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古代,为什么喝果酒是贵族的标志?丨食话第69位讲者知其白

2016-08-08 Food Talk 食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198z5z7g&width=500&height=375&auto=0
音频版:

(看完演讲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文章下直接留言提问,我们会邀请知其白回答)

当时我们有找到一个慈禧太后的餐饮录,是从王世襄先生的一个散文里面找到端倪的,讲的是慈禧吃的桂花糕。因为这款是桂花酒,我就以这个为引子。我们现在吃的桂花糕大部分情况之下就是桂花加一点糖做进糕里面,或者是淋上一点桂花汁或者是沾一点桂花糖来吃。那慈禧她是怎么吃的呢?他们先将糕做好,然后在糕的底下铺满桂花,让桂花的香气窖进去。所以整个糕里面是吸满了桂花香气的,当你一口咬下去的时候,桂花的香气应该是幽幽的。所以这个才是当时他们的口味所在,是有一个藏的过程。所以我们后期酿这款桂花酒,不会像市面上的一些酒,桂花香气会更霸道一些,扑鼻而来。这款酒的香气,它是隐在里面的,当你一口抿进去,幽幽的桂花香气从喉尖慢慢地往整个口腔里面馥郁进去。这个就是神韵,也是最难的一点。我们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主要是耗费在这个上面。


Food Talker:

知其白,一个“不务正业”的建筑师,一个循古向新的年轻人。他走进古籍,被古人饮食的风尚样貌所打动,倾力复刻古酒古食,用复刻表达他眼中古代的风物。承上以启下,在喧闹的现代生活中,于一箪食一瓢饮间找寻这个时代的雅趣,打破生活之庸常。



(原文有删节,点击视频观看知其白完整演讲内容。)


我叫知其白,我是一个古酒师,这个领域可能国内在做的人蛮少的。我们主要做的是复刻古书里面的一些食物,从古书里面找出方子,然后再尝试以现代工艺将它做出来。


首先我先普及一下古时候的酒。大部分其实我们在书中能找到的酒是以谷酿酒为主的,为什么呢?其实在古时候,我们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一些白酒是比较低端化的。古代的时候,大部分的蒸馏酒类由于工艺的限制,没有调香师和勾兑师,它的杂味会很多,通常度数也很难上去。纯蒸馏型的话,四十多度到五十多度基本上是接近极限的了。我们现在市面上常喝到的六、七十度甚至九十度以上的基本都是要采用勾兑工艺才能上得去的。另外,在古代由于没有调香师,其实白酒的口味会偏糙,一般情况之下是平民来饮用。那比如说像乡绅,或者是地主之类的话,会偏爱米酿型的酒,像黄酒之类的。它们更温和,口味虽然谈不上非常好喝,但是比白酒要舒服很多。




然后就是讲到我们主要复刻的部分,通常是只有贵族才能喝得起果酿型的酒。在古代,水果酒是比较高级一点的。有两个原因,一来水果的成本高,保存和运输的成本都很高。在唐代的时候,像樱桃之类的水果,价格都非常高。保存一筐樱桃的话需要两个冰块,而一个冰块的价格差不多在一根金条左右。所以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只有贵族会喝得起。那第二个,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毕竟水果酒比较甜一点嘛,相对而言要好喝很多。


讲到复刻酒的话,其实是有难点的,比如水源、工艺这些,都是有难度的。但这些不是最难的,毕竟只要肯去用心,还是能够去找到更合适的水、适合的食物和巧妙的方法。那最难的一点在于神韵,我们如何确保复刻的这个东西的神韵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的酒呢?我觉得有两点可以细分一下。


第一点,首先要认知到,我们是在做复刻酒,它并不是复原。怎么来形容呢?我可能根本没有尝过当时那款酒的口味,也没有办法拿到当时的水源和食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这辈子都做不出当时的酒的。所以每一款酒它有古代的时候的称呼,同时也有现代的称呼。它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个酒名,属于我认知范畴之内复刻出来的一个古代酒。




