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博物馆如何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国人日常生活和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个人收藏家和各大企业也纷纷投身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多的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非国有博物馆是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化、承担公共服务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一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承载一些独具个性的文化方面,甚至能填补公立博物馆难以企及的空白。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有1297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6.6%,较上一年有所增长。
然而,关于非国有博物馆,人们谈到最多的却往往是“经营惨淡”、“维系困难”、“乱象普遍”这样的字眼。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对于这些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政策,何时才能走出精神层面,进入具体的服务层面?非国有博物馆自身又如何改善自身处境,炼得出自身的“造血”能力?
政府:政策扶持,培养博物馆“造血”能力
日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广州市博物馆规定(草案)》的第三次审议中提出“应当对非国有博物馆加大扶持力度”的建议,使此类博物馆有望在未来,除了依法享受收取门票、获得非营利性收入、接受捐赠或者开发、经营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外,也可依法向税务机关申请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税收的减免。
然而,在税收方面给博物馆运营以一定优惠,短期来看,确实可以起到缓解非国有博物馆资金紧张的作用,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让非国有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外部条件而言,必须在社会上营造博物馆文化。
所谓的博物馆文化:
一方面指的普通市民对博物馆的重视和充分利用,逛博物馆成为日常生活、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指包括政府、企业和私人在内的社会部门,形成某些惯例和制度性的举措,增强非国有博物馆在内的各类博物馆的自我造血功能。
在国外,非国有博物馆有着很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美国的非国有博物馆可以吸收私人和企业等各方面赞助,藏品和经费来源也可以吸纳社会资源。同时,个人向博物馆捐赠也是一个传统,很多人会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非国有博物馆做慈善事业,保证其正常运营。美国1917年通过的联邦收入法案规定,捐赠宗教、慈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和教育机构的款项,可以抵销其他方面的收入税(后来包括了捐赠物品)。在这种税收制度下,把收藏的艺术品捐赠出来,显然比卖出去对收藏者来说更有利可图。
因此,对于博物馆而言,政府的一次性免税优惠,就像一次性“输血”;在艺术品、文物的个人捐赠方面予以优惠,则像持续“造血”。也因为这种对于个人捐赠行为的鼓励,捐赠者和普通市民与博物馆之间,有了更直接、更为私人化的联系。
博物馆:发展自身,加强自我“造血”能力
非国有博物馆的经费主要依靠自筹,增强非国有博物馆“造血”能力即是提高其自筹能力。一般而言,非国有博物馆自筹经费多来自博物馆的经营性活动和社会赞助,而这两种经费来源都直接导向了社会大众,即博物馆的运营最终需要公众买单。这就意味着公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博物馆若想提高自筹能力、获取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便需要充分开发、利用公众资源,于公众间树立良好的口碑,对公众负责。
根据2014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报告》结果,非国有博物馆文物藏品真假不清和来源不明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源于民间,来源是否合法大多只能靠收藏者自证,且收藏渠道没有国有博物馆规范,导致藏品合法来源与真假问题一直困扰着非国有博物馆。虽然这种现象仅在以文物为藏品的非国有博物馆中比较突出,但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往往影响到整个非国有博物馆的品质和形象。
冀宝斋事件
2013年7月,作家马伯庸在新浪博客上发表博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讲述了他参观某博物馆的经历,并配发大量图片。马伯庸在文章中称,该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包括大量赝品,造假手段非常离谱,包括汉代的五彩和青花(实际上,五彩创烧于元代后期,青花的创烧年代有唐代和宋代两说,但现存都是残片,且与景德镇元青花没有明确的传承关系)、晋代斗彩三英战赵云葵口盘(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多件鬼谷下山罐、写有白话文的唐代御赐五彩葵口盘、“炎帝制造”青花瓷器。藏品中有一件题款“大清雍正年制”的“粉彩十二开光金陵十二钗大缸”,然而雍正皇帝逝世时曹雪芹年仅21岁,因此其有违历史常识。除此之外,在博物馆内还有诸多藏品的线条粗陋、笔法敷衍。同时,历史仅存孤件的著名文物如长信宫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该馆中也有多件做工粗陋的放大版赝品,而标识均显示为真品。此外,该馆中有多套的十二生肖主题的瓷俑,不仅造型粗陋、诡异,且有性别区分。
