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2岁当博导,36岁获“求是奖”,这位中大人分享了“开挂”的秘密

中山大学 2020-02-08

今年9月,由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的“2019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举行。孙逸仙纪念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士成,是该院首位“求是杰出青年学者”的获奖者,也是该奖在华南地区重启后的首位获奖者。典礼上的苏士成颇受触动,他打开手机,录下了几位领奖者的演讲。“年轻的科学家,‘不但要求是,还要求大是’苏士成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颁奖典礼上邵峰院士的发言。“‘更要苦苦求大是’,也就是要坚持做出我们的事业来。”


▲苏士成教授

当“浪漫主义的选择”遇上“九科连考”


谈起对从医的憧憬,苏士成提到了《急诊室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有挑战性,意义重大,”苏士成回忆自己在中学时对“医生”形象的印象,“负责的是拯救生命的事情”。顺理成章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苏士成选择了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每个医生学医的初心应该都是消除病人的痛苦吧。”这份初心驱使下缓缓铺展开来的漫漫学医路,被苏士成笑称为“浪漫主义的选择”。


然而,浪漫主义总会与现实狭路相逢,进入中山医学院后,繁重的课业与激烈的竞争一度让苏士成对自己的选择充满怀疑。本科阶段,医学院的不少课程都是双语教学。本就复杂的教学内容与纷繁陌生的医学术语,在语言的隔阂作用下难度陡增。


好不容易听懂了课程,来到期末,等待着的却是中山医著名的“九科连考”。两周之内,一鼓作气考完九门专业课,这是一个让每位中山医学子都倍感压力的传统。在如此紧凑的考试安排下,学生们必须密锣紧鼓地展开复习,恨不得一口气把一本本砖头般的专业书通通消化干净。“如果在考试期间到广州校区北校园的图书馆,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张桌子,上面一摞书,一个枕头和一些食物。”累了趴一下,过一会儿便连忙坐起来“啃书”,生怕耽误了复习进度——这便是“医学生期末复习图鉴”。


▲苏士成在实验室


不过,谈起那些让人倍感头疼的一个个术语、一场场考试,苏士成却是充满感激。在他眼里,本科阶段良好的外语训练,为他在国际会议上的表现平添一份自信。而医学生“总是不够用”的时间,则让他培养了自律、准时、负责的品质。进入职场之后,无论面对着如何紧张繁重的日程,他都能保持着几分从容。“至少是不怕了。”他笑言。


我对我做的事情都很感兴趣


苏士成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诊断课的场景。踏入病房、询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在真正与病人的交流接触中,他感受到了一种区别于获得课本知识的成就感:“一天下来,最大的感觉是,我真心喜欢这份事业。”


▲苏士成正在医院查房


大三时,苏士成加入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的团队。苏士成还记得宋教授在自己学习历程中的良苦用心:“第一次见面,宋教授一句‘今天先不谈学术,我们谈人品’令我印象深刻。”正是宋教授的指导,让苏士成的对从医的兴趣始终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后来,苏士成还惊喜地收到了宋教授自费购买的几本英文原版教科书。“那还是在零几年的时候。我自己查了书的价格,不便宜,就更加感谢老师的用心了。”


苏士成提到,宋尔卫院长反复和学生强调,一个医学研究如果没有临床价值就没有生命力,医生做研究必须从回答病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临床导向的理念,很早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苏士成在职业生涯上的选择——他选择的方向是防止乳腺癌复发转移,也就是与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作斗争。他介绍,在乳腺癌的疗法中,肿瘤免疫治疗有着较为稳定的治疗效果,副作用也更小。据了解,获得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正是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写入了我国“十三五”规划,是国际医学前沿和国家战略方向。“我们现在的研究,要强调‘三个面向’。”苏士成医生介绍道。


▲苏士成在进行实验


做研究,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作为研究者,苏士成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用自己有限的时间,践行“三个面向”可以说,这一让苏士成“真心喜欢”的事业,使他成为了“时间的吝啬者”。每日睡6小时、减少无谓社交、在上台手术前都还捧着笔记本电脑,利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休息时间阅读文献,或是制作演讲PPT,这都是苏士成习以为常的事。


▲苏士成在医院团委表彰大会上作专题分享


在苏士成的影响下,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成为学生们的必备技能。黄迪是乳腺肿瘤医学部外科医师,在大五开始跟随苏士成学习。如今,两人已是共事七八年的同事了。前阵子,以黄迪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自然免疫学》在送审阶段,收到了 “48小时内给出初步修改意见”的反馈。在宋尔卫院长的指导下,苏士成、黄迪和团队中的其他老师一起群策群力,马不停蹄地一一完成查找文献、修改思路等步骤,“用了一天时间,”苏士成回忆,“我们比要求的时间还提前了一点。”


转眼间,苏士成从医已近十年,但从他的工作状态看来,他对医学的热爱只增不减。他真心享受自己作为医生的生活:“我只是对我所做的事情都很感兴趣——对做手术很感兴趣,对科研很感兴趣,对教学很感兴趣,对带学生很感兴趣。”


在爱中,苦苦求大是


苏士成的日常包括科研、临床、教学工作等等,不可谓不忙碌。而家庭,则是忙碌生活里促使他前进的动力来源。


在苏士成看来,家庭和工作,并不应该是竞夺时间的对立关系,他认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夫人体贴,儿女懂事,家人对于他工作的无条件支持,让他能够带着更充沛的精力,踏踏实实地投入到事业之中。“晚上回到家,看到一对儿女坐在餐桌对面,就觉得充满能量。”感念着家人在行动和精神上给予自己的支持,尽管不能每天都按时下班,但只要时间允许,苏士成都会选择多多陪伴家人。


▲苏士成在进行手术


家庭之外,团队也是苏士成获得力量、不断成长的地方。接受采访的中途,苏士成接了个电话,那是同事委托他帮忙完成一场手术。受访当天,他本来便有三台手术,这下便成四个了。“这是常有的事。”苏士成说。对医生而言,如果手术安排到了傍晚,就很可能意味着得在深夜收工了。但苏士成介绍时,却举重若轻:“同事之间一向会互相支持。只要帮得上忙,就一定会协调去帮。”一通电话,多少突发状况都因为这样默契的协调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苏士成出席媒体采访会


32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6岁成为“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在苏士成看来,自己的前进的历程里,都离不开家人、团队、医院、学校的支持。家人是踏实的港湾,团队中是一个个亲密的战友,学校与医院的政策,则给了他和其他青年学者更多组建团队,并肩求索、求是的机会。“我认为现在学校的制度、医院的制度,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制度。”在苏士成看来,不拘年资、着眼成果的晋升通道,为科研型医生的培养、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同样的年纪,可能在其他的医院还不能招到博士生,但是在这里,我已经能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了。”


▲苏士成带领学生查房


对结束采访之后,还要为四场手术进行准备的苏士成而言,获奖似乎并未对工作节奏造成太大影响。“获奖大概就是给了我一个机会,见到了这么多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与这么多优秀的前辈有同辈们交谈。是一种见贤思齐的作用。”


苏士成偶尔还是会回头听这些颁奖典礼上的录音。他还把录音分享给了自己的学生。“‘求是,求大是,苦苦求大是’,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苏士成在“求是”颁奖典礼现场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林琳、毕晓瞳

鸣谢:孙逸仙纪念医院

编辑:赵嘉杰

责任编辑:冯天朗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