第二点就是在于了解当时的风物。这款酒叫做寒露秋光,在场应该是有人喝过的。它是复刻的一个清代的贵族酒,早期它叫做桂花昔酒。昔酒在古时候就是闲来无事喝的一款酒。它的难点并不在于它的食材难找,而是在于口味上。我们大量的工作除了去找配方和尝试做酿造之外,最大部分的工作量是在了解那个时期贵族是如何生活的。这款酒只存在于紫禁城内,也就意味着是皇城酒,北京一般的王爷府里都不会有。那我们就大量地做了功课,找一些清末贵族他们写的自传或者是小说,从里面找一些端倪来了解当时他们的品位到底有多高。如何去接近它,这个其实才是最难的难点。


当时我们有找到一个慈禧太后的餐饮录,是从王世襄先生的一个散文里面找到端倪的,讲的是慈禧吃的桂花糕。因为这款是桂花酒,我就以这个为引子。我们现在吃的桂花糕大部分情况之下就是桂花加一点糖做进糕里面,或者是淋上一点桂花汁或者是沾一点桂花糖来吃。那慈禧她是怎么吃的呢?他们先将糕做好,然后在糕的底下铺满桂花,让桂花的香气窖进去。所以整个糕里面是吸满了桂花香气的,当你一口咬下去的时候,桂花的香气应该是幽幽的。所以这个才是当时他们的口味所在,是有一个藏的过程。所以我们后期酿这款桂花酒,不会像市面上的一些酒,桂花香气会更霸道一些,扑鼻而来。这款酒的香气,它是隐在里面的,当你一口抿进去,幽幽的桂花香气从喉尖慢慢地往整个口腔里面馥郁进去。这个就是神韵,也是最难的一点。我们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主要是耗费在这个上面。




这款是唐代的一款酒,叫做赤练清酿。赤练是指它当时的颜色要比现在图片上更加红润透彻,清酿是指它的口味更偏向于现代人的清爽型。它是唐代的酒,我们大量地考据了唐代长安的一些资料。在长安由于大贸易时代的来临,樱桃、乳酪、冰淇淋、果酱,这些都是唐代人最爱吃的一些东西。而且唐代女性是以微胖为美的,那其实跟他们的饮食也是有关系的,他们的口味会偏浓郁。所以后来我们在它的口味上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将它更加浓郁化,更接近唐代的神韵。


酿酒的话最后还有一点,就是一个叫做关隘的东西。什么叫做关隘呢?其实我们中国人做菜或者是做一些东西,它是有家传性质在里面的,有很多东西不会对外面说的,可能只传给儿子,或者传衣钵的徒弟。我有一阵子尝试复刻唐代的一些菜宴,可能国内暂时而言唐代烧尾宴的话,只有我一个人是能够复刻超过二十道以上的。它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一个启发,复刻的过程更加像是一个解谜的过程吧。


怎么来说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像《山家清供》里面有一款叫做雪霞羹的。它取的是初唐四杰王维的一首《滕王阁序》里面的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芙蓉花和豆腐来煮汤,汤色淡粉色。但实际上如果你按照它正常的做法去做的话,可能出来的颜色会是焦糖色。因为花朵一旦经过高温之后,它的颜色就会愈发地偏暗沉。所以其实它的关隘就是在于什么时候入水,什么时候入花,什么时候再入一次冷水。在一个低温的情况之下做汤,它才能够保持这样的淡粉色。这一个难点,就是在于关隘这一块。


我还想再介绍一款,它叫做石子羹,也是同样一本书里面的。从泉水中汲取石子数十枚,与泉水相煮,据说煮完之后是有螺的鲜味的。其实它也是一道很有难点的菜,它的难点在于你很难煮出这样的味道,如果只是用普通石子的话。我之前是在日本学建筑,很偶然的机会我留意到他们煮饭的时候会加一些饭石,就是用石头放到饭里面一起煮。所以我后来在复刻的时候,受到启发。我会有用到加饭石来煮汤。我就发现其实它煮出来的味道,隐隐约约确实是有点接近当时的描述。所以,复刻除了前面的两个难点之外,最难攻克的是关隘。




