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通过临展选题把握“迎合”与“影响”间的平衡?
在上期内容中,作者以近年国家一级博物馆临时展览为例,梳理、分析了我国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选题思路和趋势,从而得知当前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呈现和社会价值导向。(上期链接:临时展览选题如何影响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本期将进一步探讨博物馆临时展览选题策划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探索临时展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行审视和思考。
目前我国博物馆临时展览选题虽然总体上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但同时存在原创选题数量欠缺和选题完成质量欠佳等问题,阻碍了博物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功能发挥以及迎合观众与影响观众的功能定位。
针对上述问题,博物馆应注意选题创作与展品利用、选题立意与展品支持这两大问题,通过选题策划提升理念意识,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博物馆在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迎合观众与影响观众之间的平衡,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选题策划,从本质上说是处理展览选题、概念设计、展品组织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力图在概念和展品之间建立具有内在逻辑的联系,或以主题概念统领展品展示,或以展品组合推演主题概念,进而实现展览选题的立意表现、展览内容的精彩解读、展览效果的整体呈现以及展览影响的价值效应。
1.选题创作与展品利用
展品是构成展览的基础,博物馆能否合理有效、恰当充分地利用展品关系着展览选题的创作数量和完成质量。基于展品形成的展览需要博物馆在解读展品信息的基础之上提炼展览主题,并以主题概念统领展品展示,最终形成构建主题展览的选题创作目标模式。其动态过程如下图所示:
基于展品形成的主题展览在策划过程中首先需要博物馆对展品信息进行解读,对展品信息解读的充分程度直接关系着展览主题的确定,因此博物馆要尽可能地挖掘展品信息、丰富展品内涵,为展览主题的提炼提供必要准备。在掌握展品信息后,展览策划者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建立展品之间的联系、提炼展览的主题思想。
在这一环节,博物馆应注意基于展品信息推演而成的展览主题一定是自然合理的逻辑关系,而非牵强附会的概念转化。基于展品形成的主题展览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要注意从解读展品信息到提炼展览主题的推演环节,还要注意主题与展品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览》的展品来自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20家文博单位,涵盖国内出土及传世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各种材质的鼎140余件(套)。展览从鼎本身的发展历史,鼎所记载的历史以及鼎所反映的历史,最终揭示出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以鼎作为展示核心进而上升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高度,《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览》无论在主题立意还是具体实施等方面均具有开创性意义,展览基本实现了馆藏资源与馆际资源的有效整合、展品与主题的有机结合。
2.选题立意与展品支持
任何一个展览从最初构想到最终实现的过程,亦即蕴藏其中的概念从形成到完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展品支持,否则选题立意将因缺少必要的展品支持而无从实现。基于概念形成的展览需要博物馆围绕既定主题获取展品支持,同时通过展品组合表现预设主题,最终实现构建主题展览的选题立意目标模式。其动态过程如下所示:
基于概念形成的主题展览在策划过程中首先要确立展览主题,这是展览创作的起点,同时也是解释展览为何以此为题。只有在主题确定之后,展览策划者才能理清头绪,不致因创作进程的深入而偏离最初的设计意图。在主题的引领下,博物馆根据自身的藏品情况选择最能体现展览主题的展品,或者通过馆际合作的形式整合藏品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展品支持。基于概念形成的主题展览要想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要注意主题对展品的有效统领,还要注意展品与主题的最终回归。
浙江省博物馆《惠世天工——中国古代发明造物展》意在向观众展现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创造,让观众感悟到创造、发明源于生活而又惠及生活的真谛。展览并不刻意追求文物类型的面面俱到,而是选取几类能够恰如其分彰显展览主题的文物,这些展品与内容有着明确的吻合性和对应性,展览各部分在主题的统领之下独立成篇,最终又统一于发明造物惠及于世的主题概念,实现了主题展览价值立意与展品支持的回归,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漆器、铜镜、酒惠及于世的造物历史。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定位
1.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机构,普及和传播公共知识是博物馆展览的一项重要功能。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相比,博物馆展览提供的公共知识反映出公众对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层需求,这意味着博物馆提供的公共知识必须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以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知识需求。
此外,博物馆提供的公共知识具有直观可感、集中呈现等特点,因此展览选题不能局限于具体知识的介绍,而要以宏观视野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对展览内容有所感知。因此,博物馆应该对展览选题如何促进公共知识传播等问题进行审慎思考。
传播知识是博物馆展览的一项重要功能,这毋庸置疑,但如果展览只是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而存在,这恐怕是对展览更深层次的价值功能与存在意义的忽视和埋没。
