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特辑|博物馆怎样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中国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
河北唐山,大地颤抖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四川汶川,山河疮痍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方达讲述母亲的一段话,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如何面对伤痛,接纳过去,“让心里的房子盖起来”,也是博物馆需要直面与讲述的问题。
难言
隐痛
社会伤痛记忆
国际博协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难以言说历史的内涵,既包括因政治、战争、 科技事故等人为原因造成的伤痛,也包括因地震、海啸、干旱等自然力原因造成的伤痛。博物馆是文化再现的场所,通过各种藏品保存记忆来唤醒历史,更重要的是把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以伤痛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面对受害群体庞大、社会影响力广泛的社会伤痛记忆事件,又该如何发声呢?
直面
伤痛
博物馆社会责任的承担
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认为,伤痛记忆是一种在短期内心理遭受强有力的刺激、致使心理再也不能正常应付、并受到永久性的干扰的经历。不愿面对伤痛是人之常情,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博物馆叙述伤痛记忆,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博物馆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社会记忆的见证物,是基于研究、教育、和展示的目的,发挥着联系“物”与“人”之间的媒介作用。真实地保留历史、传递信息,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面对伤痛记忆,与当下社会进行联结,进行心理疗伤与治愈,进而实现人文关怀,是伤痛记忆类博物馆的应有之义。
汶川
与唐山
一种伤痛,两处铭记
我国以伤痛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汶川地震纪念馆)和唐山地震博物馆是两处不应忽视的存在,它们见证了灾区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历史。这两座纪念馆在展陈方式上,也各具特色。
建筑不语,山河永纪
建筑是博物馆精神与实质的载体,是博物馆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重要物质条件。 美国学者珍妮特•马斯汀认为,“建筑从观念和物质上决定了参观的条件。它不仅构造了展览的框架,而且塑造了参观者的经历”。地震纪念馆独特的馆舍建筑设计,往往能够弥补其与传统博物馆相比,展品相对单一的不足,成为纪念主题的外延部分。
汶川地震纪念馆选址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
汶川地震纪念馆
唐山地震博物馆坐落在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纪念公园在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处建设而成。唐山地震博物馆是公园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它与地震纪念墙、地震博物馆、纪念路、纪念广场、纪念水池等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建筑群。尤其是地震纪念墙,三面巨大的黑色花岗岩石板墙上,刻有24万罹难者的姓名,成为罹难者家属凭吊亲人、追思过去的共同记忆。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的地震纪念墙
园内还保留了唐山大地震遗址——— 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诉说着这座工业城市曾经的辉煌,与废墟上的涅槃新生。
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
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内铁轨遗址
感同身受,万众同悲
伤痛记忆博物馆是伤痛记忆反复触发的综合体,它的展陈设计,一般包括特殊文物、辅助影像和情景还原,且既要符合展览的基本内容,又要避免因过分负面情绪的渲染,而造成新的伤痛记忆。遇难者日常用品的展示、还原场景的搭建、大型浮雕、虚拟成像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营造一种浸入性回忆氛围,让观众产生“共情作用”。
汶川地震纪念馆展厅
汶川地震纪念馆雕塑
关爱生命,展望未来
群体伤痛之后,铭记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伤痛延续,而是能够唤起人们直面过去的勇气,抚平伤痛,弥合裂痕。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对于伤痛记忆的重新经历,可以帮助主体对其重新做出解释。在伤痛记忆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伤痛记忆主体在安全而不受威胁的环境中,相对理性地重新对伤痛记忆经验做出论释。这种正面且温和的再次触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步释放伤痛主体压抑和积累的情绪。
以地震为主题的伤痛记忆博物馆还具有自身的地缘和社区意义,他们的建设,可以牢固并延续灾后凝聚力,使一定地域和社区内的居民能够产生认同感,一起投入到灾后重建中,加快社区发展。
汶川地震纪念馆展厅
此外,以地震为主题的伤痛记忆博物馆也是进行防震减灾宣传的最佳场所。对地震原理的科普、逃生方法的演示、救灾策略的讲述,都具有关爱生命、展望未来的现实意义。
汶川地震纪念馆科普体验馆
汶川地震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科普体验馆,分为“时空隧道、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避险与救援”六个展区。全场馆充分运用了拟真场景、LED视频、互动投影、白膜投影、U型影院和4D动感影院等现代最新科技手段,增强了展览的观赏性、科学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汶川地震纪念馆科普体验馆内逃生知识宣传体验区
结语
天灾无情,伤痛固然难以面对,但博物馆不应对此讳莫如深。抚平伤口,凝聚力量,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许捷:《伤痛记忆博物馆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 陈佳利:《创伤、博物馆与集体记忆之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66期,2007年。
部分图片来自City
编辑:心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