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扬帆逐梦,“三大建设”助推附属六院快速发展

中山大学 2020-02-08


2015年以来,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附属六院”)在“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引领下,以“三大建设”为契机,依托大项目,建设大团队,培育大平台,实现了医院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发挥优势立项目


实施大项目是“三大建设”的根本抓手,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就是建设大团队、培育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属六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科特色,围绕解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问题,设立获批了一批大科研项目。


2016年,李孟鸿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汪建平教授牵头的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获批立项;2017年,兰平教授和梁晓燕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获得立项;肖昕教授牵头的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获得立项;2018年,兰平教授牵头的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获得立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启动会


依托项目建团队


附属六院坚持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围绕优势学科发展方向,以承担大项目为依托,组建大科研团队,通过“发现临床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建立大团队与人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围绕解决医学领域重大疾病防治问题,根据医院学科建设发展需求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长江学者2支高水平团队,全职引进德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分子细胞肿瘤学系终身正教授李孟鸿教授。兰平教授入选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王磊教授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6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新增1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入选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12人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李孟鸿教授作为领军人才正式“入户”附属六院


附属六院将在继续推动胃肠消化疾病大团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围绕生殖泌尿及肾脏疾病、头颈外科和放疗两个方向组建大团队,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胃肠病学研究所


突出特色平台


附属六院坚持面向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以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整合临床研究中心、样本库、信息数据中心、期刊中心等支撑平台,重点打造“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大平台”。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111”基地,医院胃肠疾病样本库收集样本20余万份,并于2017年获得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批文;期刊中心拥有两本国内胃肠领域顶级期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和《中华炎症性肠病杂志》)和我国胃肠领域唯一的SCI收录期刊Gastroenterology Report。炎症性肠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不断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支撑。


2018年附属六院成功获得CFDA认证的干细胞临床研究资质(本次审批全国通过中心为72家,其中广东省仅10家)。2018年8月,实验动物中心一次性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现场评审,获得了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许可证,新增动物房面积520㎡,医院总投入超1000万元。


▲实验动物中心


随着科研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提升,附属六院在全国乃至全球胃肠领域的龙头地位和平台效应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三大建设”的实施提升了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各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新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崭新研究成果和产品不断涌现


邹鸿志教授团队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基于粪便基因检测的肠癌筛查试剂盒(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2018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国内首个肠癌筛查粪便基因检测项目新闻发布会


汪建平教授团队于2016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围绕结直肠癌功能保护问题,建立了一个标准、两项技术和一个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直肠癌保肛门功能、保性功能和保生功能关键技术体系。


▲汪建平教授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梁晓燕教授团队通过三年多从基础到临床的不断探索,于2017年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卵母细胞内注射自体骨髓细胞线粒体”技术为一患者改善了胚胎质量,行宫腔内胚胎移植成功妊娠并且B超下证实有胎心搏动,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并将这一治疗技术向全世界推广。 


附属六院牵头的全国15家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FOWARC 研究)研究结果,于2016年和2019年两次发表在国际临床肿瘤学领域最权威的杂志J Clin Oncol(IF=28.2)。研究显示,去除放疗后,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率并未受影响,但术后吻合口漏及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排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术后3年随访结果表明,“全量新辅助化疗”组与标准放化疗组相比具有相似的3年无病生存和3年总生存。该研究于2015年、2018年两次受邀在全球最大的临床肿瘤会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作大会口头报告。该成果被写入美国NCCN结直肠癌指南,显著提升了医院的国际影响力。


▲(左图)汪建平教授作为唯一中国代表在第5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结直肠癌口头报告;

(右图)王磊教授作为唯一中国代表在第53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结直肠癌口头报告


王辉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发现,无论腔内超声还是磁共振,对于直肠癌T分期和N分期的再分期诊断均不可靠,存在大量过度分期的现象,并指出提高影像学再分期诊断水平的迫切性。该研究成果在2019最新版的直肠癌NCCN指南中获得引用。


2015年以来,附属六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影响因子10分以上SCI论文8篇,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ncer Cell, Gastroenterology, Gut, JAMA Oncology, Nature Micro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



当前,中山大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附属六院将立足学校新时期的良好局面,继续以“三大建设”为抓手、以科研创新带动医院全面发展,对标国家医改政策的新精神新要求,尽早实现将医院建设成为专科特色鲜明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国内前列、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医院,胃肠疾病国际临床与科研中心的战略目标。



推荐阅读


--- iSYSU ---
来源:附属第六医院
编辑:张露
责任编辑:黄子明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