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沉:生命的奇迹
作者简介:老沉 原名岑文硕 作者简介:内蒙古包头市人曾在《丰镇文艺》《包头日报》《中华诗歌网》《文艺沙龙》等发表诗词,散文,杂文作品。
1996年5月30日上午,我正在办公室开会。大约十一点钟,忽然大地从远处传来如雷般的轰鸣,房屋也随之震颤。开始以为是火车过往的声音,因为办公楼南侧便是一条运输矿石的铁路,每日这个时辰总有一列火车驶过。随着震颤的加剧,房屋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虽然已经意识到发生了地震,想冲出办公楼,已经来不急了。室内的人于慌乱中或藏于桌下或躲于犄角之处。仅仅几十秒,第一波地震便结束了。待我们几人冲出办公楼时,大院里已站满了惊慌的人们。我走到一块空地上,刚点燃一支烟,手机便响了起来。来电的是我们一个施工现场的负责人老戈,他用急促而又含糊不清声音在电话那面大声喊叫,我意识到可能出事了。于是让对方冷静一下,慢点说。这才得知,有一个工人在挖下水沟时因地震导致塌方,被埋进地下。
当我和二十多名员工乘车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一条三四十米长的沟壕里有十几人正在用双手刨土。此时地震已有四十多分钟了,被埋没的人还没有找到。老戈对我说,当时在地下挖沟的共有七人,有六人跑了出来,一人被埋里,并向我指明地震发生时那名工人干活的位置,说:这个地方已经找遍,没有发现。随我同来的人们纷纷跳入沟中沿着沟壕一溜排开,开始用铁锹挖掘、寻找。老戈见大家用铁锹挖掘,便高声喊道:“大家仔细点,千万别伤着人”。先前那十几个人也纷纷拿起铁锹进行挖掘、寻找。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可它却显得那麽漫长。沟壕两侧的土堆上渐渐地围起了人群。土堆上纤细的砂土也开始涓涓地向下流淌,局部向下塌陷。忽然,人们躁动起来,沟壕上方的几条输送矿粉与煤的通廊向下飘洒起浓黑的粉尘,又是一次地震,只是小了些。沟两侧的土方出现大规模塌陷。壕沟里的人也慌忙地纷纷冲了出来。此时距第首次地震已过七十多分钟,看来被埋在土里的人已无生还的希望了。摆在面前的是,冒着搜救人员有可能被土方塌陷而埋进的风险继续搜救?还是为了搜救人员的安全而暂时放弃?这需要抉择。我将到现场的管理人员招集在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即使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不管存在多大的风险。这使我非常感动。然而,就在此刻,距沟壑二十几米,同方向的铁路上驶过一列长长的货车,火车带来的强烈震动导致壕沟上方的土堆再次松动,塌陷加剧。这提醒了我们,马上安排几个人分别到铁路两头观察放哨。同时所有人员全部下到沟里继续搜救。又经过四十多分钟的搜寻,终于在一处坚硬地壳下找到了被埋近两小时的工人。当时一名搜救人员一锹铲到那人的左肋上,便大喊道“在这里!”人们纷纷围过去。又是一声高呼“还活着”!
被埋近两小时,只在医院住了一天,竟安然无恙地出院了。主治医师对我说,一个人被埋土里最多十几分钟便会失去生命,被埋近两个小时还活着,这是不可能的。原来,被埋者当时躲避处的上方是一块比较坚硬地壳。地壳上方原是一台混凝土搅拌机,由于每天冲洗搅拌机的水泥浆积淀起一层厚厚的硬壳。地震时,他幸运的躲到了这个只有不到半平方米的硬壳下,虽然塌陷的土方将其全身埋没,但硬壳下尚有极小的空间。即使这样,医生认为不足以使人坚持近两小时。看来,这是生命的奇迹。
那场地震为6.4级,震源在包头市郊的哈林格尔乡的山里,距我们所在地大约有三十多公里。所幸地震并没造成多大灾害。
地震已经过去近二十几年了,地震带来的恐慌早消失怠尽,而那搜救的场景总是抹不去。在那场营救中,大家刚从地震的恐惧中躲到室外,为了他人的生命,冒着再次地震的风险,默默地加入搜寻队伍中。我常常在想,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麽渺小,那麽脆弱,简直不堪一击,然而人的求生欲望与本能往往支撑着生命力的强大与坚强﹔而生死线之外的营救者,同样秉承着坚定的信念与执着,这种合力,往往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点名字阅读编委作品)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子(枫叶丹)
作家诗人:《作家诗人名录》第八版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稿须知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字为老沉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老沉所有;插图来自网络,文字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