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的三维解析

唐任伍 公共管理共同体 2022-08-24





导语:2020年,中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将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那么,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具有哪些特征?如何治理?唐任伍教授围绕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这一主题从三个维度撰写的三篇文章回答了这些问题。


作者介绍: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个维度

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作者:唐任伍

摘要:2020年中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为主要表现的后小康时代。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具有强韧性和迁移性、“穷人心态”和“贫困思维”弥漫、次生性和多维性、消费型、城市化等新的特点。因此,后小康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需要运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双轮驱动,加强“贫困耻感文化”建设,出台“贫困治理法”,借鉴“社会性商业”模式,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动态识别标准,释放社会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潜力,发掘贫困者内在的正能量,矫正个体失灵,实现贫困治理。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

第二个维度

元叙事语境下后小康时代“精神贫困”治理研究

作者:唐任伍

摘要:消除贫困是元叙事语境下人们的一种大胆设想和理想追求,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时代,“精神贫困”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宏大场域的重要存在,是比物质贫困更难治理的贫困。“精神贫困”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上的贫困,是人的“行为失灵”,需要通过弘扬贫困“耻感文化”、克服贫困者的“穷人优先心态”、激发贫困者的内生动力和正能量、扩大贫困者的“带宽”、建立“精神贫困治理法”等途径,彻底根治“贫困”这一人类社会的顽症。  

文章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2019年第4期

//////////

第三个维度

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作者:唐任伍、肖彦博、唐常

摘要: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进入以相对贫困、精神贫困为特征的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韧性和迁移性导致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发生转型,出现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一维贫困向多维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收入型贫困向消费型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转移等六大特征。后精准扶贫时代贫困发展的动态性和贫困成因的多源性,决定了贫困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加大了贫困治理难度,产生了新的贫困治理诉求。贫困治理需要围绕“相对贫困”“精神贫困”的治理重心,以“攻心”为上,克服贫困治理碎片化、重塑整体性治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治理,摒弃运动式治理、建立制度性治理体系,实施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轮驱动,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多维动态识别标准,出台“贫困治理法”,加强“贫困耻感文化”建设,发挥社会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潜力,发掘贫困者内在的正能量,克服“穷人心态”,扩展相对贫困者“带宽”,矫正个体失灵,消除代际贫困,实现贫困的最优化治理。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本系列篇文章的全文~



对话佳作017期|李利文:基层治理中的痕迹主义缘何愈演愈烈

对话佳作016期|黄其松、胡赣栋:县域党政一把手权力何来何往

对话佳作015期|张乾友:当公共服务遇上人工智能

本期编辑/李磊、高光涵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提取码:jp8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