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西部去,只为心中的那片格桑花尽情绽放

中山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中山大学作为最早开展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的高校之一,自1999年以来已选派250名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锻炼自己,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在激情奋斗中谱写青春之歌。


今年恰逢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成立的第二十个年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支教归来的同学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人物简介


张天元   中山大学药学院2014级本科生

支教时间: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

支教地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昌都一高”)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年前,我选择加入中山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


转眼间,一年的支教工作落下帷幕。在这里,我经历成长,收获感动,从一名中大学子转变为昌都一高的老师;在这里,我们和学校的老师、学生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课堂上的授课,课后的辅导功课,科室工作的齐心协力,助学金的发放,第二课堂的欢声笑语……这些画面仍历历在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这里从不熟悉到熟悉,对教学从初学乍练到得心应手,与这里的人和事的羁绊也不断加深,可以说昌都一高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另一个家。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记得我们刚到昌都时身体的不适应,刚上讲台时的紧张,第一次在学校举办活动时的胆怯,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新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我们还是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老师们的倾囊相助、学生们的嘘寒问暖中走过来了。


谨记此篇献给我们的支教岁月。


中山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广东志愿者出征仪式上的合影



随风摇曳的格桑花,守护最美丽的幸福


沉浸在轻柔的上课铃声中,看着眼前一副副端坐挺拔的身躯,一张张晒得“黑里透红”的脸庞,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站在讲台上的我心底悄然潋滟起一阵莫名的感动。整理了思绪,清了清嗓子,我将标准的笑容重新定格在脸上,掩盖住内心的紧张。


“各位同学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你们的生物老师张天元,是一名来自广东的志愿者,也是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这次和我一起来的还有三位老师……”


在我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描绘了广州,描绘了中大,也为同学们介绍了生物这门学科。直到课后回到办公室坐下的那一刻,我大腿一拍,才忽然想起课前忘记和同学们进行“上课!起立!老师好!”这段充满仪式感的互动了。


就这样,我的支教生活平凡而不平淡地正式开始了。



学期结束前与所带班级全体同学合影留念


在课堂上为学生授课


要有多坚强,才能在高原铮铮绽放


江达县、贡觉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孩子们来自昌都的各个角落,在最远的的边坝县,甚至要坐大巴在险峻的山路上颠簸两天才能来到学校。离开家人,远走求学,独自在外,生活将他们磨砺得更加坚强。


转眼间到了十二月,这个被誉为“藏东明珠”的城市已经被白雪覆盖。昌都一高的孩子们也都早早地穿上了厚厚的冬季校服,紫黑色的冬服无形中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稍显靓丽的色彩。清早,寒风凛冽,刺骨袭人。昏暗的路灯旁,楼道的窗户前总会有一群学生,拿着书本来回踱步,语速飞快地朗读着课本。要知道,在这零下十度左右的天气里,没有暖气是何种感受。学生们只能棉衣套棉衣,活脱脱穿成个“俄罗斯套娃”,全靠一身“浩然正气”熬过冬日。


西藏,这个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也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阳光比任何地方都来得灿烂。中午的操场上,雪在融,人在笑。学生们喜欢坐在操场的座椅上,或是干脆随性地坐在草地中间,感受火热的阳光洒在身上,驱散寒冷,与好友一起享受这片刻的温暖时光,谈笑间仿佛是最欢乐悠闲的时刻。


课间休息 学生在操场上晒太阳取暖


在过去四年里,我们开展了“一对一资助”、“温暖包”、“励志奖学金”等资助项目。作为昌都分队的一员,我自然也成为了联系母校、基金会与昌都一高贫困学生的重要纽带。


“家里有几口人?”


“嗯……”


“嗯?”


“嗯……”


许久也得不到学生的回应,这让我有些着急。这里的孩子在面对老师时都比较内向,跟老师说起话来总爱低着头,吞吞吐吐,甚至会一时间害羞紧张到说不出话来。


“没事,老师就是想了解下你的家庭情况。”说着我拍了拍学生的肩膀,想缓解一下他的紧张。


“六,六口人。”


“那家里有几个劳动力?”


