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果:上海“因港兴市”可追溯到1300年前
2016年12月8日,是上海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的纪念日。当日,上海博物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
“对于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早期的有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之后的广富林和马桥,都是以我们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发现。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也是我们上海最具特色和亮点的地方。但是唯独唐宋时期, 我们在地下考古方面始终是留有很多遗憾,而青龙镇遗址发掘则为我们揭开了上海在唐宋时期神秘的面纱。”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在发布会现场说道。
青龙镇遗址考古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港口,新发现的隆平寺塔为研究青龙镇的市镇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发现,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在中国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室中展示隆平寺出土文物
青龙镇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东部,据古吴淞江的出海口,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文献记载它唐天宝年间(742~755)设镇,被称为“东南巨镇”。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做过镇监,诗人梅尧臣曾经作《青龙杂志》记载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后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至今遗址仅保留了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以追溯旧时风貌。
青龙镇遗址所在位置(唐天宝十年)
▼点击观看《青龙镇的前世今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03535w2yic
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开挖窑河时曾发现一口唐代水井,出土有长沙窑贴花褐彩壶等瓷器,由此窥见青龙镇地下遗存的蛛丝马迹。
▼点击观看《青龙镇遗址考估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035387fl3t
唐宋时期,市镇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组织单位,对其经济发展贡献颇多。目前,中国市镇一级的聚落考古工作尚少有先例。为此,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整体的规划。
2010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许多新发现。
2010—2016年考古工作区域示意图
据文献记载,青龙镇因为地处南北海路交通的要冲,又有吴淞江、长江沟通内陆,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是唐宋时期“海商辐凑之所”。为了进行贸易管理,政和三年(1113年)在青龙镇所属的秀州华亭县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务,绍兴元年(1131年)青龙镇单独设立市舶务。文献记载云“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反映了当时繁盛的海上贸易状况。
青龙镇出土瓷器窑口分布图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111年地图改绘)
据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青龙镇遗址考古队领队陈杰介绍,“青龙镇遗址历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青龙镇出土的瓷器绝大部分为南方窑口,唐代以越窑、德青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其中,大量的福建窑口的瓷器与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组合非常相似,说明当时许多瓷器产品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考古发现的瓷器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了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添加了新证据。”
(唐)越窑青瓷碗(左上),(唐)长沙窑变形莲瓣纹碗(左下),(唐)长沙窑执壶(右)。
景德镇窑瓷碗(左上)、闽清义窑碗(左中)、(宋)龙泉窑印花卉纹洗(左下)、(宋)龙泉窑长颈瓶(右)
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的发掘中,发现了文献记载中的青龙镇“北寺”——隆平寺塔基,使千年古塔重现于世,解决了青龙镇遗址北部一个关键性的地标。
隆平寺塔基遗址航拍图
▼点击观看《隆平寺塔基遗址发掘纪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03530cwzcy
隆平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其塔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地宫,隆平寺塔地宫为仿塔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2米,高1.42米。下为三层砖叠涩砌出须弥座,中间束腰,地宫主体为直壁,东、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壼门,顶部用砖叠涩封口,上盖一梯形覆石。
隆平寺塔基地宫侧视图
地宫宫室内壁为石板砌筑,下面满铺各时代钱币万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五铢,最晚则为天禧通宝,重要的钱币有得壹元宝、咸康元宝、宋元通宝铁母钱等。
地宫出土“宋元通宝” 铁母钱
地宫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层,最外为木函,向内依次为铁函、木贴金函、银函。银函底部铺有一层彩色宝石,上置一尊释迦摩尼涅槃像。
铜鎏金阿育王塔(左)、银阿育王塔(右)
第4重银函(右上),第3重鎏金木函(右下),套函打开后情况(左)。
此外,在木函内还装藏有银箸、银勺、银钗、银龟、铜镜、水晶佛珠等一批供奉品。本次发掘在套函内发现了一个铜瓶,瓶内装有4颗圆珠,其中3颗为水晶质,它们应当就是佛教圣物舍利,这一发现也与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载相符。
木函内文物
◎上海首次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古塔遗址。
◎上海首次发掘到舍利。
◎考古发掘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塔基,塔基为八角形的砖石结构,塔身外有双回廊的副阶。从塔基的直径而言,隆平寺塔的体量超过目前上海所存的13座古塔。
◎考古发掘显示隆平寺塔塔基以地宫为中心,采用夯土堆筑而成,地宫上部以2条十字相交的木板作为封护,其结构特殊,不同于目前国内已经发掘的塔基形式,在中国古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考古发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科技考古,这就是我们将发布会现场选在上海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整个考古发掘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科技引入我们传统考古领域的一个探索。”杨志刚馆长介绍道。
利用CT检测木函内部文物
据悉,本次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将文物保护工作前置到考古发掘现场,制定了保护预案。同时依托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心,使用了X光、CT、视频显微镜、热释光等设备,对出土文物进行检测、保护与研究,并通过对现场进行三维扫描、多视角影像视频的采集,对遗址进行三维场景的复建,充分运用现代测绘设备与方法,提高获取信息的手段为今后的研究、保护、与展示提供更多的素材,使考古工作变得更加科学性。
现场数据采集与模型复建
陈杰表示,“隆平寺塔不仅仅是作为一座佛塔来使用,更重要的是当时它作为一座灯塔来使用,实际上它相当于确定了青龙港的所在地,这样一系列的发掘也为今后青龙镇遗址的整体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对隆平寺塔基遗址的后续保护工作,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表示,“将首先采取临时的回填保护,但会明确的是将来会作为遗址保护,同时将着力申报下一批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及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
编辑:City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