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忠必信”——铜镜中的人生与世界

2017-05-02 弘博网


2017年4月29日,正值清华大学建校106周年校庆。当日,“必忠必信——王纲怀捐赠铜镜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多年来,本着对铜镜文物的珍视和对母校的热爱,1964级校友王纲怀先生曾先后向母校捐赠铜镜274面(包括100面日本和镜),表达了清华学子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母校艺术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



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先民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实用器,同时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铜镜始于青铜时代,却未终结于青铜时代。与其他青铜器具的命运不同,铜镜的设计、制作和使用,跨越了19世纪中期以前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由于铜镜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其发展历史绝不单纯是工艺制造的历史,更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宗教、艺术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佛字铭佛像镜(残) 三国吴 


铜镜背后的未解之谜“舶来品”or“中国特色”


提到铜镜,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铜镜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中,但是真正成熟的铜镜发展却始于商或商以前的文化阶段。


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中国古代早期用于照容的工具通常是“鉴”,即利用了用水的反射原理。至于“铜镜”的出现,由于目前发现的战国以前铜镜主要出土于新疆、河西走廊、北方长城一代等边疆地区,且无论从形式、纹饰还是工艺而言都与同时代的中原青铜文明不甚匹配,故而有专家提出,铜镜的出现很可能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一种“舶来品”



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老师介绍,在本次展览中,最早的一面“十一角星纹镜”可能正体现了中国铜镜发展的开端。从其纹样和铸造特色而言,这种产物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铜镜的发展风格逐渐本土化,并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艺特色和发展脉络。

在展览中,我们似乎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个规律:早期的铜镜,往往非常薄而精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华本土文明元素之后,开始在厚度和装饰上与早期铜镜产生了较大差异,并且在汉代和唐代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高峰,愈加精巧华丽。



但到了唐末、宋及以后,由于诸多社会因素和文化变迁等原因,铜镜开始走向朴素、平凡,直至水银镜普及,铜镜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左图:宋 西京 赵家铭六葵镜

中图:元明 云香还无铭圆形镜

右图:清早期 曲江风度铭方形镜


智者达心,百工穷巧神奇动物在哪里


虽然动物图像在先秦时期已经被赋予了诸多的象征性含义,但随着西汉时期重整礼义纲纪,动物形象的控制和使用成为宣示政治权威的标志之一。铜镜中出现大量形态各异的神兽动物图纹,便成为对“圣人王世、贤者建功”之社会理想的象征性表达。而所谓“祥瑞”,无一不体现着时人的世界观和浪漫思想,以及对王者仁政和德政的期许。



博局镜中参悟“宇宙天道”从“观象授时”到人间秩序


上古时代,先民热衷亲近自然,仰首即见星空,人们在“观象授时”的过程中,自觉地遵循星宿的秩序,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以天文为核心的人文秩序。星象的分野观念,将人间与天上一一对应,从而形成了严密的社会体系,并且将这一“天道”规律参与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祭祀崇拜。


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实物的双重证据表明,早期中国艺术图式反映了时人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方式。而六博棋作为浓缩宇宙的象征,亦成为汉代铜镜背面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博局图



如果说棋盘是浓缩的宇宙模型,那么棋局则象征着千变万化的人生。出于对生命精神的终极关怀和信仰的力量驱使,与棋局有关的实物和图像在两汉到南北朝的墓葬中大量出现,从某种程度而言,体现了古人宗教信仰观念在发展历程中的反映




华丽辞藻中的“祥乐”与“相思”长乐未央,君毋相忘


汉代铭文镜,内容丰富多样,是反映汉代社会思想与现实生活的重要载体。其中,以“相思”铭文“吉祥语”最为多见。


“相思”铭文是铜镜中出现最早也是最常见的铭文,此类镜历史跨度大,存世时间长,抒发了恋情之苦、亲情之痛和家国之殇,同时亦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福祉绵长的向往和企盼,凝聚着时人的审美和情怀



另一类常见的铜镜铭文就是各类“吉祥语”。时至今日,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处处表达出对吉祥语的喜好。铜镜上精美的铭文也是研究文字史和书法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凡天地之数,行变化而成鬼神“神秘数字”中的轮回变幻


本是用来计算的数字,先民在使用过程中却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从而使数字有了神秘色彩。在《易经》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用数字来表达变化规律的记述,并且与天地鬼神相联系起来。数字的神秘观念在中国铜镜中得到体现,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连弧纹装饰。在已经发现的铜镜中,连弧数涵盖了5-33,包括7、11、13、17、19、23、29、31等8个素数,其绘制方法和具体含义目前尚待探索。


数一数铜镜的连弧数,你发现了什么?


从细节处看奢华与匠心错金彩绘,精妙绝伦


战国以来,铜镜的制作采用了很多特种工艺。如战国的镂空、复合、错金银、嵌宝,汉代的彩绘、鎏金、描金、描锡,唐代的螺钿、金壳、银壳、金银平脱等。工艺精巧,种类繁多。而本次由王纲怀先生特别借展的三面特种工艺镜,更可谓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描白”(富锡)神兽纹博局镜  西汉晚期】又称特种工艺“描白”铜镜,可能应用了双重涂覆的“液态富锡工艺”,当属孤品。


四叶八凤纹错金铁镜  东汉晚期】华美复杂的错金纹饰,因为铁的硬度比铜要高地多,从而体现了高超的工艺制造技巧,根据史料记载,只有身份等级十分高的人才有资格使用此物。


鸟虫篆铭彩绘镜  西汉早期 】这是目前已知存世为数不多的汉代彩绘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特别是上面的鸟虫篆,精妙绝伦。


献给母校的赤子之心必忠必信,久而必亲


展览主题定为“必忠必信”,是取自这批藏品中一面珍贵汉镜的铭文:“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这段铭文告诉人们:为人处事,必须讲求忠诚无私和言而有信,久而久之则彼此间就会更加亲密和谐;反之,若不忠不信,久而久之则必然离心离德,孤立无援,走向穷途末路。


必忠必信铭草叶纹镜


忠信文化一直为古人所衷,此铭文内容一方面可反映以王纲怀先生为代表的校友对于母校赤诚的“忠”“信”之心,另一方面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诚信风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纲怀先生


王纲怀先生向母校捐赠的这批铜镜,现已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重要的馆藏。可作为序列基本完整的标本,真实再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发展历程,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本次展览,精选出一百余面具有极高欣赏价值与考古价值的铜镜代表,按主题分类,在本馆专题陈列并出版图录,观众可藉此学习相关铜镜知识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同时,本次展览也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向清华大学106周年华诞的献礼。展览为期一年,将持续展出至2018年4月30日,欢迎清华师生、校友及社会观众欣赏参观。


必忠必信——王纲怀捐赠铜镜展


展览时间:

2017年4月29日 – 2018年4月30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


  


资料来源:清华艺术博物馆

编辑:闲凝眄


相关链接:

清华艺术博物馆炫酷开馆 首展惊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如何解决高校博物馆常见困境的?

一场捐赠展览、一个英雄故事、一种时代记忆、一次精神传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