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故宫,猫卧碑林:博物馆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
近日,备受期待的《天禄永昌——故宫藏瑞鹿文物特展》在故宫博物院举办。观众不仅可以在展厅中欣赏到鹿角椅、青玉衔灵芝卧鹿、鹿头尊等近70件珍贵文物,还可以在慈宁宫花园中观赏到从承德市避暑山庄引进的9只梅花鹿,其中雄鹿2只,雌鹿5只,子鹿2只。这是故宫首次将与宫廷生活有关的活的动植物引入展览之中,是故宫博物院展览的一个新的思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活泼可爱的动物引进馆舍内,为严肃的博物馆氛围增添生机。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会对博物馆参观体验的提升起到哪些作用?人类作为动物的朋友,又能为动物的保护做些什么?
动物能带给博物馆什么?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殿堂”的属性不断弱化,公众越来越期望博物馆能够面向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多互动和共享的参观体验。动物的引进,是博物馆消除与观众距离感的有效举措。当今社会,以人为主体的居住者的参与活动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特征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活动匮乏、相互作用稀少,这样的公共空间往往是不完整的、非健康的,很难给予居民一种“家园”所具备的社区归属感,也不能称为适宜现代人居住的景观环境。因此,当博物馆引进动物,创造人与动物的互动氛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观众对博物馆严肃、单调、平淡的固有印象,使博物馆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近期,英国皇家邮政博物馆发出了一个工作招聘,他们从今年9月开始,接下来的一年每个月都会聘用一只邮政猫,主要任务就是卖萌晒照,帮邮政博物馆吸粉。
英国皇家邮政博物馆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聘请邮政猫的历史。1868年,皇家邮政正式聘请了3只猫,来负责帮他们抓老鼠。每只“邮政猫”每周都有1先令的补贴。这次招聘也是英国皇家博物馆自1984年邮政猫Blackie退休后首次公开海选继任者,获得了海量网友的响应,晒出自家的猫以求入选。
英国皇家邮政博物馆历史上的邮政猫
网友应征晒猫
无独有偶,我国西安碑林博物馆也有一只“明星猫”小黄。小黄是常住在碑林园区内的流浪猫,因为“颜值高”而受到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宠爱,被亲切地称为“飒露黄”。碑林博物馆还专门为小黄开设了微博,晒出小黄的萌照,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小黄的存在迎合了当今的“宠物经济”和“治愈文化”,成为碑林博物馆的一张新名片。
人气高涨的碑林猫
对于历史类博物馆来说,活体动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场景重现,复原古代物候面貌,为参观者提供更为真实的浸入式体验。例如殷墟博物苑在王陵遗址区内散养了若干只梅花鹿,有助于游客了解殷墟时期的物候特征。三千多年的殷墟时期,中原地区年均温高于现在2℃左右,气候温暖湿润,麋鹿、赤鹿、象、水牛等动物普遍存在。殷墟博物苑散养梅花鹿,既有利于促进游客了解殷墟时期的生态环境,也为空旷的王陵遗址区增添了生机。
殷墟王陵遗址内的梅花鹿
故宫博物院引进梅花鹿,也有还原历史场景的考量。清朝皇室喜爱鹿,源于其渔猎民族喜食鹿肉的习惯,入关以后更是不忘根本,每年都要在承德举办“木兰秋狝”,意为“哨鹿”,进行围猎活动。单霁翔表示,鹿的驯养不仅在承德,清皇室在紫禁城御花园中也曾养过鹿,鹿苑在今故宫御花园西南,还有一座高台名为“观鹿台”,台下尚存有一道半圆形的鹿圈围栏地基遗址。举办鹿苑与御花园东南角的鹤圈形成“鹤鹿同春”的景观。
对于一些自然类博物馆来说,活体动物是科普宣教的最好标本。天津自然博物馆从2015年9月起,特色展区活体蝴蝶园将免费开放。馆内计划最多2000只至2500只蝴蝶一同飞舞。目前,玉带凤蝶、柑桔凤蝶。碧凤蝶等蝶种已经成为这里的“常驻嘉宾”。蝴蝶从毛毛虫经过五次蜕皮化蛹需要1至2个月,从蛹变成成蝶后只有6天的生命。在天津自然博物馆,观众可以亲眼观察化蛹成蝶、零距离观察“飞翔的花朵”。
天津自然博物馆蝴蝶园内正在孵化的蝶蛹
蝴蝶标本
动物固然是人类的好朋友,可是当它们进入博物馆,身份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博物馆又该如何对动物进行保护和管理呢?
博物馆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
当动物被引进馆舍内,它们既是博物馆的“员工”,又是“嘉宾”。如何为动物提供和谐舒适的生长环境,是博物馆在计划引进之初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博物馆要为引进的动物提供适合其生长的生态环境。一些遗址类博物馆有较大的绿化面积,可以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适宜动物的生存。没有绿化场地的博物馆也应对现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动物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新家园。例如天津自然博物馆的蝴蝶园采用了全自动设施控温控湿,还种植了供蝴蝶获取食物的蜜源植物,有蝴蝶专用的饮水空间、捕食空间、孵化蛹室,连照明灯也考虑到蝴蝶对温度和阳光照射的多种需求。馆内不仅是蝴蝶展示的空间,更是通过模拟植物、蝴蝶的自然系统,向观众展示相对完备的生态空间。
天津自然博物馆蝴蝶园
当动物与游客在博物馆这个共同的公共空间相处,必然会碰撞出“火花”。对此,博物馆应该做到保护与管理并行。首先,在引进之前,要做好动物的检疫,提前接种相关疫苗;其次,在引进之后,要制定相应的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并在动物出没的区域放置标志,提示游客不要故意逗弄动物以免被误伤,以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最后,应考虑到文物安全问题,做到动物活动区与文物展示、典藏区的隔离,避免因动物的活动而造成文物损坏。
殷墟王陵遗址的提示标语
2016年7月,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发生儿童游客逗猫被抓伤,儿童父母状告至西安市旅游局希望驱赶流浪猫的事件,引发网络热议。大多数网友认为,碑林博物馆可以在做好动物防疫检疫措施的情况下,给流浪猫一个栖身之所,而游客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要故意逗弄猫咪。经过多方争取,多只流浪猫被上级主管单位允许继续留在碑林博物馆,碑林博物馆也承诺对猫咪们加强管理,打疫苗、驱虫、绝育,为游客提供更加温馨、安全的参观环境。
西安碑林博物馆声明
然而,针对碑林流浪猫的后续管理,网友们也提出了质疑。至今为止,碑林博物馆仍未对以小黄为首的流浪猫进行绝育手术,流浪猫潜在的野性会对游客和周边生物的安全产生威胁。这与碑林博物馆曾经的承诺相差甚远,令关注此事的网友们倍感失望,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碑林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网友质疑
对于饲养动物的责任,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
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九条
博物馆引进动物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动物迎合了人们对于“萌宠”的喜爱,有利于为博物馆吸取更多人气;另一方面。动物潜在的疫病、人身伤害威胁,是博物馆管理将要面对的新挑战。博物馆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动物营造宜居环境的同时,保障公共空间内人与动物互动活动的安全性。给动物们一个新家,也给游客们一方乐土,这样的博物馆才能真正做到美美与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 语:
博物馆引进动物,应该在进行科普宣教的同时,倡导人与自然生物之间平等、友好的睦邻共生关系。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明确责任,安全第一,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多元共享的家园。
图片来源:中新网,@故宫博物院,@英国报姐
编辑:心儿
相关链接:
关键专栏 | 山东博物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创意及设计分析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