“一个,爸爸。”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又连忙把头低下。


“那你母亲呢?”


“……”


聊到一半,话音又断了。停下手中的笔,侧过身,发现的是学生啜泣的身影。不用想,定是那若即若离拉扯牵连的思念,又或是某些记忆深处悲伤的碎片刺痛了他那还不够成熟的心。


“来,别哭了,男孩子要坚强一点。”我递过一张纸巾。


“老,老师。”


他抽噎着抬起头重新看向我,眼神清澈而又迷茫,泪水从他那“黑里透红”的脸颊轻轻滑落。


拍拍他的背部,我用尽量平和温柔的语气安慰道:“没事的,坚强点,现在你身边不是还有那么多关心你、爱护你的老师和同学吗,别怕,遇到了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来找老师,老师帮你解决。”


听到老师的承诺,学生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边擦了擦泪水,边轻轻地点了点头。


“嗯,谢谢老师。”虽然只是很小的一声,却还是可以从中听出一股心安的感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荆棘,有坎坷,这些学生在成长的路上的确背负了太多太多。每当发放资助金的时候,我们都会对学生们谆谆教诲,让这些被资助的孩子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用什么去回报资助人的关爱和帮助。


还记得,考试前为学生们做了棵树,一颗缀满了他们梦想的璀璨夺目的树。学生们写上心中想要报考的理想大学贴到这棵树上,时刻提醒自己未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梦想要靠自己努力来实现。


众多梦想中赫然发现一张写着“中山大学”的便利贴。


我饶有兴趣地问那个孩子,你为什么想要报考中山大学。而她的回答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因为——我想变得和老师一样优秀。”


制作高考梦想树 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高考目标


五年回眸,动人传承


听着学生们唱着《再见》,脖子上挂满学生献的哈达,带着红肿的双眼,我走出教室。一个月前,学生们就一直在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走”,而今天我上完了孩子们的最后一节课。


临别前学生献上哈达


回到宿舍,翻开孩子们送我的一本用哈达包裹着的临别赠言,读着读着,我的双眼又模糊起来。


“感谢您在这段时间里教会了我们许多知识,也教会了我们怎样面对学习和未来。”


“我喜欢你认真讲课的样子,更喜欢你关心我们的样子,这就是感情吧!未来的路还很长,还要不停地往前走,您也要踏上学习生涯,我们也一样,这就是人生吧。”


“老师,您的耐心,您的乐观,您的爱心,您的微笑,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正能量。”


读着读着,又被这群孩子逗得破涕为笑——


 “还记得您刚来我们班时,踏进教室门就开始急促地讲课。看着您在讲台上,好像是因为高原反应而呼吸困难时,第一次我想笑话您,可日后……”


 “老师我们高三的那一天,您一定要来看我们哦!”


合上书本,打包行李,站在校门口,我把这份情感埋藏在心底。我们要走了,但下一届的队员已经启程。传承,是一个缓慢而美丽的过程。今年是中大研究生支教团来到昌都的第五年。从2014年到2019年,中山大学研支团先后派出了17名队员来到昌都一高,开展活动近百项,联系资源金额约四百万元,受惠人群近五万人次。“甘泉计划”、“淘孩子一个心愿”、“一对一助学”、“途梦课堂”,一个又一个项目被传承下来。


《小王子》这本书里说到,“正是你为你的玫瑰花所花费的时间,才让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是的,正是我们在昌都一高充实度过的时间才让昌都一高在我们的生命中变得如此重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我想,昌都一高就是对“终生难忘”这个词最好的注解。


“叮咚!”打开手机,微信发来消息。


“在吗,老师?”


老师一直都在!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药学院

编辑:杨新颖

责任编辑:赵雨欣

初审:何方

审核:谢金华

审定发布:晁炎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