,患者躺在无影灯下,耳边除了监测仪器的滴滴声,就是王磊详细的讲解和不时的提醒:“注意,这里是输尿管;注意,这是控制射精的神经;注意,不要损伤到括约肌……”尽管已经成功完成了数千例手术,每一台手术他仍会以十二分的小心应对,确保成功。

 

王磊最擅长治疗结直肠肛门疾病,这一领域里最大的“对手”是结直肠癌。因为生活习惯和就医习惯,大部分肠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尤其是直肠癌患者往往面临切除肛门的尴尬, 每天拖着一个便袋生活,肉体痛苦,尊严丧失。过去普遍采用大刀阔斧的术式,也会损伤患者盆腔的自主神经,从而导致失去性功能和生育能力,许多患者因此抱怨生不如死。

 

“我不断地提醒学生,也是在提醒自己。”王磊说,人类盆底神经异常密布,在这一区域操作,稍不注意就会给患者留下终身烦恼,“我们不仅追求用新的技术,也在追求‘用心’的技术!”


▲王磊在手术中


为此,在过去20年里,王磊和他的老师——附属六院首任院长、时任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汪建平等人做了大量研究,终于在近几年成功建立了一个标准、两项技术和一个方案


01

确定距齿状线2厘米可保肛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新标准,写入第七版国家统编教材《外科学》和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直肠癌临床路径》;


02

建立直肠癌“保护神经、保留筋膜、保全包膜”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使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由70%降低至15%;


03

创立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使患者睾丸或卵巢不受损伤,保全生育功能……



2011年出任副院长后,王磊投入了很大精力在行政工作中,同时也没有放弃临床和科研,甚至从这一年起倾注了更多心血在放射性肠炎领域,这是他对癌症患者的进一步关怀。

 

“任何治疗手段都是双刃剑,放射治疗在杀灭肿瘤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邻近器官的非肿瘤组织产生过度的损伤,就有可能引起放射性肠炎。”王磊说,放射性肠炎属于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的疑难病种,特别是在盆腔放疗中发生率高达20%左右,其中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来势汹汹,反复发作,患者备受煎熬,非常痛苦。

 

王磊是一个“运动健将”,他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放射性肠炎的医生,却是走得最快的医生之一,如今已经站在全国最前列,管理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病诊疗中心,诊治逾2000人次。2018年他还牵头与全国30多名专家共同制定发表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期间经过十几次修改,只为确保考虑到患者的每一个需求

 

▲王磊组织会诊


研究的突破始于2010年,当时王磊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研究中发现放射性肠炎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密切相关,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由此打开突破口,建立放射性肠炎的规范化治疗策略,并于2016年发明了近侧扩大切除术——后来发表在Dis colon & rectum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上,被命名为“天河术”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过去我国很多医生没有创新,只是传承200多年来西医的智慧,现在国家创新氛围越来越好,附属六院就有10%的医生做专职研究。”王磊说。他带着3个副教授、4个技术员、七八个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仅过去5年就在Cancer Cell、Gastroenterology等世界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他还主持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2012年和2018年两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选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和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2019年3月27日,在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王磊教授团队的《结直肠癌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扼住命运的咽喉,传递医学的火种


也许是天妒英才,癌症敲响了王磊的生命之门。

 

2017年下半年开始,他经常感觉腰疼,感冒长期不愈。因为从小身体健壮,日程也被医疗、科研及医院管理排得满满的,他没有太在意,只是说可能劳累过度。

 

2018年3月中旬医院组织员工体检,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让这位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专家有了不好的预感。医院立刻安排给他做全身检查,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胰腺癌,晚期,而且转移到了肝部!

 

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治疗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们都知道晚期胰腺癌如果不治疗,患者生命一两个月可能就会结束,即使积极采取治疗,可能也只能撑个两三年。在肿瘤学浸淫多年,我很清楚这些数据。”王磊说,他像是突然被捕猎者按住的猎物,无力感开始蔓延。陪他检查的老朋友也不知该安慰什么,只能迅速打电话向汪建平和医院领导汇报。

 

当天回到家里,王磊躺在床上,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天花板,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些年在医学探索的长路上,自己好不容易才做了一些贡献,前面却突然出现了一道无底深渊,他才49岁,难道病魔就要把他的未来夺走?

 

消极情绪并没有维持太久,癌症甚至激起了他前所未有的斗志。他相信统计数据是信息,而不是判决书,他也不肯剥夺自己的职业属性,加入普通患者的行列,而是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手术方案的探讨中。4月1日,他躺在自己最熟悉的无影灯下切掉了脾脏、80%的胰腺,还有一部胃。登上ASCO舞台前,他在床上躺了10个小时积攒力量。

 

▲2018年6月5日,王磊在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作报告


身体不再完整,但精神却前所未有地强大。他还是那个手术台上的猛将,还是那个篮球场和健身房里的硬汉。如今的微信运动里,王磊的步数依旧保持在每天1万以上。术后2个月,他就回到诊室继续接诊,虽然医院限定他每次出诊1小时,但他经常从9点看到11点多。“我喜欢做事。”王磊说,谦逊而又充满力量。

 

因为这个力量,过去20年里,王磊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每一个手术他都要总结,一步步成长为知名的胃肠专家;坚持10年余开展胃肠疑难疾病多学科讨论会,引进培养了一支30余人的胃肠疾病专业研究团队;即便是身患重病,他依旧和科研团队每周开一次例会,鼓励他们继续创新,甚至还招收了2名博士后、2名博士、1名8年制研究生,继续传递医学的火种。


▲王磊在西藏林芝义诊


因为这个力量,他担任副院长后负责过基建、人事、信息化、科研、医疗和援藏,主持广州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牵头启动广东省62家县级医院胃肠诊疗服务的全面帮扶,创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极为出色。

 

因为这个力量,他积极拓展世界级合作,与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哈特韦尔成立胃肠道肿瘤个体化医疗研究所,与结直肠外科专业世界领先的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山大学-华盛顿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邀请日本著名胃肠专家高野教授成立国内唯一的盆底疾病研究中心。


2019年1月,这位充满力量的医者获评中山大学“新时代中大力量典型人物”。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人之初

作者:宋炳军

编辑:孔维泽

责任编辑:周玉婷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肿瘤界“奥斯卡”上的中国好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