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明伦:乡间人物系列之一 老先生

2016-05-21 王明伦 文学沙龙



        作者简介:王明伦,男,1960年生于青岛崂山,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青岛市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先后在《海鸥(青岛文学)》《黄河诗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星星》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散文诗、散文入选《中国散文诗大系(山东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精选》《青岛诗选》《青岛散文选》《青岛60年文学作品选》及各种年度选本。民间文学作品收入《崂山民间故事全集》《海洋民间故事》等书。


乡间人物系列之一


老先生


        在我们那一带,老先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因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且又以字行世,以至于很多人连他的辈分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了解他的底细了。

        先生幼时家境殷实,再加上天资聪慧,念书一直念到师范毕业。这在民国时期的农村里,已算是很高的学历了。当时正逢战乱,先生胸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却不幸在战场上被炮弹炸伤,导致一条腿终身残废。伤愈后先生回到家乡,在县城里开了一个书店,所营书籍涵盖古今中外,颇为文化人所青睐。一时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随着声名鹊起,老先生慢慢地步入仕途,先是被推举为民众代表,接着又当选市参议员,每日出入酒店官衙,相交者均为豪门权贵。

        这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就在先生担任市参议员期间,一位富商的儿子失手伤人致死,眼看性命不保,偏偏受害者也是一方权贵,更是得理不饶人。富商找了很多名流都无法将事摆平,无奈之下求助于他。先生古道热肠,反复奔走,尽力斡旋。受害方碍于先生面子,最终接受了金钱赔偿,不予追究,使得富商保住了三世单传的香火。事后富商一家感激涕零,视其为再生父母,见先生年近三十仍孑然一身,非要将女儿许配与他。先生自知地位虽显赫,但非健全之躯,虽百般推辞,但难却富商盛情,最终抱得美人归。一位当年曾前去贺喜的老者告诉我说,婚礼是在本市最大的一家酒店举办的,场面非常隆重,全部吃的西餐。那些地位不高的来宾送上贺礼后只能悻悻走开,因为宴席厅里根本没有他们的位置。

        富商千金怀着报恩之心嫁给先生,婚后二人倒也琴瑟和谐,没几年便添了一双儿女,但这种美满生活仅维持了十几年。到了内战后期,国内形势渐已明朗,先生是何等精明之人,见状即急流勇退,毅然辞去一切官职,告老还乡当了一个普通农民。先生知道与千金妻子只可同富贵无法共患难,于是主动提出了离婚。他儿子当时已十几岁了,长得一表人才,见父母已无和好的可能,便选择陪同父亲回乡务农,女儿则跟随她母亲留在城市生活。先生的儿子天分极好,出口成章,过目不忘。据说他的课本都是学完一页即撕掉一页,仍倒背如流,很快便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学校设在离村子有三十多里远的县城,当时正值三年生活困难时期,天灾人祸,粮食几近绝产。为让儿子能够安心读书,先生将自己的生活水准降到了最低。没工夫拾柴禾,就去捡民兵挖坟墓扔掉的棺材板子回家烧,煮一锅地瓜野菜粥能连着吃好几天。先生把仅有的一点地瓜干和舍不得吃的几个菜团子攒起来,每周给儿子送到学校里去。为了节省几毛车票钱,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拖着一条瘸腿赶三十多里路,见到儿子后赶紧往后返,这样可以不耽误下午干活挣工分。

        先生的儿子读到高三时,因成绩优异,学校要保送他上大学,并且提供了几所高校让其选择。但爷儿俩都心高气傲,不为诸种优惠条件所动,决心凭自己的实力考上名牌大学。但正当全力冲刺时,文革爆发,大学不再招生,回乡务农成了惟一的选择。村干部爱惜人才,将先生的儿子安排到村里的技术队中。可惜天妒英才,由于心情落寞,再加上生活条件太差,先生的儿子不幸患了肝炎,后转化成腹水,待送进县医院时已病入膏肓。住院期间,先生的前妻曾领着女儿来看望儿子,并留下一笔钱,但被先生断然拒绝了。儿子的同学们闻讯来医院探望,痛哭之后自发捐款,也被爷儿俩一一谢绝。最终医生回天无力,他儿子死时只有十八岁。

        遭此变故后,老先生已心如止水,日子过得越发简单。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靠在生产队里干农活挣工分养活自己,一日三餐则跟随寡嫂和侄子同吃。先生从不与人讲自己辉煌的过去,而对于先生的历史,年轻人只能从他那与众不同的讲话语气中揣摩出几分。比如困晌觉他称为“午休”;打平伙儿他说“聚餐”;还有晚辈们与他打招呼他答应“奥”,而不像众人那样说“哎”。

        先生虽年逾花甲,但干活非常卖力。半头晌或半过晌时,按惯例会停下来抽袋烟喝口水,称为“歇歇”。但先生从不休息,任凭众人怎样劝说,他仍按部就班照干不误,因此每年都会被评为先进分子。临近改革开放那几年,村里到了年终也会搞些物质奖励,给每位先进个人发十元二十元钱。先生领到奖金后,总是悉数将其买成香烟糖果散发给大家,让众人与其同享荣誉。

        等到分田到户时,先生已到了风烛残年,虽然熬到了好日子,但年轻时的许多抱负已无力去实现。过春节时,他在自撰的对联中表达了这种遗憾。那副对联洋洋洒洒上百字,让见惯了四言、五言春联的人们大为惊奇,从此知道原来春联还可以写成这样。

        岁月不饶人,虽然干庄稼活已力不从心,但先生仍不想吃闲饭,于是古稀之年重操旧业,在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上摆了一个书摊,亦售亦租,兼营各种文具。不过这倒苦了先生,七十多岁的人,每周都要坐上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市里去进货,用布袋装上七八十斤重的东西背回来。虽然每笔生意也就赚个毛儿八分的,但积少成多,收入还算不错。干了两年,便帮助侄子翻新了旧房子。新编的县志中有与他相关的条目,有人找他刨根问底,先生答曰:“还提那些陈年旧事干什么!”一笑了之。一个曾风光无限的官场人物,回乡后其心态竟能如此淡定,难能可贵。

        先生走得很突然。天黑的时候,他开始收拾书摊,等着侄子来接他回家吃饭。就在起身的时候,竟突然倒了下去……

        先生走了已经有二十年了,至今村里人提起先生来,对他的为人,他的学识,还啧啧称赞不已。


↓↓作者往期文章导读

王明伦:小镇风情录

作家王明伦:阿里山中观神木


合作交流QQ:241618280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投稿邮箱:241618280@qq.com
【文学沙龙】投稿必读   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