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区的梦想”如何实现——探寻卢浮宫朗斯新馆的“时间之廊”
在时任总统希拉克倡导下,多年前法国开始在文化、艺术、教育等多方面推行“Décentralisation”政策,即“去中心化”、“从巴黎外迁”。这项政策多年来有所调整改进,但宗旨基本未变,要发展除了文化中心巴黎以外的法国其他地区。在此政策倡导下,卢浮宫朗斯新馆、蓬皮杜梅斯中心、凡尔赛宫等博物馆得到发展。
★ 大区的梦想 ★
当我们听说卢浮宫新馆位于朗斯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在心里画了个问号:为什么会建在那里?
朗斯(Lens)位于法国北部,是加来海峡省的一个行政区。虽然距巴黎只有一小时火车的车程,但与巴黎有着巨大的差别:这里从前是煤矿区,除了矿井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有足球了。十多年前,兴建卢浮宫新馆的选址工作开始,法国5个城市参与竞争。2005年,朗斯最终胜出,被选为卢浮宫新馆所在地——原因正是此区域没有一家博物馆,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也较落后。本地居民多为矿工,很少有参观博物馆的习惯,“文化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的”。在“Décentralisation”政策的引导、大区议会的推动和财政支持、兴建和运营合作伙伴的帮助下,在卢浮宫朗斯新馆团队(2011年组建)各层面的不懈努力下,朗斯建成一流博物馆的梦想终于实现。
北部-加莱海峡大区议会主席Daniel Percheron称其为“北部-加莱海峡大区的梦想”、“此区域只拥有煤矿生活和困苦伤痛的居民的梦想,也是克服了种种困难让这个区域再次昂首挺胸的大区议会成员的梦想,是见证了城乡景观从老旧矿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矿床的梦想,”“现在此区的居民带着巨大的勇气和无比的尊严享受着这一变化。”此博物馆在文化、经济等多方面造福本地,彻底改变了这一区域的形象。
卢浮宫朗斯新馆于2012年12月4日正式开放。现今,此馆已在这片区域深深扎根,参观人数不断增加,至今已达两百万。其中一半观众来自本地和邻近国家特别是比利时,观众构成的多样性超越了法国其他博物馆。通过开展多样的社区活动,鼓励居民走进博物馆,这些活动包括去公园分发咖啡、在夏日举办野餐和舞会,让人觉得新奇。
卢浮宫朗斯新馆的建筑由著名建筑事务所SANAA等设计
新馆的全部展品均来自巴黎卢浮宫。新馆有自己的策展人,同时巴黎卢浮宫的策展人也为新馆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之间形成固定的会议沟通制度。新馆每年有约140万欧元的预算,80%来自财政拨款。因新馆有场地、有资金,巴黎卢浮宫在此办展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可以实现很多在巴黎囿于场馆限制无法实现的策展想法。
★ “时间之廊” ★
新馆的“王牌展览”当属基本陈列“时间之廊”(Galerie du Temps),位于新馆的核心大画廊。“时间之廊”计划展出五年,展品来自巴黎卢浮宫但展示手法完全不同。通过向巴黎卢浮宫借展,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新馆的“永久收藏”。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在维持展览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每年年底更换20%的展品,也就是说五年后此展览的展品将完全不同。遗憾的是我们正赶上布撤展工作进行中,只能远远瞄一眼;幸运的是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合作举办的策展人学术交流活动安排下,我们拜访了此展览的形式设计师Adrien Gardère的工作室,对此展的策划和设计有了深入了解。
“时间之廊”基本陈列(摄影:邹铭峻)
“时间之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不同于巴黎卢浮宫的展示理念,可以称作是“通史陈列的艺术品版”。长达120米的长廊由日本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优雅精巧的形式设计出自著名设计师Adrien Gardère之手。
不同于其他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按照不同文明或文化区域、制作工艺等将展品分成几部分陈列的方式,在此全部展品都按照时间顺序集中呈现在这一单独、巨大的空间。因此,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永久的与希腊和埃及联系在一起;而在中世纪、16和17世纪,很多艺术家习惯于同时创作绘画、雕塑和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时间之廊”向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历史艺术品的视角,摆脱了巴黎卢浮宫的限制。
展品的时代自公元前4世纪文字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结束于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当朗斯的煤矿开始开采的时候。
个性鲜明的博物馆建筑
★ 被消除的 “文化艺术与我无关” ★
如何处理博物馆建筑与陈列设计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展览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对朗斯新馆来说,基本陈列还要回答一个异常重要的命题:如何吸引从不参观博物馆的居民走进展览,让观众感受友好亲切的氛围,打消他们“文化艺术与我无关”的想法,说服他们下次再来。对此,Adrien Gardère在形式设计中采取了两种措施:
首先,不能让观众进入展厅后对展品“需仰视才见”,而是将展厅入口设计成高于展示空间,观众缓步下坡后来到展示区域。整个展览空间没有高墙遮挡,一览无余,从心理上无形地给观众“掌控全局”的暗示。
其次,如果展品挂在墙上展示,势必要加建墙体分割空间,要实现流畅地展示时间线就不能这样做。所以全部展品被设计成展示组,置于长廊中央。遴选展品、创作展示组的过程类似景观设计,由形式设计师与策展人共同合作两年时间才完成,展品数量也由最初的800件精简到225件左右。同时,长廊四周的墙壁也使用磨砂玻璃营造“消失”的效果,并且布置类似“通史展”的时间线为坐标。
最终,“时间之廊”营造出一个观众处于主导地位的展览氛围,可以随意在展品之间走动,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巴黎卢浮宫绝不会出现在同一展厅的雕塑和绘画,其中的人体形象竟然惊人的相似;分别来自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的“圣母、圣婴与二天使”象牙雕刻,布局和人物神态如出一辙;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可以让三座大小差距很大的雕塑看起来差不多大,三人姿势的组合让人忍俊不禁。从某一角度,展品之间产生了对比和联系,展品之间、展品与观众之间开始了无声的对话。而这一切,都需要观众自己去探寻。
展品之间、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对话
(图片来自网络)
“形式设计的核心内涵”,Adrien Gardère强调道,“是如何做到无需文字解释,让观众自然理解展览的内容,赋予观众理解的权利、理解的能力。”设计的关键不是硬件和技术,而是概念和想法。通过与策展人深入探讨,理解展览想表达的内容(临时展览可能突出一至两点即可,基本陈列则需要多角度解读),通过观察展品本身获得设计灵感,再在空间中加以实现——Adrien Gardère用“prehension”这个词来定义形式设计,意味着“捉取、理解”,不得不谓之精妙了。
卢浮宫朗斯新馆面向公众开放的藏品库房
作者:任杰
编辑:City
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卡地亚艺术基金会组织的交流活动,未来几周学员们还将分享他们的所见所得,敬请关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