当今时代,知识普及程度和信息传播速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难以达到的,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相对而言,通过博物馆展览获取知识并非最为便利的选择,而且参观博物馆并非每个人必需的日常活动与文化消费行为。与此同时,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地在互联网上观看博物馆展览,如果只是为了获取知识,人们完全可以省去行程上的奔波而选择虚拟博物馆。
在这种背景之下,通过展览获取知识恐怕未必是驱动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关键原因。既然选择参观博物馆,那么观众更多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博物馆的参与体验。为此,博物馆应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将展览选题定位由知识的输出与接收上升为价值的引领与体验,努力在展览的价值引领与观众的参与体验之间建立联系。因为博物馆展览的最终目的和存在意义在于价值教育而非知识教育。
博物馆需要通过展览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引导观众对过去、对现在有所思考和感悟,而不是简单地为观众呈现展览内容、介绍具体知识。例如同一幅画作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其功能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美术馆将选题设定为向观众提供技法展示、审美欣赏和艺术愉悦,对博物馆而言如果选题只停留在以上层面是不完善的。博物馆最重要的是通过展览启发观众思考,促使观众的内心或行为受到影响,否则博物馆将失去特性沦为建筑的空壳。
在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的三年时间里,“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祖国巡展”走过了中国23个主要城市,展览之所以成为大多数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选题是因为画家的作品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彰显人性光辉。博物馆并不缺乏油画形式的展览题材,但是李自健油画展从“人性与爱”的高度表达了抑恶扬善的价值判断,实现了对观众的震撼和影响,这与博物馆展览追求价值引领的特性高度契合。
2.迎合观众与影响观众
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机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临时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博物馆工作中直观展现、直面观众的部分,也是观众评价博物馆品质的重要依据。博物馆与观众能否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取决于博物馆能够为观众提供何种品质的展览,另一方面取决于观众能够从展览中获得何种经验。因此,展览选题应当在迎合观众与影响观众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状态。
迎合观众是指展览选题要最大限度地与观众的认知结构相吻合。展览选题的确定不是博物馆的自我表现,而是满足观众个性需要之中蕴含的共性需求。博物馆是记忆现场,是文化殿堂,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守护要通过展览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实现。那些与观众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相契合的展览,最容易引起共鸣,文化记忆的延续也更加直接有效。
作为社区文化遗产和共同记忆的重要讲述者,博物馆需要举办贴近观众文化心理的展览来联结观众、影响观众,进而传承文化记忆,留住文化根系。目前,仍有不少展览远离我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其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存在价值受到相当大的挑战。
当然,迎合观众不等于取悦观众,博物馆需要以适当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娱乐,绝不能以降低展览的品味和品质为代价。博物馆要致力于以优质的展览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并促使展览良好的品味和品质的标准形成。
影响观众是指展览选题要为观众创造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精神空间。博物馆展览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多层次的,展览对观众的影响也是多层次的,如愉悦、教育、陶冶、提升等。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来阅读展览,每个展览会在观众的意识中呈现不同层面的意义。衡量展览效果的标准不是有多少人观看展览,而是展览与多少人进行了对话。
博物馆不只是收藏文物、展示文物的场所,还是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隔空对话、延续文化记忆的空间。同样,展览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展示与观看展示,而在于给观众心理带来的变化。展览的魅力在于让人看见了过去、体验了现在、更畅想着未来,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亦在于此。
从临时展览选题谈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更多的是对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审视与思考。目前,中国的多数人群还不是博物馆观众,如何培育观众市场、如何改变博物馆观众几乎是一个沉默的群体的现状,都是博物馆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博物馆不但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而且要在资源利用、创新思维等方面探索临时展览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博物馆走出故步自封的状态,以更加周到平等、更具亲和力和人文关怀的工作态度融入社会、融入公众,在满足专业人士需要与服务广大公众之间寻求平衡,在创造精神世界和反映现实世界之间追求平衡,在价值教育和文化娱乐之间达到平衡,在迎合与影响之间实现平衡。
作者:周墨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侦探
相关链接:
沈辰/何鉴菲:“释展”与“释展人” 博物馆展览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