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次公开!请铭记中大这444个名字……

传承红色基因的 中山大学
2024-12-03

SYSU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

百年来,我们风雨兼程,笃行不怠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弦歌不辍,硕果累累

南天一柱,为国栋梁

振兴中华,永志不忘

建校百年,是里程碑,是新起点

学校特推出“校史里的中大”栏目

带你重温中山大学百年峥嵘

从中感悟百年办学精神

为迎接下一个百年积蓄磅礴力量



1924年1月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广东高师礼堂召开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大会闭幕后,为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

孙中山先生合广东高师、法政、农专三校

创办国立广东大学

形成大革命策源地的文化教育中心

在国共合作的进步环境下

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和中大的创建

倾注了巨大心血

注入了进步和革命的精神基因

学校文明路校本部鸟瞰图。大革命时期,学校的礼堂、操场等是国民革命的重要发生场域,见证了各种革命活动的酝酿与发生。


1927年4月15日

“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广州爆发

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党广东当局反动派推行“清党”

国立中山大学特别党部公开

应开除学籍或职务之有证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进步师生444名!

占比接近当时在校师生四分之一

1926年《独立青年》创刊号

《广大风潮与赤化》一文记载

时人视中大为

“赤化中国教育的先声”





这份“红色名单”何以被发掘?

2022年以来,校史专项团队开展

大型校史资料汇编(1924-1950)工程

截至目前编纂了3000余万字资料

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校史…

也正是在此过程中

校史团队发现了这份宝贵的名单

近期,经辨识、对比与考证

最终查实名单上共有

444名中大革命进步师生


今天,在党的103岁生日之际

我们首次公开这份红色名单

让我们细数这段历史

从党史、校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刊于《国立中山大学日报》中大特别党部改组委员会列送国民党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应开除学籍或职务之有证CY(共青团)份子的名单


名单里的共产党员

444人的名单中

大多数是革命进步师生

但熟悉的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亦不在少数

包括熊锐、毕磊、叶浩秀、陈铁军

柯麟、徐彬如、区梦觉、王若怡等人

熊锐

(1894-1927)

广东梅县人

1922年先后加入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共旅欧党组织

1925年接周恩来通知回国参加国民革命

1926年担任国立广东大学专修学院教授

文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

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

广东省立中山中学校长等职务

在中大任教期间

他致力于宣传

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讲授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史

并聘请进步教授

郑伯奇、穆木天、刘侃等到校任教

1927年4月被捕

在南石头监狱

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秘密杀害

1926年4月13日,熊锐出席筹备中山大学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毕磊

(1902-1927)

湖南省澧县人

就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

国立广东大学史学系

192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国立广东大学学生会主席

1926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

国立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广州学运和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

曾受党组织指派,负责与鲁迅联系

1927年4月23日

在广州南石头监狱英勇就义


叶浩秀

(1903-1928)

广东梅县人

1923年保送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广大党支部书记

中共广宁县委书记

中共广东省委特派员等职

1928年,中共广东省委派出叶浩秀

赴汕主持召开东江、潮梅武装暴动会议

因军警包围会场

叶浩秀跳楼牺牲




陈铁军(1904-1928)

原名陈燮君

1924年秋考入国立广东大学

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担任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秘书长

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

1926年10月,国民党广东省党部

与中山大学特别党部创办

高等妇女运动人员训练所

邓颖超担任所长

陈铁军主持日常工作

邀请熊锐、萧楚女、于树德等人讲课

培养了一批中共妇女干部

大革命失败后,受中共党组织派遣

陈铁军假扮成周文雍的妻子

在广州建立中共地下市委机关

由于叛徒告密

1928年1月27日

陈铁军和周文雍同时被捕

同年2月6日,他们被判处死刑

二人在行刑前留下珍贵合影

被后人称颂为“刑场上的婚礼”

陈铁军(右)和周文雍(左)就义前在狱中合影




柯麟

(1900-1991)

广东海丰人

1920年考入广东公医大学

1924年加入共青团

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7月

柯麟在周恩来的指导下

发动收回外国人控制的

广东公医医科大学教育权运动

并使之成为广东大学的医学院

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后

他以医生身份不顾个人安危

掩护转移了大批进步学生

同年12月11日

任第四军后方医院副院长

随军部返回广州后

毅然参加广州起义

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广东公医学生向政府请愿收回公医归并广大合影




徐彬如

(1901-1990)

