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个融合|培养未来空天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山大学 2021-09-23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航空航天学院全面推动“五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空天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学院顺应学生成长规律,遵循“以育为本、立德为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航空航天科技文化节开幕式

(来源:航空航天学院)




德育与智育融合


在课程思政方面,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学院不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学院教师个人成长经历开展课程思政,在《空间科学基础》《天文学基础》《飞行器结构动力学》等多门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国航天发展史、“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思政元素,夯实了同学们投身航天事业的理想信念。在基础力学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不断发掘力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及责任意识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力学发展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院展开力学结构展示活动

(来源:航空航天学院)


学院以专业为载体,结合航空航天专业、力学专业的特点,挖掘其德育元素。学院开展思政第一课、科技大讲堂、手工废品制作大赛等党建和团建活动,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与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学院以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主动适应航空航天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紧扣国家发展需求,突出重基础、宽口径、强应用,求创新的特点,发挥学科支撑优势,加快两个专业的内涵提升与交叉融合。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学院通过基础阶段大类培养、专业阶段课程互选、毕业设计和读研深造跨专业、跨学科互选的手段,积极推进两个专业、两个学科间的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学院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展力学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


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积极拓展学生和学科专业覆盖面,夯实拔尖培养基础,探索优化选拔和培养的机制。


在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学院采用教师团队教学和项目牵引的方式,与专业理论课程配合,开展团队式教学模式,探索解决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两张皮”问题的新路径。




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教学相长,让学生更多参与科研实践,是人才培养工作极为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科研也是对学院及各科研团队科研力量的重要补充。在各类科研项目中,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也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任务。


学院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

(来源:航空航天学院)


学院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已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下一步还将推动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推动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常年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学院也将推动落实全程学业导师制。


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方面,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本科生课程均开设有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如《航空航天技术进展》和《近代力学的基础和前沿问题》,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支持和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如吴嘉宁副教授每学期均更新课程内容,将其最新研究成果加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方面,学院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高水平教材,要求教材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2020年,学院教师出版了3部专著,部分教师的专著入选学院的教材专项经费资助计划。学院教师还积极拓展多媒体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料的建设,如建设科普性质的视频教材,开展MOOC建设,建成基础力学试题库等。


学院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落实科研实验室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根据实习单位实际工作需求凝练实习项目,开展研究性实习,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学院目前保障所有的研究生都拥有实验室工作位、工作台。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提升学生工作场地的条件,加强本科生实验活动场地的规划和建设。


学院还建立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学生参加课外科研训练达到了一定比例,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学院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全部都依托实际科研项目开题。在研究生的奖助金评定等工作中,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作为重要的指标依据。通过各种举措,提升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全面提振学生精神面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贯通的培养模式,可以让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拥有充分的培养周期。学院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造:


在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方面,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绘制课程地图,统一课程编码,在本科阶段第6-8学期设置了16门研究生前序课程供学生选修,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研究生课程。设置力学结构创新设计、小卫星、小火箭和无人机等综合实践课程,采用教师团队教学和项目牵引的方式,按3个学期分阶段实施,激发学生探索科研问题的热情,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学业辅导中进行价值引领,学院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2017级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达88.6%。


学院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摸底掌握学生升学意向,开展保研分享、考研辅导、出国深造分享会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紧密围绕“两升(入党申请率、升学深造率)两降(事故率、挂科率)两保(保质量、保安全)”扎实开展工作,努力推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不断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坚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青马学堂、党章学习小组,提升学生入党积极性。通过构建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和学生班干部五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筑牢全方位安全防线,确保学生安全。


学院致力全方位营造“人心向学,择优而从”的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多方举措,如举办考研和出国深造分享会,运用新媒体展示优秀升学学子风采,树榜样、立标杆,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促进升学深造。学院有组织、有规划地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详尽分析,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点,提供精准的学业帮扶。另外,通过打造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航空航天科技文化节,营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牢记肩负使命,发扬航天精神,为建设航天强国奋发读书,砥砺奋进。


五个融合 | 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个融合|扎实推进“五个融合”,努力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五个融合|培育创新之才,铸就生命之魂


--- iSYSU ---

来源:航空航天学院、教务部

责任编辑:邱淇

初审:孙琛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