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有解开“藏地密码”的钥匙

2016-12-16 W 弘博网

 

12月15日,“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西藏牦牛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3月15日。此次包括牦牛标本、与牦牛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制品,古代和当今的艺术品共500余件。



      

地球第三极演绎生命传奇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数千年来,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它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牦牛从降生便成为藏族家庭中的一员,拥有自己的名字,生病时得到照顾,最终在悲悯的诵经声中离去。它则尽其所有,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运、烧、耕。



牦牛标本


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处,因此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它的秉性和生活习性使它成为藏民心中自然界人格化的代表,在高原的政治、宗教、战争中都有它的身影。牦牛如同护法神一般守护着藏族人民和土地。 


牦牛的形象、气质为藏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诠释牦牛的外形和内涵。

 

 故西藏民间俗语说:“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牦牛走进博物馆

“牦牛的被驯化、被畜养、被役使、被广泛利用,以及被产业化、被精神化、被艺术化是人类文明进程宏伟篇章中的独特传奇,这是一个极好的博物馆题材。”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本次展览以牦牛为主题,分为“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风尚牦牛”四个部分,展示了牦牛是如何构建青藏高原传统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成就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运、烧、耕,并逐渐影响到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


展陈设计最大化还原藏式风貌,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藏族元素,从大环境到小细节,均彰显着浓郁的西藏风情。展览设计师李丹丹表示,她运用了主题画、转经筒、马泥堆、帷幔、经幡等很多元素,以藏族藏红色、白色为主色,希望在展示牦牛主题时,把藏民对牦牛精神性的东西也烘托出来,注意营造参观氛围。



展览序厅注重概括性和整体效果的渲染,玛尼石堆、野牦牛头、帷幔、经幡、唐卡、转经筒等典型元素都能帮助观众快速进入环境。而且使用了镜子的设计,据李丹丹介绍,她考虑到帷幔、马泥堆都是圆形会更有美感,但又不希望占用太多空间,所以选择了镜像呈现。完全开敞会缺少神秘感,所以选择了窗口效果,让空间即遮挡又有通透感,让空间的镜深能穿透过去。


探秘牦牛


“探秘牦牛”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解释了牦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包括起源迁徙、驯化种群等方面。

 


展板区域以转经筒形象来表现,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呼应空间

 

牦牛食用的植物标本以玻璃窗形式呈现

 

金色野牦牛,也称“金丝野牦牛”,其全身毛色为金色或金黄色,是野牦牛中一个奇特的品种,仅生长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截至2013年,世界范围内金丝野牦牛存量仅为200余头,被当地群众视为“神牛”,同时也面临着绝种的危险。

相伴牦牛


“相伴牦牛”部分展现了牦牛的存在和使用,涉及到青藏高原的政治、宗教、商业、战争、娱乐、医学、文化等,还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性格与精神信仰。

 

一二单元场景并无鲜明区分,选用木门的形式吊了很多吾尔多作为节点。吾尔多,即抛石绳,它是牧人用来驱赶牛羊或攻击野兽的不可或缺的生产劳动工具和防身武器。

 

牦牛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畜种,在传统农业和交通运输中,牦牛是牧民进行耕作、运输的重要工具,为劳动生产提供资源;

 

牦牛也是日用首选,毛编织的帐篷、绒织成的氆氇、缝制的藏靴、角做的鼻烟壶、粪点燃的炉火、骨制成的工具…… 

 


手抓墙是藏族非常有特色的装饰手法。用藏式窗口进行文物展示,也是一种半还原式的手法,将文物放在整体氛围中。

 


这是藏族的重要节日,孜巴拉索节是牧民祭祀神灵、祈求幸福安康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藏历的九月二十二日,牧区展开为期三天的庆祝,这也是牧民为感恩和回馈牦牛而举行的。

 

牦牛帐篷。帐篷是牧人的家。牦牛帐篷为黑色,藏语叫“芭”,或“扎纳”,即黑帐篷。帐篷里有泥土砌成的炉灶,有佛龛。地上铺着藏毯和卡垫。

 

早期藏族神话将牦牛与创世联系在一起,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也有牦牛的身影,它被藏族人民视为护法神。牦牛的形象、气质、元素、符号,逐渐融入到高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八思巴坐像。八思巴(1235年-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他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创造出元代官用文字八思巴文,并有《彰所知论》等多种著作。八思巴在西藏建立了政教结合的体制,为西藏纳入祖国版图作出过重大历史贡献。这件展品放在展厅轴线的正中间,通过光的烘托,门的进深透视作用,吸引着观众不断靠近。

 

牦牛的皮、毛以及牛角结实耐用,所制成的武器广泛用于古代战争。

 


