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咖”原来是这样看待博物馆面临的经济环境
8月24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经济环境变化与博物馆应对”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经济环境变化与博物馆应对”,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全国规模的博物馆学研究平台,相互探讨、交流和借鉴博物馆在经济环境急剧变化态势下的运行经验,以期有效应对博物馆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问题,共同谋求博物馆的良性运行及其事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博物馆运行经济环境
的初步考察与思考》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安来顺首先对当前博物馆面临的“大环境”进行了梳理,指出:
面对以上问题,博物馆需要勇气、耐心、智慧与理性去解决。
在大环境中,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与博物馆持续发展交织并存。据推测,目前全世界博物馆总数超过8万座,其中70%的博物馆的历史不超过40年且多来自新兴国家。在20世纪70至80年代,不少欧美博物馆发达国家政府对博物馆在财政上强力支持。而近十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欧美博物馆也同样受到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逐步下降,有学者预测,中国经济的运行是L型走势,这个L型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经济下行压力在考验着中国的各个领域。相比经济的增长的下滑,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有4246座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7.1%,每年新增博物馆近200座。地方财政压力明显增加,而现有财政体制下,政府财政主要解决基本运行,各地方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急需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经济环境复杂性对博物馆间接和长远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博物馆人未雨绸缪。
如何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中求得发展,安来顺先生通过数个国内外的具体实例,给出了参考方向。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博物馆如何坚守社会公信力和职业道德操守,安来顺先生指出:
关于对博物馆的认识,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指出,博物馆本身就是就是“物与识”的“集合”。博物馆的发展是从藏物到识物,再到辩物。博物馆研究及文物研究,需要从客观事物开始,建立客观标准,进行理论分析直至进入综合研究。
以1683年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1793年建立卢浮宫等博物馆为例,讨论博物馆的公共性。梳理国际博物馆协会建设的历程及博物馆定义的发展。
1889年,英国博物馆协会成立。
1903年,欧洲各国在德国的满海姆召开第一次博物馆会议。
1926年,英国兰斯特大学建立博物馆学系协会。
1926年,在巴黎成立国际博物馆事务局。
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博物馆法案》。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
关于博物馆理论,田凯先生论述了“价值论”、“实践论”、“方法论”,其指出
关于各个博物馆对其自身的认识与定位,田凯先生以数个知名博物馆为例,进行了讨论,并指出博物馆涉及到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两个方面。生活态度即是精神层面,涉及到文化认同、规律认知、心灵培养、美学引导四个方面。生活方式即是物质层面,涉及到技术的借鉴、工艺的传承、科技的创新三个方面。
将其藏品和科研成果用于激发对于我们国家(美国)和多数人民的明确理解。博物馆创造学习机会,激发想象,并提出有关我国(美国)历史的挑战性认识。
激励和激发博物馆观众和其他用户,通过精心的展示和完善服务的展厅,以及研究性收藏、世界水平的展览、各种教育活动、出版物和对媒介的富有想象力的使用,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展品。
坐落于纽约城中,作为这个城市的美术博物馆和图书馆,鼓励和发展有关美术的研究,并将艺术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增进民众的艺术知识,此外,还要提供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博物馆知识的逐渐边缘化,面临着一系列危机。例如:
除了解决以上危机,博物馆也应重视自身的经济问题。在国内博物馆繁荣的背后,博物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中国博物馆数量的增加与经费投入的稳定不变;部分博物馆低成本运营;文创推进的艰难;理事会制度的困境等。
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制度缺陷;公益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的小农意识;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低;同质化博物馆大量存在;博物馆管理者缺乏经营意识等。
在如何解决当面博物馆面临额问题,田凯先生也给出了破解之道:博物馆应融入社会;增强自身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博物馆体制,增强博物馆功能,提升展览陈列;树立品牌,扩大博物馆影响,开拓更多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与经济发展
——新文化 新课题》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文立指出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主要形塑力量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技术、观念、生存模式、宗教信仰、地缘因素、遗产资源、知识结构、社会形态等几个方面。但是经济因素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对博物馆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外部影响及内部影响两个方面。在外部影响中,经济发展影响到博物馆的消费需求和利用者的市场。在内部影响中,经济的发展情况影响到博物馆的收入的总量与结构、经营的策略、运营的机制与体制、发展的模式,此外也影响到相关的从业人员。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反作于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影响到经济表征、投资功能、直接性经济效益、就业机会、直接采购、地方财税收入、旅游及附属产业。
