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大英博物馆哪些好东西没来中国
从北京到上海,从国博到上博,人们对来自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的热情丝毫没有衰减。很多观众都想要一睹这些漂洋过海的珍贵物件。
如果你对这次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览感兴趣,那一定对本次展览中亮相的文物有了一些了解。
比如,佘盆梅海特内棺!
还有罗赛塔石碑的朋友——迪蒂莫斯墓碑!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英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并没有能够来到中国和大家见面。所以只能待人们亲自走进大英博物馆去一探究竟了。
埃及文物
彼岸世界的艺术
绝大多数的埃及文物出于墓葬之中。木乃伊及其棺材、黄金玉饰、壁画纸草、雕塑器物等形形色色的埃及艺术,几乎都不是描绘给活人看,而是为死者所准备的,传递的都是“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有学者将古埃及艺术称为“彼岸世界的艺术”,古埃及人为他们的来生打造了一个瑰丽的彼岸世界,却让此岸的我们为之激动不已。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类埃及文物中,堪称镇馆之宝的《亚尼的死者之书》,就是古埃及生死观的明白表现。
《亚尼的死者之书》局部
收藏家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罗河中游克索西岸的墓室中发现了 《亚尼的死者之书》,墓主亚尼是距今约3200年前的真实人物。这一死者之书可谓迄今已知以草纸记录的死者之书中保存最完善、描绘最精美的。
其中,最有名的段落是“秤心仪式”:天平上,死者的心脏与正义女神翅膀上的一根羽毛加以比较,心脏若不重于羽毛,则说明死者生前积德,可享永生,否则,心脏便会被画面右边的怪物所吞噬,死者没法进入来世。画中,有的神在调整天平的精确度,有的神准备记录测量,有的神在担任陪审,一个神与人共存的世界跃然纸上,反映出古埃及人对神灵的虔诚信仰。
一尊稍显另类的铜制猫神贝斯特雕像,则揭示出古埃及的猫神崇拜。
这座雕像以身材苗条高挑的埃及猫为蓝本,坐姿与神情充分体现了猫的本色,笔直坐立,眼神机灵,脖子上佩戴着刻有“荷露斯之眼”的铜饰板,前胸绘有一只头顶日盘展翅欲飞的圣甲虫。
希腊文物
雕塑展现的生命之美
最为典型的希腊艺术之美,得从希腊雕塑中寻找。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一大批帕特农神庙雕塑,可谓古希腊艺术的顶点。这帕特农神庙,修建在雅典卫城山,为雅典娜女神而建,距今约2500年。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晶。其中很多雕刻就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那些由巨石塑造出来的神的形象全然是在参照人的形象制造,艺术家赋予他们更为理想的艺术形式,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人们从中能够读出的,是生命体的饱满、深刻内涵。
大英博物馆珍藏的帕特农神庙雕塑中,最为摄人心魄的,当属《命运三女神》。
在帕特农神庙的东侧山墙上,古希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菲狄亚斯主持制作命运三女神雕像。当时,他面临着两道难题,一是怎样在山墙横向长条三角形的空间限制下创作雕刻群,二是通过什么样的造型来传递神的形象。
对于第一道题,艺术家的作答是,巧妙安排众神的姿势,最终一位女神高高端坐,一位蜷腿席地而坐,一位斜倚着,这样的组合自然而生动,各自的姿态显得随意与放松。
艺术家给第二道题的答案则是,塑造三位丰满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尽现女性人体优美的轮廓,她们仿佛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今天人们在大英博物馆看到的《命运三女神》其实早已失去头部与四肢,但那些仅存的飞扬衣衫、丰盈身躯、潇洒姿态通过鬼斧神工般的雕刻加以呈现时,已足够令人惊艳。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生命之美。
登峰造极的东方风雅
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的陶器,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漆器,魏晋的石佛经卷,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标刻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登峰造极的器物在大英博物馆都能看到,其间蕴含的是含蓄秀美的东方风雅。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算得上大英博物馆珍藏的最重要的东方文物。尽管入藏大英博物馆百余年,这幅长卷能从库房走进展厅为人们亲睹的机会依然十分有限,只因历经岁月冲刷的它极其脆弱。
《女史箴图》唐摹本局部
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集高水准的绘画、书法、诗文于一身,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意义非凡。长卷依西晋张华集各代先贤圣女事迹写成的《女史箴》而画,原文12节,所画亦为12段,每段画一个故事,各有箴文与之相匹配。画家采用如春蚕吐丝的游丝描手法,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每一根都仿佛充满生命,笔下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形象生动。这幅《女史箴图》曾是乾隆皇帝的心头好,长卷上乾隆皇帝盖的收藏章就多达37个。
大英博物馆藏有的一对元至正青花龙纹大瓶,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也几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这对瓷瓶在今天看来其实均有伤残,且器型略有歪斜,但至少有这样几点奠定了它的“瓷王”地位。
一来,瓷瓶的确切纪年直接书写在瓶颈上,一目了然,那是元至正十一年,也即1351年。二来,瓷瓶几乎囊括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尤其龙纹的绘制,形象凶猛,腾云驾雾,生动之极。三来,它是公认的元青花断代标准器,没有这对瓷瓶,藏家与学者还不知道世界上存在元青花。
在上个世纪,包括这对瓷瓶在内的千余件中国古陶瓷都是英国大维德爵士的私人收藏,2007年,这些中国陶瓷精品由大英博物馆托管,两年后被陈列于展厅永久向公众展出。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题目《这一次,大英博物馆哪些好东西没来》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大橙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