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视剧与真实历史间差了一个博物馆的距离

2017-02-09 于昊申 弘博网

2016年最火的古装剧非《锦绣未央》莫属,自开播以来领跑收视,上线24小时即破3.6亿,70小时破10亿,一个月全网播放量已破200亿,微博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衍生出的热搜话题层出不穷,多次进入微博热搜排行榜。


故事取材于鲜有影视作品涉足的北魏时期,对史事的展现吸引了广大爱好历史的观众围观。我本着学(xián)习(zhe)历(wú)史(liáo)的崇高心情,也加入到了追剧的大潮当中。


《锦绣未央》打造古色古香的服化并着力还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活场景,为全剧的一大亮点。故事养眼走心,男女演员颜值爆表,锦衣华服更添角色华丽贵气,服装造型符合角色身份,让观众看起来赏心悦目,同时又被角色跌宕起伏的命运紧紧套牢眼球。

 


该剧讲述了亡国公主心儿在遭逢国破家亡的变故之后,阴差阳错成为“李未央”,回到尚书府与仇敌斗智斗勇的故事。剧中李未央的原型为北魏著名的冯太后,主要人物的设定符合历史的发展,不仅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李未央与拓跋浚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还引起了广大人民对于其背后历史的好奇心。今天就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北魏的历史与文物吧。


一、拓跋鲜卑族起源与发展的遗存


《锦绣未央》讲述的主要是北魏平城时代,这时的鲜卑民族已经逐渐强大。他们兴起于大兴安岭的“祖庙石室”(嘎仙洞)后又南迁至呼伦贝尔大草原,拓跋鲜卑人在此生活了200余年,完成了由狩猎经济向游牧经济的历史转化。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嘎仙洞实景复原陈列展示


嘎仙洞出土钻孔骨板、骨料、骨角器(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嘎仙洞出土陶罐(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


公元167年第二次南迁至蒙古草原南段古阴山一带,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率众移居成乐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公元386年拓跋珪定都盛乐,为北魏的第一都城,拓跋珪定都盛乐后,开始了进军中原的征程。


盛乐古城


北魏角抵瓦当(盛乐博物馆)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开启北魏平城时代,拓跋焘(拓跋浚的皇爷爷)即位后,经过东征西讨,南侵北伐,最终统一了北方。成为了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北魏时期的平城(大同市博物馆)


二、颇具时代特色的建筑构件


《锦绣未央》中的建筑是这样的:


《锦绣未央》剧照


那历史上的北魏,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北魏铺首衔环:是古建筑上集装饰和实用功能为一体的构建。北魏的建筑和墓葬大量使用。铺首一般的用途是作为衔门环的底座,与门环配合使用,此外,其精美的雕刻及造型还具有装饰及驱凶辟邪的功能。


北魏铺首衔环(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的宫殿建筑,通常缀饰鎏金铜铺首衔环,错落有致,图案精美。铺首略成方形,高浮雕。主图案为一兽形,猗角上扬,双目圆睁,以舌衔环。两角间饰忍冬纹,三角纹等,大者高16厘米、宽10厘米,小的高宽不足5厘米;环呈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光素,有的浮雕二龙相对。


泡钉及饰件:北魏时期一般与铺首衔环配套使用。在铺首的周围依次间隔排列着装饰精美的铜泡钉及雕花饰件。有的是鎏金光素无纹,有的镂雕多层花纹。纹饰有相逐的龙纹、缠枝葡萄纹、莲瓣纹、联珠纹、忍冬纹等,是多元文化集合产物。


泡钉及饰件(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石雕柱础:建筑构件,房柱下的基石,是柱与地面的衔接部分。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的柱础形制多为覆盆式。覆盆式柱础为上圆下方,有的通体素面,有的通体浮雕图案,以莲花纹和龙纹为主。雕刻精湛,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堪称颇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珍品。


北魏石雕柱础(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板瓦、筒瓦:筒瓦表面磨光黑亮,质地细密,形体较同期同类器物更为巨大。板瓦最大者长84厘米,前宽60厘米,厚约3厘米。


北魏板瓦、筒瓦(大同市博物馆)


北魏瓦当:继承了汉式瓦当的风格,又丰富了瓦当的内容。当面装饰有文字、莲花、兽面、人面等,极具时代和地域特色。瓦当为泥质灰陶,制作十分规整。


左上  北魏莲花纹瓦当(盛乐古城出土,收录于《内蒙古出土瓦当》)

右上  北魏莲瓣纹瓦当(盛乐古城出土,收录于《内蒙古出土瓦当》)

左下  北魏兽纹瓦当(大同市博物馆)

右下  北魏“传祚无穷”瓦当(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些精美的建筑构件,充分证明了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当年北魏建筑的皇家气派。


三、北魏时期的文物百官


《锦绣未央》的文官、武官是这样的:


《锦绣未央》中的文武官员


那么让我们看看北魏时期的文武官员吧:


北魏文官俑(盛乐博物馆)


正如大家所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北魏文官外穿的服装,形似披风,两边虽装有袖子,但无实际用途。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裤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


北魏武官俑(盛乐博物馆)


南北朝流行两裆铠和明光铠,两裆铠只在前胸后背有两片甲在肩部用带系联,腰上束带。明光铠是在胸背部由左右两片椭圆形的护组成,这种护很象镜子,在阳光下有闪烁的反光,因此得名。


上图  北魏胡人彩绘杂技俑(大同市博物馆)

下图  北魏乐舞俑(盛乐博物馆)


四、女主角的原型——冯太后


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锦绣未央》中美丽、善良、聪慧的女主角李未央的原型——北魏冯太后吧。


冯太后(442-490年),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祖母,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薨,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四十九,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只可惜大同方山永固陵已遭盗掘,随葬品大都被洗劫一空,1976年山西考古工作者对冯太后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仅出土了少量的铜簪、骨簪、铁箭镞、铁矛头、残石俑等遗物,墓中特别是两道石券门门框、门拱上的石雕艺术品,更为珍贵。试想倘若冯太后永固陵没有被盗墓份子破坏,不知其墓内的精美随葬品又会解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历史,又不知会引来多少关注与赞叹。


北魏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河,在其统治时期,统一了北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拓跋鲜卑入主中原以来,采取民族和谐政策,开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新时代,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隋唐盛世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现在《锦绣未央》已经圆满收官,我与大家分享的有关北魏的历史、文物也介绍到这里了,衷心的祝愿大家在2017年可以心想事成、合家欢乐,幸福安康!


投稿的大门一直敞开着!来稿请发送到邮箱news@hongbowang.net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于昊申

编辑:Lily


相关链接:

美国博物馆把热门电视剧搬进了展厅

聂隐娘头上顶把刀 网友:历史顾问我们出来聊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