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荐书 | 交易成本经济学过去与未来
2020年5月21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于5月21日去世,终年87岁。
本期公管荐书带来这位经济学大师的著作,也是其新制度经济学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治理机制》,重温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简介
奥利弗 E. 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1932- )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性学者,交易成本经济学创始人。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2009年因其对经济治理的分析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始终关注组织经济学和经济治理理论及其在公共政策和商业战略上的应用。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
石烁 译
机械工业,2016年出版
409页,定价95元
推荐指数:★★★★★
难易程度:★★★★☆
内容简介
如果说,经济学是现代社会科学最具解释力的学科之一,那么制度经济学赋予了这种解释力以巨大的推动力。
众所周知,交易成本的理念源自科斯科斯于1937年的著名论文《企业的行政》。而第一个提出“交易成本”概念的则是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在他看来,市场失灵并不是绝对的,最好能考虑一个更广泛的范畴——交易成本的范畴,交易成本通常妨碍——在特殊情况下阻止——了市场的形成。这种成本被称为“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交易成本理论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直到威廉姆森,交易成本才被赋予了可操作化的可能,从而极大扩展和提升了交易成本理论的应用范畴解释能力。在威廉姆森的另一部著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他详尽分析了交易成本的缘起,即行为假设,包括有限理性、投机和资产专用性。
本书拓展了如下观点:即关于经济组织的众多谜题开启了对事后治理机制的检验与解读。与经济学以往习惯的层面相比,本书站在一个更加微观分析的层面来讨论,并应用了法学(特别是合同法)、组织学(可视为包括组织力量、社会学和政治学在内的广泛领域)以及经济学。
对于所有想进入交易成本经济学世界的读者而言,第1~2章是不可错过的,威廉姆森介绍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学说史,并结合求学经历讲述了自己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渊源。
对于在新制度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方面深入研究的读者而言,威廉姆森在第3章和第4章为纵向合并以及资产专用性所构建的模型,从而形成的新古典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综合分析框架,正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同时,本书能够运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经济机制运作的细微之处,本书第5~8章展示了大量实际案例,这对于那些对治理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不愧为一个福音。
对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之间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本书第9章和第10章。如果作为企业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除了案例分析部分,读者还可以从第11~13章中看到交易成本经济学在经济政策和改革中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的第14章,威廉姆森坦承交易成本经济学面临的争议,并对未来方向做了展望。
总之,交易成本理论对我们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治理角度而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治理结构的生成发展过程与协调运作机制,并为人们对治理结构的利弊取舍做出更好判断。
本期编辑:王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