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论博物馆的门票与“敬业精神”

2016-12-10 弘博网



前几日,弘博网发布了关于南京博物院“法老·王”收费展览运营策略一文(原文链接:博物馆事业发展不能只靠敬业精神 ——南博“法老•王”收费展的运营尝试)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人对文章标题提出了质疑,认为敬业精神和展览收费混在一起会造成误导。文章作者补充解释道,这并非研讨会上的内容,主副标题其实是分别而言的;她也坦诚,这个题目比较标题党,逻辑有缺环,指向会引起歧义。

但弄拙成巧,业内展开了不少讨论,博物馆伦理等较冷清的话题也开始被聚焦,这是我们非常乐于看到的。本期,我们推荐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副馆长沈辰在接受山东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提问时的内容,再论门票与敬业精神等话题。


问:博物馆收费是否会影响到观众的参观体验?就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您的看法是?


沈辰(以下简称“沈”):



这个问题我一直很关注,从前不久弘博网推送的关于门票这件“小事”,到如今“法老·王”展览模式的研讨,都为“收费”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借这个机会,我也想表达一些我个人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博物馆的“免票”制度是从2008年开始的,如今也有快十年的时间了。这十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段,也是令人非常激动的阶段。那么,今后的十年,中国博物馆该如何发展?我想这一问题,中国博物馆的同行们以及相关的决策者们都已经有了他们的工作方向。我相信,中国博物馆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收费问题无法回避

就收费问题来看,我认为这是中国博物馆今后十年内无法回避的问题。弘博网博物馆事业发展不能只靠敬业精神 ——南博“法老•王”收费展的运营尝试可以说是再度引发讨论的一个讯号和先机。这是对中国博物馆今后十年在收费问题以及如何和观众重新建立接洽、互动模式的一种重新反思与审视,可能会对今后的博物馆提出一个新的高度,促使中国博物馆更加健康地发展。


我认为中国博物馆的免费制度,的确是中国政府对博物馆事业的大力支持,即便放眼全球,这样的力度也十分罕见。这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件非常有勇气、并值得赞赏的举措。事实上,这个制度让中国的观众重新塑造了对博物馆的认知,同时也让公众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中国博物馆发展中去。


          不认同通过收费可以减少“非参观目的”观众进而保护文物

为什么我认为博物馆的免费制度要被重新考虑呢?为什么收费的展览、甚至收费参观的博物馆在我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呢?首先,我的观点是应该收费;但是在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就其中列出的一些“收费”理由提出一点“异议”。


比如认为收费可以减少“非参观目的”的观众大量涌入博物馆,进而“保障藏品安全”。第一点,用“参观目的”和“非参观目的”来区分观众这一说法本身就违背了博物馆的办馆宗旨。博物馆要做的不是去为了吸引有“参观目的”观众进而隔离“非参观目的”观众,而是要努力把“非参观目的”观众转变为“参观目的”观众。


另一点,通过收费来减少“非参观目的”观众的数量会提高我们对文物的保护吗?我想这一个理由也难以成立。文物保护是一件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是任何博物馆都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需要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和把握的。在这一点上,如果将观众的参观作为文保的一个限制,这显然不是博物馆办馆的正确理念。在之前的讲座中我曾说过,文保和观众参与的确会有矛盾,但是博物馆不能通过简单粗暴的“限流”来促进文保工作的发展。这种矛盾应当进一步激发博物馆在文保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也是博物馆发展的机会和挑战。因此,我认为上述用将收费作为提高博物馆参观门槛的理由还需要再思考一番。


收费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接下来,我说明我支持博物馆收费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收费行为本身能够引入一种竞争机制。因为博物馆本身就在制造一种文化产品,是让观众来进行消费的文化场所,他本来就应该引入一种商业的竞争机制。收费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收?怎么促销、营销?这些都需要市场经济来调节,让观众自己选择他们的消费权益。就像我们打造品牌一样,以商场为例,观众可以选择去高端的商场进行消费,也可以选择更加“平民化”的商场。博物馆也是如此,例如我们要打造一个博物馆的品牌,同样也可以有高端品牌和低端品牌,然后将选择的权利交给观众,具体该如何做出区分?这就需要用门票来调节了。


收费是平衡财政分配的有效杠杆

正如弘博网提到的,2008年以后,博物馆的所有运作都受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我们知道博物馆的运营不是免费的,办任何展览都是需要成本的,“法老·王这样的大展,作为组织者之一,我很清楚它的成本有多高。而为这些展览、博物馆买单的人,归根结底就是纳税人,也就是公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交税给政府,政府用税款筹办展览,因此展览要免费回馈给公众,这个逻辑似乎没有问题,实际上中国博物馆的免费政策也一直在这么做。但是,如果博物馆能够在收费这件行为上,省下一些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然后将这一部分更多的用到其他博物馆的教育项目上,尤其是本身不具备像展览一样拥有潜在创收条件的项目。例如,我们知道博物馆的展览一直都是财政支持的主要项目,如果政府能够将补贴博物馆门票的这部分财政,用收费的方式来抵消的话,就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把这部分钱用到博物馆的“外围”,来为周边公众提供更好的社区文化服务和活动、或者提供给博物馆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此,我认为,收费也是一种平衡财政分配的有效杠杆,能够帮助财政流向博物馆内需要、但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地方。这样也使得各级政府与博物馆一起,通过收费这个机制,让博物馆“走出场馆”,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去。


