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能够为“她”做些什么

2017-02-04 A.R.M.Y 弘博网


有史以来,女性一直作为再现的手段和工具,在男性创造的意义世界里充当着干瘪的符号。但性别文化不可能是一种单性文化,沉默了数千年的女性有着比男性更加强烈的身份诉求。


关注到这一问题的国内博物馆,借助展览呈现女性视角,反射出对于女性问题的深度思考。这也似乎形成了策展热潮,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专题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图左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图右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当然一些综合性博物馆也紧随其后,通过考古历史类展览来反映古代女子的历史角色与日常生活:


2015/08/18

南京博物院“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2016/03/08

首都博物馆“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2016/05/18

西安博物院“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

2016/07/20

山东博物馆“传奇妇好”展


2016/12/27

广东省博物馆“玉鸣锵锵——商代王后妇好玉器特展”

2017/01/19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


······


林林总总的展览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通过对女性问题的多维度呈现,成为了公共交流的有效平台,它或是宣扬女性性格、或是体现女性情感诉求,亦或是展现女性艺术的独特魅力。


但在博物馆语境中该如何再现女性问题?

又如何引导观众去理解女性问题,

在两性关系的构建中起作用呢?



深入展览内容启蒙女性对自我的认同


在任何有关女性再现的问题中,身份认同都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能够面向公众,使得不同性别的参观者再次相遇,共享性别经验。因此,作为再现系统,博物馆成为了女性文化的必争之地。尤其在专题博物馆内,看似平凡的物品可以被赋予重要性和性别意义,女性文化的价值也可以得到表征和彰显。


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运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实物来讲述女红军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博物馆旨在强调女红军不畏艰难的精神和斗志。


美国国家女牛仔博物馆则全面反映了这些巾帼英雄既能骑在马背上征服西部,又能穿着马靴征服男人的万种风情和侠骨柔肠。


这里要指出,专题型博物馆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女权主义,而是通过展览来“表征”和“再现”女性自身的性别文化和历史真相,使参观者能够认识和理解社会性别的概念、价值和观念,呼吁更多的人尽快参与到性别意指和历史重构的实践中来


因此在策展时,博物馆不仅要展出有价值的藏品,还需要营造出引导和教育的氛围。尤其对参观这个博物馆的女性来说,启蒙她们在参观中自认与展品为一体,由此帮助女性认出她们自己并发现自我认同的意向,反过来思考自身的境遇


灵活展示消除观众与展品的界限


女性专题展览不仅是呈现其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女性文化的载体,而是要起到教育、欣赏的作用,使观众前来参观与展品形成一种共感关系。这就要求其陈列研究与设计能够反映女性意识,符合受众审美,并运用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等手段,深层次发掘女性博物馆文化。


乌镇三寸金莲馆展出了大量实物和图片,系统地展示中国历史上女性一个畸形的追求美的过程。观众能够很自然的将古时缠足的女子与现实中的自己进行对比,理解千年间中国女人曾经的泪水。


纽约的女性解剖学博物馆中有一些展品,比如,浸泡在溶液中的标本、病理蜡像等使女性参观者能够敏锐地联想到自己,感觉自己也变成了物品。


虚拟女性博物馆可以代表女性博物馆中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类型,观众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博物馆资源,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藏品的距离。它拥有海量数字化的文物藏品信息资源,集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国内外已经有开办网上虚拟女性博物馆的尝试,比如台湾的慰安妇与女性人权虚拟博物馆。


我们不排除有些藏品会使观众产生时空上的隔阂,当这些藏品并不是死气沉沉的陈列在展示柜当中,并能结合科学技术反映到现实当中,策展人与观众间的互动与沟通就能够有效达成,观众对展览的自我带入感也会不断放大。


寓教于乐中理解女性问题并进行反思


观众前往博物馆参观已经不单单是知识诉求,更多的是对感观体验的追求,甚至在离开博物馆后能够有所认识和反思。此外,只有当教育与娱乐兼顾成为博物馆的时尚,博物馆才真正担负着大众公共空间消费的功能。


这就要求博物馆不能仅仅停留在策展中,需要配套相关社教活动带领观众从另一各角度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使参观者并非被动的欣赏者。


妇女,艺术和社会变革是一个公共项目计划,突出强调妇女和艺术作为促进变革的催化剂的力量。美国的国际女性艺术博物馆于2015年10月推出了这个项目,并设置了相关课程。


国外的纽约女性解剖学博物馆里有自己的诊所,一位医生在行医,但同时给妇女提供疾病的例子让她们学习。如果缺乏知识和词汇而不能描述自己的疾病,她们可以在展品中找到自己的那种症状,然后在花5美元进行就诊时,就可以指着某个模型、图示或标本作为看病的第一步。这巧妙地绕过了女性在妇产科和儿科方面的无知,而且明显有意让这成为一种自我认知。这种方式将概念加固为切身体验,如同表演般,让观看藏品变成女性学习自己身体的过程。


该博物馆甚至还可以提供私人活动租赁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社教活动,针对女性专题的社教活动博物馆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国内博物馆的女性专题展览大多呈现出古代女性的社会历史身份,亦或女性自强不息的光辉形象,不排除展览风格会略有沉闷,且无法形成对自身现实生活的认同。所以,此时社教的目的在于将展览内容能够与观众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身份认同感。


其次,女性群体身处社会大环境下不能孤立存在,男性文化也是女性文化中无法规避的话题。因此博物馆社教活动需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可尝试从不同角度形成活动系统,构建多元身份下对女性理解的体系,形成全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反思,使之成为社教活动的点睛之笔。


结语

博物馆使性别意义的公共交流成为了可能,在这里,女性不再回避身体、性别和性特征,而是主动进入这一混杂的危险地带,再现女性特征并争夺有关性别差异的支配性话语。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理应在理解社会性别意义后,为多元社会下的“她”提供一个公共空间,并为其做些什么。


但相比国内博物馆反映性别问题是为了追求两性和谐的目的,国外博物馆着力强调性别差异的表现,是为了启发更多女性关注自身,因而也显示出了更强的启蒙性、展示性和表演性。这虽与二者国情不同有关,但如何更全面地呈现女性社会问题,真实反映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女性诉求,国内博物馆或许还可以做出更多尝试。


参考文献:

1.辛田  《女性身份、历史、话语的博物馆再现》,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傅美蓉、屈雅君 《博物馆语境下的性别文化与身份认同》,《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A.R.M.Y


相关链接:

她们的故事  ——「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一位女性的平凡与不凡——关注参观体验的“妇好展”

“传奇妇好”展山东博物馆开展

716件玉器讲述史上最得宠女汉子的传奇一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