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续19年的坚持,中大为何会与广西阳朔双向奔赴?

立志做大事的 中山大学
2024-12-03





SYSU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今年中山大学将迎来世纪华诞。走过峥嵘百年,今日的中山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为让广大读者真正走进中大、体验中大,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宣传技能提升和自我成长,值中大世纪华诞来临之际,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特策划推出“校园体验官”融媒体项目,招募“校园体验官”,亲身体验报道“今日的中大”。


第一期,我们招募了4位校园体验官,奔赴广西桂林阳朔,跟拍在阳朔实地开展调研的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师生。一起跟随体验官的镜头,去看看中山大学与广西阳朔的故事。





“你好,我们是来自中山大学的学生,请问能耽误您几分钟,帮我们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吗?”


在游人如织的广西桂林阳朔,有一群来自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大学生,正抱着一沓问卷,四处寻找游客、业主,开展实地调研。


旅游学院学生正在采访景区导游


看似是“暑假作业”,实则是桂林阳朔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监测与暑期实习项目,涉及到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学者、大学生、外来投资者、国内外游客、本地居民等多方参与。


今年,是该项目开展的第19年。




长达19年的双向奔赴


中大的学生,来阳朔,究竟在做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参与联合国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工作


这段故事,还从上世纪讲起。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素以山水秀丽闻名中外。凭借一方青山绿水,阳朔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1973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桂林市为首批对外开放旅游的城市;1982年,阳朔确立“旅游立县”战略,成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


桂林阳朔的山水


来的外国游客多,当地很多摆摊做生意的百姓都会讲英语,还有不少当地人与外国人缔结了婚姻。


阳朔县文化广电体育与旅游局原局长刘洪发介绍,阳朔旅游的一大特点便是国际化程度很高。此外,因旅游产业发展得早,当地有不少旅游现象,非常适合做旅游研究。


外国人积极参与旅游座谈会


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还吸引了旅游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比如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和当时仍在攻读博士的孙九霞教授。2002年,保继刚教授到阳朔进行遇龙河旅游规划时,便萌生在当地设立中山大学社区旅游研究基地的想法。同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3年,已改名为“联合国旅游组织”)也关注到了这个旅游胜地。


2005年7月26日,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大力推动下,世界首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在阳朔正式设立,并于2009年10月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阳朔长期可持续发展监测工作正式启动。


2010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依托中山大学成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由中山大学旅游发展规划与研究中心负责其具体技术工作的开展。该中心直接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的监督与指导,负责中国乃至将来的亚太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的管理与监测等技术工作,以保障监测工作持续、全面、有效地进行。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阳朔观测点


“当时,原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世界旅游组织原亚太部主任徐京,还有我们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几方一拍即合,才有了联合国旅游组织在中国的首个旅游观测点。”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认为,这一行动,是中国学界、政界与国际组织达成“多赢”合作的典范


孙九霞,现在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教授,更是旅游学科领域全国知名的专家。而她初到阳朔时,还只是博士生。二十余年的参与,孙九霞教授见证了阳朔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孙九霞教授带着学生调研阳朔当地一家民宿


旅游的可持续性问题,是一个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短周期容易有强波动,必须要坚持长周期观测、判断与研究,才可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自2006年8月至今,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已经成功完成了阳朔2006-2024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每次监测都包括对国内外游客、业主、员工、社区居民五类人群的调研,监测区域主要以阳朔县内的重点景区及周边村镇为主,重点调研兴坪古镇、阳朔西街、十里画廊(月亮山)、遇龙河、世外桃源、印象刘三姐等具有代表性的成熟景区。监测活动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的充分肯定,推动了阳朔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起,每一年的监测活动,孙九霞教授都坚持带队


“孙老师就是在阳朔成长起来的,也是我们的骄傲。”阳朔民宿经营者陈秀英骄傲地说。事实上,阳朔山水滋养长大的本地人陈秀英,也是阳朔旅游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