1925年考入国立广东大学

192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担任中大党总支书记

粤区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

1927年转移上海,参加中央军委工作

后长期战斗在党的统战前线

徐彬如关于在中大任党总支书记的回忆


早期广州党组织的中大力量

大革命时期中大革命师生如此众多

其源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

马克思主义便在风气开通的广东传播

广东高师、法政、农专等中大前身院校师生

作为当时广州共产党的主要力量

活跃在中共华南早期党组织及外围组织中


1920年下半年

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成立

杨匏安、阮啸仙、刘尔崧等数十人参加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1921年1月

陈独秀在广东公立法政学校进行演讲

对于社会主义各派进行阐发

宣扬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以《社会主义批评》为题在广东公立法政学校演讲


1921年3月

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

其发起者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谭平山

以及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谭植棠、陈公博

谭平山(1886-1956),广东高明人。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谭植棠(1893-1952),广东高明人。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任广东法政学校教员。


1923年6月

广东青年团领导成立

外围学生组织“新学生社”

成为大革命时期

党在广东开展学生工作的主要阵地

广东高师的赖玉润、蓝裕业、毕磊、

徐彬如、饶君强、张穆等

广东法政的沈厚堃、郭寿华、林丛郁等

广东公医的柯麟、苏家麒、郭信坚等

都是新学生社的中坚骨干成员

  《新学生》创刊号、郭寿华关于新学生工作情况的报告


1926年1月

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党支部

饶卫华、叶浩秀、徐彬如先后任负责人

党员人数约60至70人

1927年1月设立党总支部

负责人为徐彬如


中共中山大学总支编印的内部刊物《支部生活》


饶卫华(1906-1996),广东大埔人,曾任中共广大党支部书记。1938年与尹林平、饶彰风共同组建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委,是中共隐蔽战线领导人、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交通总站站长。


陈修良(1907-1998),浙江宁波人,曾任共青团中大支部团小组组长。长期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为“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与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破裂,坚持斗争

为应对国共合作破裂

中山大学幸存的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部分革命学生

毅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坚持与反革命派进行斗争


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翌日

校友赖玉润与杨匏安等在广大二巷召开

广东区委紧急会议

决定发表由赖玉润起草的

《中共两广区委反抗反革命大屠杀宣言》

9月,赖玉润配合南昌起义军开展武装暴动

成立汕头市革命政府并担任市长

后任广州市委宣传部长

参加领导广州起义

赖玉润的回忆录《在广东革命洪流中的一段回忆(1922-1927)》


1927年4月22日

中共广州市委成立

校友吴毅任市委书记

1928年在筹备第二次广州起义时不幸被捕

不久英勇就义

四川忠县吴毅故居


大革命失败后

校友古公鲁、古大存

郑天保、胡一声、罗明等

从事武装起义

建立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郑天保(1903-1971),广东梅县人。1926年入读国立中山大学。历任共青团中大支部书记、梅县丰顺工农红军第十团团长、中共东江军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军委书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队长兼参谋长等职。



据广州党史研究专家曹直先生统计

中大革命师生在这一场反革命政变

及广州起义中牺牲的人数

能查证姓名的共37人

其中教职员4人

教授熊锐、理科职员刘秀文

卫生部职员苏家骥、护士陈伯华

学生33人

敖昌骙、毕磊、陈辅国、陈海滨

陈嗣炎、邓季浦、甘吉杰、何鸿柱

洪灵菲、黄承先、蓝裕业、李锡兰

李应兹、刘启贤、卢福懋、罗其屏

欧阳继统、欧阳业瀛、彭德禄

区夏民、邵贞昌、吴炳泰、吴笑梅

杨承炳、叶浩秀、余创志、余冠英

余世杰、袁德韵、张兴、张肇志

郑作贤、邹师贞

国立中山大学礼堂,曾悬挂“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标语。



此后,在革命低潮中

中大革命师生虽遭到了反动派的残酷迫害

但是革命火种始终没有熄灭

仍以隐蔽形式坚持革命立场

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这份红色名单

它承载着大革命时期中大人

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印记

鼓舞着一代代中大师生

积极投身伟大的革命、建设事业

主动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不断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中大故事



▼ 今天,致敬百年校史里的“她”

▼ 你可知中大校徽里为何有一座钟楼?


一份161年前的马克思的手稿,珍藏在中大……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文案:肖胜文、张诚、胡栩华

专家顾问:曹天忠教授

片源于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档案馆以及网络

排版:冯贤哲

一读:吴立坚

初审:冯贤哲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