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城管: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管理|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郐艳丽教授

PA团队 公共管理共同体 2024-01-11

编者按1997年教育部制定的新学科目录中,公共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列为管理类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从列为一级学科至今,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一支富有活力、魅力和潜力的研究队伍。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过“身份危机”,也经受过理论与实践脱节质疑,但公共管理学者们仍在用思想和理论证明这一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形成公共管理学科共识,让更多学子认识和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共同体全新推出“公管学者说”对话系列,了解全国各大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当下重点议题与未来取向,分享人才培养经验,畅谈学科发展,同公管学人一起悟初心、记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入选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如何培养?城市管理专业研究团队的前沿是什么?一名城市管理研究者应该具备哪些特质?首期公管学者说,我们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专业系主任郐艳丽教授,围绕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延伸。


嘉宾简介


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生态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主持过多项城乡规划、风景区设计和相关课题研究。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对话实录


Q1:您曾担任过多年的城市规划师,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实践经历对于您之后从事城市管理研究有何种影响?

郐艳丽:当前国内外对于城市规划的思考逐渐从工科设计转向社会学与公共管理领域,国土空间治理的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已经成为学界共勉、政界共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编制实践是我实现职业转型的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具有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优势,通过公共管理知识的积极学习,融合已有的城乡规划工学学科、经济地理理学学科理论与方法,使得转入学校后,城市管理的研究视角、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从规划实施、管理运营的角度反思规划、建设,理解规划、建设、管理过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周期性。
图1:城市管理迎新晚会

Q2:目前我国开办城市管理专业的学校相对较少,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本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城市管理专业是什么?城市管理专业具有的独特魅力何在?

郐艳丽:为应对中国空间治理和城市规划转型的需要,2006年12月,依托公共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在教育部公共管理专业评估中多年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学院设立了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依托本系在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和中国史三个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城乡发展与规划”交叉学科,本科专业名称为“城市管理”,硕士、博士专业名称为“城乡规划与管理”,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多学科融合、以规划管理为学科特色的城市规划管理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是全国首个以工科规划治理为特色,融合公共管理、城乡规划的新文科城市管理专业,建构全国首个本硕博纵向贯通、国内国际横向拓展的人才培养格局。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城乡规划管理博士点(2011年)、全国唯一与国际一流学校联合开设城市治理硕士项目的专业(2019年)。


图2:参加乡村社会实践

Q3: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是全国第一个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规划学科点,请问学院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上有哪些举措?

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建构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4431”教学培养体系(4个学科理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4类分析方法: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大数据技术应用;3个实践教学环节;1个国际交流平台),形成多学科融合、直面现实问题的复合型教学体系,引领全国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城市管理专业的设立与发展。拥有三个固定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学制固定、人员固定、地点固定、导师固定等“四固定”的实践教学特点,2017年城市管理教学实践基地入选人大首批实践教学品牌项目;2018年创建五校联合工作坊。
图3:六校联合毕业设计

Q4: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您可以介绍一下城市规划与管理系的知名研究团队和当前回应的主要议题吗?

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是全国办学最早、师资力量最强、教学体系最完备、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专业之一,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领袖型人才。现有全职教师12人,100%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优越,来自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兼职教授3人。1人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及师德先进个人,4人次获得宝钢教学奖和教学标兵,4人获聘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杰出学者。


城市管理专业以综合解决城乡问题为己任,以揭示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制为基础,以空间规划和政策引导为手段,以促进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建构良好城乡环境并进而促进中国城乡发展与社会进步。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和社区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城市发展史、城市政治经济与空间理论、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大数据与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发展、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旧城改造与历史街区保护以及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每位教师均有擅长的领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共同致力于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化,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直面国家城市治理难题开展大量实践研究创新并获得国家和地方认可的城市管理教学领军团队,关于城市治理的咨政报告和治理方案荣获习近平总书记、克强总理等9个国家与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并被采纳,破解了一系列特大城市系统性治理的时代难题。代表性团队如叶裕民教授的“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理论框架与实施机制创新研究”在“40年40篇论文”遴选中荣膺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优秀论文。


图4:城市管理暑期实践学术

Q5:城市管理研究者的目的是发现城市之美、检视城市之痛。您可以谈谈一名城市管理研究者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郐艳丽:城市管理是政府的公共行为,是公共利益维系背后的底线坚守,是市场需求满足背后的博弈妥协,好的城市管理需要坚实的知识储备和人性的恒久温暖,城市管理者应该具备以下特质:第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系统的思考能力和思辨的逻辑能力;第二,具有浓厚的地理兴趣、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良好的表达能力;第三,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四,具有良善的人本情怀和公共精神,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图5:公共政策实验室学生展示

Q6:城市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兼具多学科视角的高层次、复合型规划人才,其学科交叉属性较强,研究面向丰富。您认为城市管理专业在公共管理学科共同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郐艳丽:专业定位是响应新时代国家治理转型需求,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优势,依托公共管理一流学科,融合城乡规划理论方法和大数据技术,建设城市管理新文科,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基地。专业内涵是以工科的技术和方法支撑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用公共管理的理论指引工科城乡规划理论创新和范式转型,在公共管理学科共同体中扮演我国公共管理学和城乡规划学交流的平台和纽带的角色。
图6: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毕业晚会

结束语鸣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大城市规划与管理系郐艳丽教授及政治学人系主任说团队。
公共管理共同体推出“公管学者说”对话新系列,旨在回顾公管历史,展望公管未来,形成公管共识,更好地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共同体发展。我们对话的对象包括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系主任、公管学科知名科研团队负责人以及公管领域期刊编辑等。您最期待我们对话哪一院校的哪个专业呢?或者期待我们对话哪一期刊的编辑?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
往期精彩回顾



访谈丨张珺  黄扬 成纪宏 高姝蕊 姜宝卿  吴芳
编辑丨成纪宏校对丨对话佳作版块团队审核丨高光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城管: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管理|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郐艳丽教授

PA团队 公共管理共同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