这些频频爆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假藏品丑闻,使得社会公众普遍对非国有博物馆存在着“不正规”、“质量差”的偏见,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公众口碑极具破坏性,从而影响到非国有博物馆获得公众支持和社会赞助。因此,在如今缺乏监管机制的情况下,非国有博物馆需要爱惜自己的声誉,严格把握藏品来源,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获得公众口碑以获取社会赞助。
另外,还有一些民营博物馆的藏品较好,甚至还有一些珍品,但往往展示方式单一,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摆放。这样的展览显然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参观需求,致使这些民营博物馆虽然拥有珍贵的藏品,却依然为公众所忽视,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针对此种情况,一些民营博物馆必须进行展览理念上的转变,改变单一的陈列方式,利用创意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公众来馆参观,引发社会公众对其展览与藏品的兴趣,为博物馆培养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
非国有博物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若想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绝不能停留在自娱自乐,而必须寻求社会公众的帮助。这就意味着非国有博物馆需要将公众的需求当做自身需求,树立为公众服务的意识。而这些公众则应该包括入馆参观的观众以及未入馆参观的潜在观众。
作为博物馆人,必须研究、了解公众的需求,才能做到展览策划与活动开展有的放矢,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获取社会回报。同时,非国有博物馆还需要加强服务功能的完善,强化服务意识。例如,为参观者提供休息、休闲的场所,衣物代存点,以及供残障人士使用的相关设施、物品,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口碑。
通过关注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使非国有博物馆获得长期稳定的观众群体的同时,在社会树立良好形象,从而获得广泛的社会赞助。
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往往都被动地向观众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很少主动将其成果与精华推广给大众,使得非国有博物馆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极少展现积极主动的一面,使其珍贵的藏品、优秀的展览以及特色活动不为公众所知,公众不了解,支持与赞助更无从谈起。因此非国有博物馆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自我宣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非国有博物馆已经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积极寻求与媒体的合作,然而却仅仅停留在枯燥的信息传递上,例如何年何月举办何种展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这样简单的宣传显然无法让非国有博物馆获取更为广泛的关注。
因此,利用当下的新媒体加强面向公众的博物馆营销,以开展自我推广,扩大博物馆影响,从而获取公众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实现让公众了解、喜欢、信赖博物馆。
非国有博物馆中,除个别称得上大中馆外,绝大多数还是小博物馆,分布于社区或观光旅游景点之中。在展示内容上,以展示本地物质及非物质文化(特殊地域文化)的专题类或主题类博物馆为主。尤其对于分布在社区的非国有博物馆,缺少大量流动的观众群体,更应该积极的通入社区,吸引周边居民,尤其是与周围中小学合作,培养社区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博物馆意识,建立互相支持的关系。
现阶段,政府不可能持续为民营博物馆“输血”。因此,由国家制定符合民营博物馆发展的政策,通过对捐赠行为的鼓励,培养民营博物馆的“造血”能力,使民营博物馆从社会中寻求资 63 24925 63 15756 0 0 1360 0 0:00:18 0:00:11 0:00:07 3368支持,允许民营博物馆可以与国有博物馆共存、共繁荣,是眼下比较适宜的选择。
除此之外,民营博物馆自身也需要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即提高向社会大众的自筹能力,就需要民营博物馆树立服务公众的意识,吸引更多人群的关注,并通过藏品、展览、活动以及服务方式获得公众的兴趣和信赖,从而获取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赞助,使非国有博物馆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以维持博物馆本身的运营。
部分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You Know Who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江宁织造博物馆”变形记——且看民营博物馆如何在争议中求生存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