这种服务方式在西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例子。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拿省下的这部分钱继续做文化事业,本质上仍然是对博物馆的支持。把博物馆延伸到社区服务中去,这需要政府和博物馆的共同努力。虽然“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要取之社会、回馈社会,既然博物馆或展览有收费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本来投在这一部分的财政放到那些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有很高的文化效益的事情上去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免费本身会失去一种竞争意识,相反,收费可以让公众更好地衡量博物馆的价值,可以成为一个良性的评估指标,博物馆可以用它作为一个杠杆和评估方式。如果说观众愿意付钱来看展览,那么相比于免费而言,观众必然会有更高的期待,进而观众的体验也会更加的真实,对博物馆能够提供的服务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据我所知,南京博物院方面已经针对“法老·王展开了非常系统的观众调查,我非常关注并期待这些研究成果。



收费的博物馆也可以有免费的公众体验活动


最后,我想说“收费的博物馆并不等于不免费”。这句话听起来很拗口,但我们一起来梳理。首先收费的博物馆不意味着一定是不免费,而是指收费的博物馆也可以有免费的公众体验服务,博物馆收费也不等于不给观众免费参观的机会这是我的核心观点。即使博物馆开始进入收费参观的机制,同样可以继续为低收入、弱势人群或者对博物馆不太关注的人群提供免费参观的机会,这需要我们在策略上进行设计。比如ROM每年参观人数有100多万,其中有10万人的门票,是博物馆通过和社区服务免费提供给加拿大新移民、低收入家庭、有需求的弱势群体等。同时,也有常规性的对学生、老人的免费服务。收费的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提供竞争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继续以免费的方式为需要免费体验博物馆的人提供服务。所以收费不是设置门槛,而是要把“非参观目的”的观众转变为“参观目的”,这也是博物馆的任务。



问:针对《博物馆事业发展不能只靠敬业精神——南博“法老·王”收费展的运营尝试》一文,您的看法是?

沈:


首先,这篇文章的观点很好,角度也独到,具有启发性和话题性,在引发中国博物馆对门票问题的再思考方面有贡献。但是,文中的另一部分——“敬业精神”却让我有些不解。


也许这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是既然你问到了这里,那我就“断章取义”,单独谈一下我理解的敬业精神和博物馆员工的奖励机制。


用物质去刺激员工敬业精神,是把博物馆当作“追名逐利”的营利性机构的表现

沈: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敬业精神?怎么刺激员工的工作状态?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就是一个误导。因此我想反问,为什么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能仅靠“敬业精神”呢?我们知道,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在中国,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来为博物馆提供“巨量”支持的。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还需要用物质奖励来激励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呢?


在ROM,根据我的观察,博物馆的所有员工都是带着热情的。博物馆里的每一个部门实际上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可能除了保管和研究这两个博物馆的基础性岗位之外,其他诸如陈展、运营、教育、宣传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在博物馆之外的相同岗位上找到更高报酬的工作。那么他们为什么还选择在博物馆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热爱,而这种热爱才是员工勤奋和创造力的源头。用物质去刺激他们的敬业精神,这是把博物馆视为“追名逐利”的营利性机构的表现。在博物馆中,员工所从事的是与人类文化遗产有关的工作,这份工作本身就是激发员工动力的最大源泉,更是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


但是,能不能在有限的体制内对博物馆优秀的人才进行表彰?这个是可以的,而且国内外都有成例。在ROM的年度颁奖上,每年都会评选“最佳员工”。值得注意的是,每年这个荣誉都颁发给了在前台工作的服务人员,我们后台从事研究、陈列、 53 29311 53 15533 0 0 1509 0 0:00:19 0:00:10 0:00:09 3042 53 29311 53 15533 0 0 1340 0 0:00:21 0:00:11 0:00:10 2877 53 29311 53 15533 0 0 1221 0 0:00:24 0:00:12 0:00:12 2863 53 29311 53 15533 0 0 1132 0 0:00:25 0:00:13 0:00:12 2863 53 29311 53 15533 0 0 1055 0 0:00:27 0:00:14 0:00:13 2863保管等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刻意去参加过评定。这么做是对前台人员服务于博物馆的工作的认可,是重视服务岗位的一种体现。在博物馆看来,这些岗位不比策展人、研究员、设计师层次低。虽然后者是博物馆的基础,但是前台人员的服务则更能体现出整个博物馆的服务意识。这样,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来巩固这种意识,我认为是可行且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制度的出发点,不可“野蛮”的运用到整个博物馆的运营体系中。


补充一句,这与博物馆的收费模式也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我们引入了收费模式、如果博物馆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那么用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奖励和表彰,也未尝不可。我反对的是大张旗鼓地把它作为一种财务制度来做,因为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理论上,这都是违背博物馆精神和伦理的。


欢迎更多讨论!


本文来源:山大考古微信公众号

采访人:山东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研究生 赵星宇

编辑:木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