博物馆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通过资金投入作用与博物馆,而博物也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功能反作于经济发展。
此外,通过2012年-2016年这五年的博物馆数量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数据,2012年-2015年四年的博物馆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年度文物经费投入比例的对比,并结合2012年-2016年博物馆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速,分析博物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逐步走向融合,出现了博物馆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此外,张文立教授也提到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藏品、陈列、服务活动、经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对此进行了简单论述。
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黄春雨指出,当前博物馆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博物馆的专业化与博物馆行政化管理之间的问题。
首先,其对国内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指出博物馆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和博物馆的行政化管理之间存在着关系,博物馆的过渡行政化管理,并不能促进博物馆的科学发展。
其次,其指出当前的博物馆研究,在某些方面是脱离现实的,并不能使博物馆研究者、从业者理解其内涵,自然无法用来指导现实中的工作。
最后,黄春雨教授也给博物馆从业者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博物馆从业者、研究者能“进的去”,也“出的来”。既能把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也能把理论运用到博物馆的实践中来,来指导具体的工作。
在发言中,黄春雨教授也提到,当前应充分重视行业类博物馆的发展、中小博物馆的发展,应多听取老一辈博物馆人对当前博物馆的意见与建议,也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问题。
《传统农业遗产的保护和记忆
——博物馆文化不可遗忘的主题》
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从传统农业遗产的概念和文化价值、经济环境变迁下的传统农业遗产、农业遗产的保护是博物馆的历史责任三个方面谈论了传统农业遗产保护与记忆的相关问题。
传统农业遗产是传统农业活动及其过程遗留下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信息汇集。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发端于20世纪初,而真正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农业现代化,则只有短短的一百年。在此之前,多数农村依然是一幅男耕女织的原生态生活景观,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不同的地域里传承着千百年不曾间断过的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系统的传统农业遗产,成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传统农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石金鸣先生指出保护传统农业遗产,
然而在当前经济环境的变迁下,传统农业遗产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我们不能剥夺农民享用现代文明、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也不能忽略农村遗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农业遗产的系统保护已刻不容缓,应引起政府、学术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传统农业遗产的研究、保护、记忆可以借鉴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从地质地貌环境、生物矿产资源、村落形态结构、空间结构布局、物质和非物质、固定与动态等等,藉此将农村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纳入系统的考察保护范围,建立完备而详细的遗产信息档案,从而为遗产的保护规划、遗产的合理利用提供全方位的学术支持与决策参考。
最后,石金鸣先生指出,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为传统农业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同期,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太原开幕。本届文博会以“文化三晋、美丽山西”为主题,展示山西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文化山西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山西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山西博物院文创精品展以“文化、创意、生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了山西博物院独特的文创产品。
编者
世界各国及相关组织对博物馆的定义虽多有差异,但多数均认为博物馆为非营利组织(机构)。即便如此,博物馆也依然无法摆脱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国内多数国有博物馆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一方面资金来源单一,某些展览事项也不符合拨款要求,无法获得拨款;另一方面也给政府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而部分非国有博物馆的资金状况更为糟糕。
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环境及资金压力,博物馆在积极寻求外界经验与帮助的同时,也应积极探索自身的制度建设与改变。如寻求社会各方的捐助,探索的商业性经营活动等。
来源:整理于会议现场录音及相关稿件
编辑:大萌萌
相关链接: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