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宪柱故乡生活摭拾系列之三:那山,那水,那乡情

2017-08-14 曾宪柱 文学沙龙

故乡生活摭拾系列之三(散文)

那山,那水,那乡情

文图 / 曾宪柱



       作者简介:曾宪柱广东梅州客家人,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岭南文化教学研究,有诗文散见于各媒体。



       岁月不居,记忆不老。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久居喧闹的城市,自然勾起斑斓的儿时记忆。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山路,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亲人,依然刻留在脑海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岁月流逝,如白驹过隙,物是人非,儿时伙伴也已白发苍苍了,唯有故乡的青山不老,河水长流。

       故乡在我心里、情里、梦里,那是永远的的思念,精神的家园。淡淡的乡愁始终滋润着我的情怀。

       小时候在故乡居住,开门见山。屋前是山,屋后依然是山,屋前有门岭山,屋后有大嵋山,玳瑁山。山,让我梦绕魂牵,我曾在《梦游玳瑁山》里写道:

       昨夜做一梦

       梦登玳瑁峰

       纵览峰峥嵘

       万壑作竞秀

       云海死飞瀑

       岚蒸腾霞雾

       胸怀揽山峰

       万事皆可容

 


       我对山情有独钟,因为我是故乡农村大山怀抱里长大的孩子,走进山里就像拥入母亲的怀抱。山,是生活的资源,儿时的乐园。小时候,我们曾经结伴进山拾柴火,採野果,割野菜,放牛嬉戏。春天,野花满山芬芳,我们入山採酸藤果;秋天,上山摘山稔子;初冬,登山摘棠梨。 山,带给孩子们快乐,更带给孩子们岁月中成长的葱绿的希望。

 


       通向大嵋山、玳瑁山有一条长长的长岗石阶路,这条几千级的上山石阶路,始于何时铺设,已无从考证了。记得,最后一次走长岗石阶路是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九七七年)十月,我们兄妹背着行囊,挑着被帐,带着煤油灯,翻山越岭,去岐岭皇华中学参加高考。自此,再也没有走过这条梦绕魂牵的石阶山路了。

       多少个春秋,多少个记忆,多少个故事,多少代乡亲,都与长岗石阶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祖辈们弯腰弓背,踏上长岗石阶路,走进大山,砍柴,烧炭,伐竹,锯木,腰别柴刀,脚穿草鞋,披荆斩棘,耕山种果,筚路蓝缕,一代代与苦难抗争生存。时代的记忆已嵌进了长岗石阶路的层层缝隙里,留下世代不变的脚步,它默默地承载着乡亲们来来往往,你你我我,在生生不息的苦难岁月里,它静静地流淌着故乡亲人的汗与泪。

 


       艰难的岁月,巍峨的不老的玳瑁山、大嵋山铸就了乡亲们朴实、宽厚、坚韧的性格。

       山,是生命的回归。先辈们早已安睡在青山里,唯清明扫墓,那是经年不变的事务。带上一壶清酒,一盘鲜果,一叠纸钱,一串鞭炮,站在祖辈的坟茔前喃喃絮语,寄托哀思。远山晖斜,面对青山,或许浮泛的心灵,此刻可以安静下来,忘却人间的苦烦。

       玳瑁山、大嵋山山涧流下的溪水,汇成了一条屋前的小河,小河蜿蜒连接起几个村庄,流经清溪汇入五华河。

       记忆中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见到水下色泽不一,光滑圆溜的鹅卵石,摇摆的水草和游弋的小鱼。

       屋前不远处,小河上筑有一个引水灌溉农田的水坝,坝下有一个水潭。夏天,水潭是小伙伴们玩乐的天堂,小伙伴们脱光衣服,赤条条,扑通一声,跳入河潭里,恣意徜徉,摸鱼虾,打水仗,击水踏浪,乐趣盎然。

       青山绿水孕育着醇厚善良的乡亲。岁月流金,记忆犹新。记得,水潭边不远处,住着一位蓝大娘,屋前种有几棵桃树,小伙伴游泳完后,就想着上树偷摘蓝大娘的桃子,做贼心虚,小伙伴不小心从桃树上摔下来直哭,哭声惊动了屋里的大娘,她走出屋来,扶起摔倒在地上的小伙伴,轻声细语地说:“树上的孩子们小心下来吧,桃子还没熟透,等熟透了让你们吃个够,回去吧。”



