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最受误解的女画家,如今只留下一封封“情书”

2017-03-09 弘博网


提及潘玉良,我们会想到她的绘画既有“印象派”与“野兽派”的色彩张力,又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律。在她的画笔下,油画、白描和彩墨画成为一封封关于爱的“情书”,诠释了她对艺术和对生活之爱,表达了她情感最美的一面:内心的自我剖白、对艺术的追求、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渴望……


让我们走近潘玉良的绘画世界,共同打开一封封爱的“情书”。



艺术之爱——她的笔触情思



“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女性意识的觉醒使一部分女性艺术家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艺术的“失声”与“缺席”走向艺术的“在场”。



潘玉良正是这个时期较为突出的一位。她是上海美术学校第一批男女同校的女生之一,是第一位油画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级展览会的中国人,是第一位在国内举办个人画展的女性艺术家,是第一位国立中央大学绘画系女教师……1937年之后,她久居巴黎,并在法国,英国,希腊,美国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展览……潘玉良炽烈而真诚地追逐着艺术,她渴望世人对自己才华的认同,并将对艺术的挚爱贯穿了人生的始终。



她热衷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将探索的目光转向个人经验的陈述和心灵事件的表白,用情感建构出女性的话语;她在“自画像”中隐隐透出清冷和孤寂的目光,让人感到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潘玉良的绘画具有东方的意趣,这来源于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爱。潘玉良探索“线”的叙事与造型,笔意介于“写意”的传统笔法与西方速写画法之间,缠绵而富有诗意,具有流畅,简洁,概括的特点。陈独秀评价其为:“合中西于一冶,其作始也犹简,其成功也必矩。” 



爱的花语——她的田园憧憬



在潘玉良的静物作品中,常有形态各异的花朵,寄托着她对自由和美的追求。她把真情实感倾注于笔尖,将印象派的色彩气息与中国的情趣意味相结合,用绘画来记录体验的美好,强调情感的永恒。在潘玉良的笔下,世界是静穆而平和的,一物一景都透露着对生活的憧憬。



潘玉良出生卑微,自幼丧父丧母,被亲人收养后又被卖入“青楼”。坎坷的成长经历未曾浇灭她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作为一位女性画家,她用绘画表现了女性情感的细腻与人生体验的诗意,怒放的鲜花,和谐的场景,忧郁的脸庞,画面中的一人一物透露着自己的委婉心境与对生活的热爱。



在遇见丈夫潘赞化之前,潘玉良的人生是昏暗的;在踏上艺术的道路之后,为妓的恶名又让她受到各种非议。社会的不公让潘玉良从孤独与忧郁中学会坚强,她将崇尚自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转移到创作上,她用绚丽的色彩勾勒出宁静的诗意,给予人安慰,让人忘却生活的烦恼,感受美的欢悦。



爱的欢歌——她的理想生活



“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她对爱的体验成正比,她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爱的容量。”潘玉良是位贫困孤寂的画家,好友苏雪林曾以“悲剧”来评价她的一生。正是这样的境遇,决定了潘玉良对于生活有了不同的理解。她按照自己的体验来解释世界,诉说个体的命运,表达内心的期盼。




在五六十年代,潘玉良的绘画题材基本没有离开女性主题,所绘的女人体多是成熟女性,壮实而有生命活力,这种“无邪赤裸”的气息充满了人性化、世俗化的情感。画面中亲昵的拥抱,难舍的偎依,缠绵的爱意,正是她的真情流露,寄托着她关于爱的诠释与期望,具有“寻找”与“回归”的意蕴。这是她留给身边所爱之人的纯真“情书”。



展览预告

ABOUT



潘玉良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也是较早走出国门、学习西画且卓有成就的中国女画家。彩墨画是潘玉良的一个标志性艺术形式,她将印象派的色彩张力和东方艺术情调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携手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关于爱的‘情书’——潘玉良的绘画世界”,展品为安徽博物院院藏潘玉良第二次留法期间的创作作品,包括油画、白描和彩墨国画。展览不仅体现出潘玉良绘画作品中融合中西艺术风貌的独特风格,而且渗透出她对艺术、生活和身边所爱之人的真情流露,她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热切追求……



展览名称:关于爱的“情书”——潘玉良的绘画世界

展出时间:3月7日-5月31日

展出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临展厅

展出形式:免费开放


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编辑:心儿


相关链接:

博物馆能够为“她”做些什么

一位女性平凡与不平凡——关注参观体验的“妇好展”

她们的故事  ——「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