这款酒是我很早期复刻的一款酒了,它的工艺其实挺简单的,我们日后常见的米酒和清酒都是由它的工艺演变而来的,它叫做绿蚁。它有很多诗句来形容:“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这款酒的话,它的难点其实也是在于一个关隘,就是我们找不到米。它的米最后是在日本兵库县找到的,国内已经没有了。绿蚁的“蚁”,指的是上面绵密如蚂蚁一样的酒沫。绿色是由于当时唐代的过滤工艺不完善,酒在酿造过程中逐渐变成淡绿色。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一开始我误入了歧途,酿酒在变质的状态之下,它的酒色会变成淡绿色。直到后来我师兄从兵库县带来了一批新的米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它的米是唐代的介于高粱和粳米之间的一款米。所以说它也是一个关隘的例子。


酿酒到后期如果你还要再想往前进的话,它其实是分境界的。我自己重新梳理了一下我的一个酿酒的知识结构。因为如果你想要走得很远,走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你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只是市面上有的话,可能根本走不到那么远。所以我给自己树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叫做守破离。


“守”是能够学会并且精通我师傅传给我的一些东西。我有日本一个酿酒师傅,两个中国的酿酒师傅。我的专攻的方向是米酒、纯酿型以及威士忌这三大类。基本上在工艺上的话,应该还是蛮精进的。


“破”是自我突破,追寻极致。复刻古代的酒就是我的一个突破。我开始尝试在前人的脚步之下再往前走。首先我希望复刻酒并不是说真的把过去的东西做出来,我也并不认为过去的东西都是好的。其实过去是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工艺也会受到当时的技术的限制。




比如说我现在在做一款真火酒,它是宋代的一款酒,代表中国蒸馏酒类的最高工艺,混合了烧酒的技术。但是由于在宋代,瓷器都甚至没有那样的盛行,所以根本不可能见到用瓷缸在酿造酒,大部分都是用陶缸。而我个人认为酿造这款酒最好是用重金属的酒器。我后来尝试用锡做了一个纯锡壁的酒缸。现在又尝试用白金做一个内壁两公分以上的一个酒缸。由于现代化工艺的一个进步,我们能够做更多的尝试,而我并不是保持一个很传统理念的人。


“离”就是万物皆能化为我用,遵循酒类在当下的自身的表达。以上你们看到的一些酒,我说的神韵其实是指当时那个时代的流行。也就意味着,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流行,它也是互相影响的。这个就牵扯到一个承上启下的。我很喜欢一个品牌叫做上下,它是爱马仕底下的一个品牌,它的理念就是承上启下,我觉得也是对我们现在匠人的一些认可。


我们这期的主题是美食革命,但其实可能犯错最多的恐怕就是我们六位了吧。我们时常会误入歧途,而且很多东西其实我们都是一知半解的。我很喜欢的一个厨师寿司之神,他有讲过,他没有想到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刚开始的时候前面还是有高山,有河川的,但是走着走着,前方就不再会有道路出现。所有的路都只能尝试着摸索前进,前方是遥遥无期。某天突然转身回望来时的路的时候,却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们其实也是一样的,是一帮前方没有什么路的一个人。我们前面是没有什么前人在做尝试的。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摸索中,有无数的错误,也有无数的愚蠢。所以当你要问我什么是 62 25347 62 15791 0 0 3303 0 0:00:07 0:00:04 0:00:03 3303食革命的时候,我觉得不是我们所做出的那些东西,不是我们所展现出来那些成功的作品。革命是无知的,也是无从的,是盲目的,所有的这一切的错误,还有这些愚蠢,这些才被称得上是革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311vh4ic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唐宋元明清 从古喝到今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煮茶非常讲究沸腾程度。一沸如鱼目微有声”,指里的气泡大小如鱼目。苏东坡有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而且一沸时按照水的量来调盐。二沸是涌泉连珠这个时候要出水一瓢,另外用竹筴环激汤心,然后量沫而下,就是量好适当的茶沫,当汤心而下。三沸的程度叫腾波鼓浪。这个时候刚才舀出来的一瓢水倒回去,以水止之,然后育华,就可以喝了。”


图丨知其白

责任编辑丨菌菌

食话出品,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

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食话】是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成员

文艺连萌丨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