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教学成果奖丨立足“三协同、四联动”,法学院探索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山大学 2020-09-14


编者按

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揭晓,我校喜获佳绩,获奖总数位居广东省高校首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育教学成果的引领作用,推广我校教育教学获奖成果的交流应用,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力提升,我们开设“教育教学成果奖”专栏对获奖成果进行宣传,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学院积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探索和实践“三协同、四联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项目先后荣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展示了法学学科新颖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主体协同,拓宽人才培育领域


法学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联合粤港澳三地的法律部门或专业机构大力探索实践教育新模式,开创全国独有的“示范法院实案诉讼”课程,将法律实践教学由模拟提升至高仿真度的实战训练。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法官指导学生组成合议庭主导诉讼进程,原告组、被告组以及第三人组则由若干资深律师分别独立指导,以现实未决民商事案件为教学案例,通过全链条诉讼过程和复盘等措施实现“讲、辩、写、练”四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融通。


2017年至2018年,法学院先后两次举办“示范法院”模拟诉讼。粤港澳三地的法官和律师,依据“一国、两制、三法域”各具特色的实体法和诉讼法,采用“同一案例、三种审判”的模式进行模拟庭审,学生现场体验、比较三地民事审判的共性与差异。这一开创性的活动令法律实践教育的厚度和广度得到新发展。


▲法学院示范法院实案诉讼活动现场

(来源:法学院)


整合教学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联动


实践是法学教育之要。学校于2002年成立法律诊所,为学生提供接触和处理真实个案的机会,锻炼法律实践操作能力。17年来,共有892名学生参加法律诊所活动,每年从中受益的劳动者不少于500 人次。法学院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筛选、推荐学生参与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理律杯等国际性或全国性专业比赛;成立端木正法学基金等校友基金,选拔、资助学生赴国际金融公司(IFC)、国际海洋法法庭(ITLOS)等国际组织实习,获得有关国际组织高度评价。学院通过这些多元化实践教学板块,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团结协作能力。


▲中山大学代表队获2018年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一等奖

(来源:法学院)


双向交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教学的关键。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与校外实务部门人员交流互动制度,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的通知》,学院自2013年起选聘各级法院、检察院等法律实务部门中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良好职业操守的专家兼职或挂职任教,选派较高政治素质和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近年来,已有7位来自广东省检察院等部门的专家来法学院兼职任教,学院亦选派8位教师赴实务部门挂职。


2010年以来,学校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合作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联合设立国际海事法律研究基地;与广东省司法厅等机构建立实习基地。上述教研教研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院与法律实务部门的沟通,满足实务部门的需求,建立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最高人民法院与学校合作共建国际海事法律研究基地

(来源:法学院)


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法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专业素养、专业外语水平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使法学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学院学生代表队先后荣获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国际决赛冠军、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同志、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黄进教授等先后到访学校,高度评价我校法学教育的传统与特色。2020年,我校法学学科在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为151-200,中国大陆地区共10所法学院校进入世界200强,中山大学法学院位列第9名。


▲教育教学成果奖丨以“数字治理”为统领 以“三个面向”为支撑 培养新时代治国理政人才

教育教学成果奖丨精准定位,“MINE”系人生,我校生物学新生综合素养教育新范式初显成效

教育教学成果奖 | 以“理科基础、专业应用、全球视野”为支点,我校心理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 iSYSU ---

来源:法学院

编辑、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何方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