陈秀英在接受采访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保继刚教授时,我还在县政府负责旅游宣传。有次开会,保教授提出反对引进大规模企业,提倡要给当地的中小企业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在这片灵秀天地间慢慢成长起来的’。”陈秀英说,保继刚的话给了她很大的信心,也让她更加信任保继刚教授的专业素养。后来她开起民宿,转变了身份,不变的是对阳朔旅游产业的关心关注,并一直和中大旅游学院保持着密切联系。  


今年的座谈会尾声,陈秀英唱山歌


来我这的外国游客都说:‘You are rich!’我们本地人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要好好珍惜和利用。


陈秀英身上反映出的,是阳朔旅游产业的另一大特色——社区主动参与。阳朔当地人参与旅游产业的比例和积极性很高,政府和百姓都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


每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监测团队都会联合阳朔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组织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内外的旅游从业人士共同研讨。当地村民、民宿老板、文旅局工作人员等,都积极参会、热烈发言,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座谈会上,旅游学院学生认真做好记录


这场阳朔与中大的“双向奔赴”,长达19年,仍在持续。目前,已有累计超过280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师生参与监测活动,累计发放超过17000份游客问卷和社区居民问卷,给联合国旅游组织和当地政府提供中英文报告近150万字


第一期“校园体验官”团队与旅游学院监测队伍合影


每日三问,究竟问的是什么?


 你想好今晚要提的3个问题了吗?

 还要再打磨一下,好紧张!


事实上,在阳朔,完成问卷调研并非学生们唯一的任务。每天晚上,带队老师孙九霞教授会主持汇报会。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每天在调研任务之外,都必须在会上提出3个不一样的学术问题。这,被大家笑称为“每日三问”。


提出三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达标并不容易。


“这三个问题不能停留在表层现象,一定要具备学术性。”孙九霞教授对“每日三问”的严格要求让不少同学“瑟瑟发抖”。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会议,报名来阳朔之前就听闻了孙老师的‘每日三问’,一直都很紧张。”一位旅游学院的本科生告诉我们。


师生在汇报会上热烈讨论、共同学习


如何问出好问题?


不能总纠结于发放问卷,还要主动采访调研对象、用心观察当地的旅游现象,挖掘出一些有意思的研究话题。除此之外,还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出发调研前,孙九霞教授总会再叮嘱几句,给学生传授经验。一位中大旅游学院的研究生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慢慢掌握了技巧,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那么,每日三问,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果只是完成调研,学生得到的锻炼并不充分。”孙九霞教授说,她提出“每日三问”,是想以实践来育人,力求教会学生怎样“把研究做在大地上”。


旅游学院学生与当地民宿老板进行访谈


白天学生都在访谈、发问卷,其实是一个获取大量信息知识的过程,但还需要自己去提炼、思考、升华,转化为学术。每日三问,便是想督促大家及时思考。


孙九霞教授介绍,学生虽然偶有抱怨,但其实这么多年,没有一位学生达不到要求。这也给了她继续推行“每日三问”的信心。


“有些学生一学期都没有举过一次手,也不怎么主动动脑筋。”当到了阳朔,学生不得不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才能顺利完成“每日三问”。


汇报会上,孙九霞教授会认真听每一个问题,评价学生的思路。“每晚3-4小时的‘恶补’,比我们上一门课、考一门试收获都多。”学生说,虽然辛苦,但都值得。


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与民宿老板进行深度访谈


旅游专业,怎么学?为什么?


“得知自己被调剂到旅游学院的时候,我愣住了。后来师兄师姐告诉我,旅游专业不是培养导游,我才安心。”采访中,旅游学院一名学生和我们分享了她当年被录取后发生的“小彩蛋”。这令人啼笑皆非的几句玩笑话,也让我们知道,大家对于旅游科学及有关专业的“误会”有多深。


旅游专业,一定要会发问卷吗?是毕业后出来当导游吗?