牦牛毛盾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人民解放军奉毛泽东主席之命进军西藏。牦牛在部队进藏、和平解放、修筑青藏、川藏公路中承担着运输物资的重任,为西藏的国防、交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灵美牦牛


“灵美牦牛”部分呈现了牦牛作为高原艺术的主题形成的独特的高原牦牛文化。在传统艺术中,石刻作品对牦牛形象进行了一定的创造;在现代艺术中,大量雕塑、铸造工艺品也包含相关题材。牦牛也是各民族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常用的题材,他们通过摄影、书画作品重新阐释牦牛的内涵。

 
背景是牦牛岩画,与上部挂的展品互映衬



古格王国壁画,画中生动灵活地描绘出了牦牛在潜心聆听佛祖说法的场景。在西藏的很多岩画、还有藏传佛教寺院,乃至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古格遗址等都有牦牛题材的壁画。

 


这是现代画家的作品展示。左下角是藏族当代画家昂桑先生的作品。作品中有一半是牦牛的脸,一半是藏族的脸,非常完美地表达了藏族与牦牛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已经是西藏牦牛博物馆的主题画。

 

风尚牦牛


“风尚牦牛”部分在一个展柜里呈现了带有牦牛元素的现代商品。牦牛在当代社会广泛用于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乃至于创意产业。





博物馆活态传承与传统街区保护

展览背后引出了西藏的牦牛博物馆,可是为什么会有一个牦牛博物馆?


从仅有一个想法,到最终建成只用了三年时间,这也是动员社会参与最广泛的一个博物馆。这背后有一个关于感恩与坚守的传奇故事,请戳西藏牦牛博物馆诞生记:传奇、坚守与信仰  查看。


2011年,吴雨初开始筹划建立牦牛博物馆。他辞去当时北京出版集团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职务,一心投入筹建工作,随即踏上援藏之路,并担任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指挥部副总指挥。期间,他们在牦牛产区进行了近3万公里的田野调查,走过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47个县,收获了太多太多的支持和感动……馆长吴雨初说,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


2014年5月18日,也是国际博物馆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正式开馆运行。牦牛博物馆开馆当天,博物馆只送出了300份请柬,来馆人数却将近两千。

 

牦牛博物馆并不是一座讲述动物的自然博物馆,而是一座具有社会人类学特性的博物馆,展览第一次从人类学的角度揭示牦牛与藏族人的关系。西藏牦牛博物馆特聘专家,也是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永说,博物馆是从自然、文化、精神三个层面讲述“藏民和牦牛在地球生命极限上演绎的生命传奇”西藏的牦牛博物馆以及此次首博的展览都反映出人类学的“他者”视角,尽量做到真实客观。生长在平原的汉人难以理解藏人与牦牛的关系,那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契合;而藏人由于具有相关性,由于天天与牦牛打交道,很多事情会觉得像空气一样自然,也会看不到;两个“看不见”变为“看得见”就需要人类学的视角。首先要让藏人喜欢,然后引导汉人去理解。比如用牦牛头盖骨表达藏人对牦牛的尊重,就不能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有文化的差异。从人类学的角度,是没有进化论、无高下、落后与进步之分的,这样才能平视所有。这些都是牦牛馆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广泛的社会参与

西藏牦牛博物馆的藏品有40%是捐赠所得,捐赠者有藏民、有汉族同胞,也有尼泊尔籍等海外朋友,社会各界的专家、企业也都是尽心提供帮助。吴雨初馆长曾讲过几件藏族同胞支持的事儿:“藏北牧民日诺一家,听说拉萨要建一座牦牛博物馆,全家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捻线、编织、缝制了一顶牦牛帐篷,开了3天3夜的车送到拉萨,亲手捐给了博物馆。一顶牦牛帐篷,就等于是牧民的“一套房产”,市场价至少也得数万元。”还有一个餐馆老板捐赠了一个野牦牛头骨架,本来以为只有几千年,后来北大用最先进的仪器测,发现是距今4万5千年的化石,成为最早的牦牛实物资料。


本次展览,首都博物馆也联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摄影家协会,选取了多件“牦牛”相关的藏品参与到本次展览中,丰富了展览的内容。此外,得知本次展览的消息后,众多北京地区的艺术家纷纷响应,他们以“牦牛”为题进行创作,共襄义举,积极参与,为牦牛文化助力。展厅中开辟了出专门区域,利用有限的展览空间分批展示这些艺术作品。


正如西藏牦牛博物馆特聘顾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14年5月18日牦牛馆开馆试运营仪式上的致辞中所言,“这个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扎根于民众文化生活之中,一开始就在人民群众中有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它越办越好……体现了我们文化工作者也好,建设者也好,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



部分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编辑:W


相关链接:

西藏牦牛博物馆诞生记:传奇、坚守与信仰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博物馆学专委会讨论“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一位女性的平凡与不平凡——关注参观体验的“妇好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