       秋收后农闲时,村里间或会有杂货郎(交换糖块的),敲着当当嗒,当当嗒,收鸡毛鸭毛、废铜烂铁,兼具卖些杂货,像缝衣针、缝衣线、梳子、发卡、扣子什么的。每当听到响声,围龙屋里的孩子们就会聚拢过来,眼巴巴地望着杂货弄里的糖块。奶奶从屋里出来,拿出积攒时日的鸡毛鸭毛换些针线。孩子们看见奶奶,嘴甜似蜜,一齐和声说:“奶奶奶奶命真长,我们要吃糖。”奶奶只好放弃换针线,换来糖块分给孩子们吃。奶奶一生勤劳慈爱善良,可是,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还没有活过寿年(60岁),就过早地离开人世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潸然泪下。

       小时候,山村闭塞,交通不便,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偶尔会有卖唱艺人走村串巷来说唱,自然是乡亲们最高兴的事了。记得,有一年秋天,村里来个叫张满的说唱盲艺人来到我们村说唱。入夜时分,老爷爷把围龙屋前的禾坪(晒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摆上条櫈,老老少少老早就围坐在一起,等待说唱。

       秋日的夜空,繁星闪烁,如水的月色似乎给村前村后披上了一袭薄纱,借着月色乡亲们陶醉在说唱艺术的氛围之中,其乐融融。说唱的曲目是竹板歌:《孟姜女哭长城》、《赵玉林》、《梁山伯与祝英台》。

       竹板歌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而得命,属于客家民间曲艺,是客家地区颇受欢迎的口头文学。这种歌过去经常由游方歌人(俗称“乞食”)演唱,所以群众管叫“乞食歌”(用米或番薯作为演唱者的报酬)。竹板歌,在粤东客家地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唱腔固定,表演朴实,历来为群众喜闻乐见。

       我依稀记得,说唱的开场白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内容。

       竹板一打闹洋洋,

       大家都来听分详。

       今夜老少来捧场,

       涯(我)今来唱孟姜女和范喜良。

       故事的大意是:相传秦始皇筑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和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逼发配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死讯。她在长城下,痛哭三天三夜,一段长城在哭声中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中投海而亡。

       如诉如泣的通俗说唱,柔肠寸断,打动了乡亲听众,几多叹息,几多感慨。

       曲终人散前,说唱人也深深懂得感恩,于是拿起竹板又唱道:

       竹板打来闹吱吱,

       今日来到塘子尾(村名)。

       谢仪(你)奔(给)了番薯又奔米,

       来年定系好年景。

       月光摇曳着围龙屋,把围龙屋送进了梦乡,没有了喧闹,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安详和静谧。从那时起,我朦胧地知道人间的苦辛与恩怨,人应该懂得感恩。回想小时候听说唱的感受和氛围,现在恐怕再也找不到简单而真切的感受了。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时代的变迁,更加怀念那时的乡邻的亲爱关系,物质贫乏,有好吃的总是先拿出来与邻里分享,农村里每户人家一年到头才养来一头百来斤的猪,每当宰猪,除了上缴、出卖,哪怕所剩无几的猪杂肉煲汤,也要先分给上邻下舍一碗。时至今日,可叹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邻里之间的关系却变得如此生疏了,人情变得如此冷淡了。城市高楼林立,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邻居的联系,近似咫尺却如远隔天涯的陌生人。

       怀念故乡,那不老的青山,长长的石阶路,蜿蜒的小河,一汪盈盈的潭水,亲切绵长的乡音,悱恻动人的故事,不绝如缕的乡愁,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镌刻在我的心头上,那山,那水,那乡情永远挥之不去。


丁酉夏日于客都

曾宪柱往期文章点击欣赏

【实力诗人】曾宪柱原创:故乡情怀

 实力诗人曾宪柱原创:生活采撷

 实力作家曾宪柱:时光留影

 实力诗人曾宪柱原创:春日观景抒怀

【实力诗人】曾宪柱原创:校园摭拾


 诗人曾宪柱原创:春天的歌

 诗人曾宪柱:时光咏叹

 曾宪柱原创:春天里的童话

 曾宪柱原创:四月清明烟雨长

 曾宪柱原创:劳动者之歌

 诗人曾宪柱《夏日遐思》


曾宪柱故乡生活摭拾系列之一:放牛琐忆

曾宪柱故乡生活摭拾系列之二:砻谷•碓米•磨豆腐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 子(相思枫叶丹)

       主       编:王跃强

       编       委: 雪 儿   河汉女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作家名录:文学沙龙作家诗人名录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两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发表后第四天结算,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