当然不是。肯定不是。


旅游学院学生正在采访阳朔当地村民


一般人会觉得旅游专业很简单,入门门槛很低,恰恰相反,它对研究者和学习者的要求都很高。


孙九霞教授认为,旅游研究需要研究者对社会面貌、国家政策、行业业态等方方面面有深入见解,这就需要对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所涉猎,提升自身的跨学科素养,否则浅薄单一的理论不足以指导复杂的现实


孙九霞教授自己便是很好的例子。她从人类学“跨界”到旅游管理,并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知识边界。现在作为硕博导师的她,常常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鼓励学生多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分享感悟体会。


“旅游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若只是在室内坐着,根本学不到旅游学科的真谛。”以阳朔为例,中大的师生每年都要来到当地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的产业占比、发展面貌,才能提出有效建议。


旅游学院学生向阳朔当地村民了解情况


“社会现实不会完全按照教材说的那样去发展,因此需要去实地探究背后的原因。”


要学懂旅游,就必须走到真实世界中去。旅游学院会组织不少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做臻于至善的笃行者。


旅游学院学生参观调研阳朔世外桃源景区


另一方面,在锻炼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外,孙九霞教授还希望,学生能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做人处事,提升个人涵养。


大学不能只教理论知识,还要培养能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那首先就要能融入这个社会。


几天的训练下来,不少学生也从一开始的照着问卷念题目,到后来能和访谈对象热聊,不再拘谨和局促不安,而是收放自如。孙九霞教授的研究生更是如此,导师的一言一行和严格培养让他们做事稳重妥帖、周到细致。“我希望他们不仅能做好学术,更要学会做人。”


孙九霞认真听学生汇报



向远处眺望,湛蓝晴空下,目之所及的全是形态各异的石山。在一簇簇凤尾竹的装点下,漓江如一条碧绿色的丝带,在石山群中静静蜿蜒至远方。


阳朔遇龙河景区游人如织


1921年11月29日,孙中山行经桂林阳朔,向阳朔各界人士发表演讲《实行三民主义与开发阳朔富源》,号召阳朔各界人士“知而开发之”,利用石灰岩地貌的资源条件以施“致富之术”。


阳朔县城中的孙中山纪念堂


近百年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师生来到阳朔,与政府、联合国组织等多方合作,为该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一代代中大人铭记于心、身体力行。




最后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体验官们有何感想~



校园体验官有话说

这是“校园体验官”项目的第一期。我们来到了广西桂林。孙九霞教授的博士生一早就在等候我们。从线上联系到线下见面,孙教授和她的学生都特别照顾我们,帮我们敲定了食宿安排、联系引荐采访对象等等,全力在配合和支持我们,让我们有点“受宠若惊”。


7月的桂林,熙熙攘攘,暑热难消。我们在跟拍调研旅游学院学生时发现,原来发问卷也不是一件轻松事,遇上配合的游客或业主,调研会相对顺利。但实际上,总有敷衍的填写,总有听不懂的方言,他们需要用更多的耐心与技巧去应对。


同样的,做报道也并不是一件轻松事!第一天结束,我们都发现脑力和体力不太够用。怎么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有些素材漏拍了怎么补?写作时大家思路“打架”怎么协调和取长补短?这一路,我们“跌跌撞撞”,快速成长。


读过的报道、听过的传闻,都不如亲眼看看、亲身体验。我们非常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能认识、采访和报道这样一群令我们记忆深刻的师生,也能深度体验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


很高兴能成为校园体验官,能用我们的纸笔讲述出一个故事。下一任体验官,你们也要加油呀!

校园体验官们在采访拍摄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中大故事


▼跟着中大人一起走出大山,去看《海的样子》


▼农学+计算机+生命科学,他走出了一条“新”农科之路


▼中大尚元君,高原送光明!



--- iSYSU ---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鸣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采写:方东妮 朱嘉豪 邱清萌

摄影:方东妮 廖雅芸 叶宇轩

排版:廖雅芸

一读:卢旖维

初审:邱清萌

审核:孙耀斌

审定发布:黄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